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一的沈陽昭陵

五一的沈陽昭陵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7:06:11

隆恩殿---須彌座

隆恩殿是供奉太祖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神牌的建築,整座建築坐落在正對神道的寶珠仰覆蓮巴瑪漢白台基上。須彌座台基南北長東西窄,舒展雄偉。台基正面三出踏道,正面踏道設有禦路。台基上有欄杆,欄闆四角望柱下出螭首。是隆恩殿雕飾最多的構件。其雕飾與關内的清陵有着明顯的區别,雕刻十分豐富,但略顯雜亂。與昭陵、盛京故宮的須彌座雕刻相似。吸收了多種民族的藝術特色,體現了清初對各民族文化的包容與接納。

台基的須彌座上也布滿了蔓草,卷葉等雕飾,四角角柱石上設有排水螭首,均為青白石,整體雕飾華美,十分精緻。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

隆恩殿台基正面三出踏道(網上圖片)

須彌座上枋、枭、束腰以及須彌座的護欄、欄闆、望柱等都有精美石雕。須彌座所用石材整體為青白色、這種石材不僅顔色不夠理想,夾雜着紅色、并有黑色斑點,色澤不均勻的普通砂岩石,耐風化的能力也比較差。這種石材産自遼東,當地稱紅小豆石(盛京故宮也大量使用這岩石)。從總體上來看,其石材粗糙、凹凸不平、多裂紋。石紋理粗糙、不宜精雕細镂,而整座須彌座雕刻面積較其他位置大,所以極易裂紋、掉渣現象。但依然可以看出當時匠人高超的手藝。展示了清代石雕藝術的風貌,也充分反映了清代早期的雕刻工藝水平。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

夾雜着紅色的紅小豆石須彌座

相比之下,清人入關後石材選擇要考究得多,多用青白石。隆恩殿作為福陵最早建築之一,在選材上以花崗石為主,極易碎裂,不易雕刻。福陵以後所有清帝陵石材均采用青白石,無論是雕刻上還是材質上均高于福陵。

福陵須彌座大緻可分為五個部分即:台基、欄闆、台階、象眼、螭首五個部分。

台基

台基正面為礓䃰三路,丹陛石上是在壽山福海包圍下充滿靈氣的蟠龍戲珠紋飾,整個石雕風格具有濃郁的東北滿族特色。

月台前的丹陛石為精美的雙龍戲珠圖案,但有三分之一斷損,有些部分應該是補刻的。這塊丹陛石的用材不是通常的漢白玉,而是一種色澤暗紅的少見石材。沈陽故宮、昭陵的一些石構件,包括福陵的石像生用的都是這種石材。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

台基上精美的金磚

大殿主體建築坐落在正對神道的寶珠仰覆蓮巴瑪(藏語須彌座)青白石台基上。台基面闊32米,進深21米,高1.7米,周長118米,無圭角,與明清營造中的規制不同。台基四面大月台,周圍環以雕刻精美的石欄杆。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4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5

須彌座台基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6

須彌座(圖片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龍是皇帝的象征,龍的圖案在台基上是不可或缺的

台基面闊和進深與清代關内的其它陵墓隆恩殿須彌座相同,但高度略低。台基前部為月台,周圍環以雕刻精美的石欄杆,台基的須彌座上也布滿了雕飾,加上丹陛石上充滿靈氣的蟠龍祥鳳紋飾,整個石雕風格被專家們稱為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隆恩殿四門八窗,周圍出十二根廊柱,外檐彩畫為最高等級的和玺彩畫,殿内彩畫不設天花,而是在裸露的梁檩上面施以彩畫,稱之為“徹上明造”,與盛京皇宮的正殿崇政殿的彩畫做法相同,屬關外早期的建築特點。

月台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7

月台面寬26.19米,進深33.72米,南向距台基10.87米出三路踏跺九級。兩側踏邊緣以廊柱為界,居中一路與明間同寬,正面與神道街心石相正對處,設一塊丹陛石,将踏跺分成三段,使正中踏跺級别明顯高于兩側踏跺。丹陛石,又稱陛石或禦路石,滿雕上下二龍戲于江崖海水之上的雲間。第階踏跺踢闆、垂帶石、象眼石均滿雕卷草花葉。須彌座高1.38米,無圭角層,上下枭為仰覆蓮巴達瑪,正中蓮瓣為正,兩側蓮瓣傾斜度逐漸增加,上下枋及束腰部分所雕主題均為寶珠吉祥草。欄闆采用透雕手法,題材包括寶珠吉祥草、萬字花葉、雙方環吉祥草,精美絕倫。望柱上蹲獅,共五對,均為雄性。耳朵稍短,咧嘴呲牙,望向踏跺方向,其餘為蕉葉頭。欄杆抱鼓石位置也被三對蹲獅取代,雌雄各三。石獅耳朵較長,也望向踏跺方向。月台前方神道兩側還配置有一對更大的石獅,其下須彌座做法相似。

台階

隆恩殿回廊外檐柱額施花牙子,穿插枋高度與額枋基本相同。柱頭有部分嵌入了平闆枋,交接處飾以木雕獸面卷草花闆。平闆枋上坐鬥拱,均為三昂七踩,鬥口150毫米,栱及其上小鬥做45°斜切處理,視覺效果上使用鬥拱更加粗壯,在清代陵寝建築中,僅見于關外福陵、昭陵。而關内帝陵中已無迹可尋了,拱墊闆透雕八瑞相,是藏傳佛教吉祥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組。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8

隆恩前言三道踏跺,踏跺的石欄杆望柱上,雕刻有六隻造型各異,形象生動的漢白玉石獅子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9

三道踏跺中間丹陛石上的紋飾為清初特色,“壽山福海”、“龍鳳合歡”寓意和美,福祚綿長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0

台階處的石獅子,守望着隆恩殿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1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2

隆恩殿的台基為滿布雕刻的須彌座,其上下枋、上下枭及束腰,均刻有花飾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3

踏跺石欄闆望柱上的石獅子,憨态可掬的樣子十分可愛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4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5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6

形态各異的石獅子,成為須彌座建築的精美裝飾,神态生動的石獅子是隆恩殿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隆恩殿台基前西側的石獅子,母獅子足下撫有幼獅,造型生動活潑。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7

隆恩殿前踏跺的石欄闆望柱上,有一石獅子下落不明了。隻留下尚存的“足迹”和“斷尾”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8

隆恩殿台基前東側的石獅子,雄獅子足下擁有繡球一個

上枋

隆恩殿須彌座的上枋高0.22米,上下枭高0.215米,一共有兩組紋樣,第一組以寶珠為主要組合紋樣,整體清晰可見。由一塊石闆浮雕而成。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19

上枋寶珠紋

清初由于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須彌座石雕上出現寶珠紋。寶珠紋既反映了女真人遊牧民族長期生活習俗和審美觀。這種寶珠紋也被運用到木結構的彩畫上,并且影響到入關後的宮禁、王府、陵寝、寺廟等建築物的裝飾上。并與漢文化融合形成彩畫組合體,相應的擴大了裝飾使用範圍。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0

上枋第二組組合紋樣

第二組上枋紋飾為組合紋樣,整體石闆進行雕刻邊緣,中間部分雕刻紋飾。為單瓣蓮花居中,形态飽滿,兩側各四個卷草紋樣穿插交錯排列,每組紋樣中間以瑪瑙 柱為間隔,均為淺浮雕紋飾。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1

上枋第二組組合紋樣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2

上枋第二組組合紋樣(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蓮花紋是中國傳統裝飾形式之一。蓮花裝飾紋樣早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上出現,随着佛教傳入中國,蓮花紋也随着佛教的興起而開始被大量使用到建築裝飾上。從此,寺廟的佛像、牌坊的裝飾廣泛 使用蓮花紋。除了佛教寺廟裝飾外,在陵寝中也被大量使用。

下枋

隆恩殿須彌座中第六層為下枋位置,有兩組組合紋樣,其一為單朵寶相花居中,兩側是為四個卷草紋穿插交錯排列,整體裝飾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并且與上枋中定相花紋飾進行更加細緻,細節更加豐富。其二為五個卷草紋作為主體,四周卷草環繞,轉角或相交處為瑪瑙柱,雕刻形式為高浮雕。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3

寶相花與卷草紋組合圖案(網上圖片)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4

寶相花與卷草紋組合圖案(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5

寶相花與卷草紋組合圖案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6

寶相花與卷草紋組合圖案(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寶相花”盛行于隋唐時期,是中國植物紋樣發展的典型代表,寶相花紋的形式是将花的各個部分展開,然後根據需要處理,具體來說,應是将花苞、葉子等形體做放散狀處理,組織成一些具有對稱的圖案,如圓形、菱形、文武等。和蓮花一樣,寶相花在中國的盛行和佛教的流行有很大的關系。“寶相”即佛教教程對佛像的尊稱,象征着純潔一塵不染。

卷草紋已經出現,成為中國主要裝飾紋樣之一。不同時期的卷草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魏晉南北朝紛飛的戰火中仍孕育尊重的力量,多民族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中國卷草紋的前身忍冬紋也随之傳入中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卷草紋也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福陵須彌座上卷草紋在S形傳統樣式上也融入了滿族文化特點,最終形成渾圓飽滿的卷草曲線形象。

柱頭

須彌座欄杆由望柱和欄闆構成,到了清代,一改之前望頭雕飾簡單形式,福陵須彌座望柱的雕飾更加精美、靈動。更富立體感。須彌座上柱頭有二種形式,圓雕獅子與蕉葉。圓雕獅子柱蹲伏在仰覆蓮花座上,共計五對,分别布置在須彌座四角的望柱及三路台階的兩側望柱上,呈對詞之勢,神态平和。其餘望柱均為蕉葉柱頭附于仰覆蓮花上,所有望柱柱身均無其他雕飾,隻有在轉角處淺刻線腳進行修飾。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7

獅子柱頭 蕉葉柱頭

欄杆

須彌座台基上欄杆,采用透雕方勝紋,由一塊石闆雕刻而成,上方做出镂空扶手,立柱為花瓶形,立柱間為一個大的方欄,石雕裝飾紋樣為落座花景,左右部分雕刻的紋飾是一緻的,整體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有的采用淺浮雕、有的采用透雕,共有十種紋飾并進行繪制,題材種類繁多,其中有萬字紋、牡丹花葉紋、方勝紋、卷草紋、吉祥草紋、寶珠紋、華闆中的主體紋樣一緻,四周輔助紋樣有些簡單的變化,大部分紋飾無規律可循。

方勝紋

方欄中方勝紋是以兩個菱形壓角相疊而成的幾何圖形或幾何紋樣,在菱形的每個都有一個圓形花紋,兩個菱形夾角處上下位置用祥雲紋飾進行填充空白,使得空間飽滿。四周從角落處延伸出再版葉片,大小大緻相同,呈中心對稱狀,葉片的構成相對美複雜,這和方勝紋形成了對比,張弛有度,畫面和諧。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8

欄杆及扶手透雕方勝紋 欄杆及扶手透雕方勝紋(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萬字紋

方欄中萬字紋位于欄闆中間,外面由圓形框隹,萬字紋稍有些偏轉,以萬字紋為中心圍繞着四片葡萄葉紋飾,并且左右對稱,上下對稱排列,主欄闆兩側及下方位置镂空雕刻,每個空中間有一個寶相花紋進行裝飾。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29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0

欄闆上萬字紋 (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卍“字形紋飾,是中國傳統紋樣,最早可追溯到在新石器時期,後被佛教所沒用,在

佛教中具有“祥瑞”之意。并随着佛教的傳播在中國開始廣泛流行。在器物、建築上使用“卍“字紋樣是取意吉祥如意寓意,也演變成中華民族傳統吉祥圖案。

蓮花紋

蓮花紋欄闆中有蓮花紋和上枋中的蓮花紋不同,中間位置雕刻一個蓮蓬,花瓣紋不同,中間位置雕刻一個蓮蓬,花瓣圍繞蓮蓬,呈現左右對稱的圖形,紋飾紋理清晰,花瓣雕刻凹凸有緻、線條流暢,具有空間感。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1

欄闆上的花蓮紋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2

欄闆上的花蓮紋(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蓮花四周圍繞荷葉,左右兩邊各四片,葉片藤脈好似兩個小眼睛㟺肪雕刻與蓮花瓣交相輝映,十分和諧。在雕刻方式上蓮花紋的欄闆有部分镂空浮雕,也有部分為高浮雕。

卷草紋

卷草紋從同一個藤肪延展出來,向兩方延伸,雕刻手法有淺浮雕也有透雕二種。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3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4

方欄透雕與浮雕結合卷草紋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5

方欄透雕與浮雕結合卷草紋(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卷草從同一個藤脈延展出來,向兩邊延伸,采用浮雕與透雕相結合手法,卷草飽滿、沿着外邊緣輪廓進行溝邊凸顯出層次立體感。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6

方欄淺浮雕卷草紋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7

方欄淺浮雕卷草紋(沈陽大學 王崧百繪)

此塊方欄采用淺浮雕手法,與前面采用浮雕加透雕手法圖案不論是朝向還是樣式大緻相同,兩個卷草紋樣布滿整個就這樣平面,構圖豐滿圓潤。

卷草紋圖案在下枋中也有應用,風格略有不同,方欄中的卷草紋相對簡約,沒有刻意追求對稱之美,也沒有前後疊加關系。

卷草紋

寶珠紋是方欄中紋樣最多的一種裝飾樣式,約占一半左右,寶珠由藤葉支撐,構圖巧妙,從藤脈延伸出四片葉子,左右對稱布置,葉片支撐點下方有兩個小葉脈,構成 整個圖案即統一又有獨特感。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8

卷草紋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39

卷草紋

吉祥草紋

方欄中吉祥草紋與其他紋飾雕刻手法不一樣,采用了透雕與線雕結合的手法。在藤脈葉片處采用了透雕手法,但裡面的紋飾則采用了線雕手法進行外邊緣的雕刻,整體刻畫紋飾清秀柔美。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40

吉祥草紋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41

這種吉祥草紋最早出自滿族,随着滿清入關而流入中原。并在建築物彩畫中大量出現。

束腰

束腰中卷草紋舒展、圓潤、紋飾華麗豐富。束腰高0.535米。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42

束腰

禦路踏跺紋樣

台基正面為礓䃰三路,丹陛石上是在壽山福海包圍下充滿靈氣的蟠龍戲珠紋飾,整個石雕風格具有濃郁的東北滿族特色。

月台前的丹陛石為精美的二龍戲珠圖案,但有三分之一斷損,有些部分應該是補刻的。

這塊丹陛石的用材不是通常的漢白玉,而是一種色澤暗紅的石材。沈陽故宮、昭陵的一些石

構件,包括福陵的石像生用的都是這種石材。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43

隆恩殿踏跺雕飾(網上圖片)

踏跺裝門面均為滿雕的形式,雕刻的紋樣即有荷葉也有卷草紋,以卷草紋為主,采用淺浮雕的雕刻方式。三階道在台基上以兩塊欄闆分隔,兩側均以廊柱為界,中路階道沒有禦路,禦道中間丹陛石主體部分由三塊拼湊而成,其雕法手法為高浮雕,上面雕刻“二龍戲珠”,四周散布海水江濤,兩條巨龍如騰雲駕霧般沖破天際,張牙舞爪,形成對峙之動勢,丹陛石兩側加以卷草紋邊框作為修飾,亦如層層海浪為整體增添氣氛。

暾首

台基上的螭首,也就是龍頭。在古建築中,螭首常設置在台基與欄杆之間,位于望柱下伸出一個獸頭,和須彌座的上枋垂直相交。

螭,傳說無角之龍稱螭,螭首常用于裝飾,也有排水功能,如昭陵、北京故宮的螭首都具備排水功能。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44

螭首毛發雕刻細膩順暢,毛發濃密并且每根雕刻的線條都十分流暢,眼目猙獰。

五一的沈陽昭陵(沈陽福陵十一)45

台基轉角處的螭首較大。螭首是基座上一種特有的裝飾構件,除了具有重要的裝飾功能外,螭首張開的嘴,其内有小孔直通台基表面,專為排除台基上的積水之用。雨天還可以拍出台基上面的雨水。

螭首在轉角處伸出頭,造型為瞪着雙眼,鼻梁上卷,張開嘴,龍鱗龍須清晰可見,螭首看起來威猛中帶有一種可愛之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