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唐代流傳至今的詩句許多人耳熟能詳。而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在節目中這樣廣而告之:“大約從漢末開始,人們逐漸賦予端午更多的人文情懷,這才把紀念屈原與之聯系起來。關于端午節,我們仍有許多認知的空間。”
6月3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國家文物局推出的《古韻新聲》端午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節目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擔任文化訪談嘉賓,以“文物展演 文化訪談 古風樂舞”的表現形式,深入挖掘端午節的曆史底蘊,在濃厚的人文色彩和滿滿儀式感中打開傳統佳節的“前世今生”,全景式呈現了端午節人文與自然兼備的雙重意蘊。
專家評價,《古韻新聲》端午節目兼具思想性、藝術性,是一場綿延千年、人文氣韻濃郁的傳統文化之旅。年輕的網友不吝用網絡世界的高度贊美為傳統文化點贊,“跟着審美天花闆長知識”!
跟着28件文物,重新閱讀節俗文化與古代社會生活畫卷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極為重要的節日之一,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端午節俗和文物。這些習俗和文物,不僅蘊藏着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祈願的質樸表達,更是了解曆史文化變遷、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媒介。
有網友稱,《古韻新聲》端午節目是“傳統節日版的國家寶藏”,因為28件與端午節相關的文物從全國各大博物館裡被請上了節目。跟随28件文物,觀衆沉浸式感受曆史,重新閱讀古代社會生活畫卷,探尋節俗裡的文化基因。
節目從古籍、古畫、詩詞裡尋找蛛絲馬迹,引領觀衆了解端午的本來面目:打開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俗重此日,與夏至同”是最早可見的“端午”字樣;《易經·乾卦》第五爻記載着端午“飛龍在天”的吉祥寓意,這與二裡頭遺址出土綠松石龍形器和唐赤金走龍的形态異曲同工,都蘊藏着中華先人對端午的認知。
讓網友贊歎“一秒都不想錯過”的,還有不同朝代文物中呈現的端午風光,其中既有古人在端午時節的生活圖景,也有中華先人對自然細緻的考察和端午豐富的人文内涵。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池争标圖》,生動再現了北宋皇家園林金明池上龍舟争标激烈熱鬧的場景;清代畫家金廷标的《兒童鬥草圖》,淋漓盡緻地描繪了清朝端午時節鬥百草的風雅與童趣;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唐代指甲蓋大小的“迷你”草編粽子,讓人們對唐朝花樣百出的粽子樣式充滿了想象。而在專家們深入淺出的講解中,陳洪绶《屈子行吟圖》、傅抱石《屈原圖》《漁父圖》、河南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和唐赤金走龍、南宋陳容《九龍圖》、戰國羽人劃船紋銅钺、清代徐揚《端陽故事圖》冊等珍貴文物,同樣勾勒出中華文化流淌的方向與溫度。
讓曆史“活起來”,在古今對話中啟迪今天的年輕人
新科技賦予了中華傳統節日以新的诠釋姿态和藝術感染力。《古韻新聲》端午節目中,各種新視聽手段輪番上陣,進一步将端午的文化風貌可視化、藝術化。值得一提的是,節目中的多數文藝創演作品都是原創之作,這些飽含古典韻味的作品從曆史中走來,從詩畫中走來,從火熱的先民社會生活中走來,傳遞着我們民族的精神美學。
歌曲《滄浪行》根據屈原作品《楚辭·漁父》改編,現場舞台通過大屏、地屏、AR虛拟技術等将屈原行吟江畔的場景進行藝術化呈現,打造出楚地江畔滄浪之水翻湧、太陽從邈邈遠山升起的豐富場景,以畫面語言昭示屈原如滄浪般澎湃的赤子心、如天空一樣清澈明亮的高潔品格。節目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幕當屬《歸鄉》。屈原和餘光中,一位是以身殉國、心系故土的“楚辭之祖”,一位是半生颠沛流離、思念故鄉的“鄉愁詩人”。節目創新視聽,打破時空界限,讓這對靈魂知己跨越2000餘年展開“對話”。電視機前,許多年輕人從我們民族的心靈原鄉裡,感知到了世代不變的家國情懷。
《采蓮曲》中AR營造出荷花映日、蓮舟蕩漾的悠然自得,而《鬥百草》中端陽鬥草的風雅童趣,《端午》裡榴花綻放、角粽飄香的逸緻閑情,《猗蘭操》君子如蘭、幽香自放的獨特韻味……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當文物與曆史在熒屏上“活”了起來,新時代的年輕人也在這場古今對話中進一步築牢文化自信。
來源: 文彙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