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東漢末年的有趣的故事

東漢末年的有趣的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5 00:33:27

東漢末年的有趣的故事?下面列舉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的各種異端思想和行為的表現,,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東漢末年的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東漢末年的有趣的故事(無數鮮為人知的奇聞趣事)1

東漢末年的有趣的故事

下面列舉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的各種異端思想和行為的表現,

雖然并不一定都代表士人整體,但是既然能夠産生這些言行,卻說明了一個曆史趨向。

第一,人物評品流行:重氣質不重言行規範。

在東漢末年,與士人清流對抗朝廷、自認“道統”所在相呼應的,是汝南郡許劭(150-195年)兄弟的月旦評。

所謂月旦評,就是每月初一,兄弟二人會發表對當朝人物的評論。

許劭兄弟的月旦評現在大多已經失傳,流傳至今最著名的一句就是評論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枭雄。”

許劭兄弟沒有什麼政治身份,但是在當時的輿論氛圍下,其影響力卻極大。

如果得到好評,則此人頓時身價百倍;如果是差評,則其人頓時陷入冰窟。

袁紹家族四世為宦,門生故吏滿天下,袁紹自己也驕橫跋扈得不行,有一次路過汝南境内,卻趕緊收斂氣焰,生怕被許劭兄弟給個差評。

許劭月旦評,本身也屬于兩漢清議的延伸。但是不同點在于,如今朝廷黑暗,豺狼當道,這種清議,就不再是為朝廷拔舉士人的輔助,而是變成了士人高自标榜的助推器,“道統在野”的符号和象征。

另外,許劭月旦評從内容上來說,還開創了一個新風氣,即不是從人物的行止、操守上去評判,而是從人物的心性、神韻上去評判,人物評價由實向虛了,這就導緻名教的行為規範逐漸被淡化,士人所追求的标準,越來越虛。

第二,隐士文化大起。

在中國曆史上,隐士文化傳自上古,不絕如縷,但是一般很少人沾染。

但是到了東漢後期,不出仕卻成了人們向往的時尚。

郭泰(128-169年)名望極大,社交也很頻繁,但是卻堅持不出仕。人家問郭泰為啥不出仕?他說:大廈将傾,獨木難支,我就想着學彭老,老死山林之中。

所以,郭泰屬于半隐士。而他的朋友範滂評論他:“隐不諱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皇帝不得友。”

但是這樣的人物,卻被士人普遍敬仰,崇拜。

郭泰曾經行路遇雨,頭巾被打濕了,折起來一個角,于是大家都學他把頭巾折起一個角,稱這種款式為“林宗巾”。【注:郭泰,字林宗。】

郭泰遊曆洛陽一番,北渡黃河還鄉(太原),與範滂分手的時候,數千士人送别,與李膺攜手渡黃河,望之者視之如神仙。

徐稚(97-168)也不出仕,太尉黃瓊征召他不去,郭泰等人派人追着求交往,他幹脆躲起來了,給郭泰留話說:大廈将傾,那是一根繩子能挽救的?幹脆隐姓埋名。結果名聲更大。

【按:兩漢朝廷并不排斥隐士,一些有名節有操守的人,名聲在外,卻拒不出士,被認為是非功利的真君子。但是如郭泰這樣刻意表達出不願意出仕的情況,除了表示對朝廷黑暗的失望和抗議以外,卻也連同儒家“鐵肩擔道義”的信條一并放棄了;而距離董仲舒所倡導的“文死谏、武死戰”的信條(這話不是董仲舒說的,隻是一種方便的表達),則是背道而馳了。】

第三,縱情遊樂。

仲長統(180-220)也是個隐士,寫了個《樂志論》,大概意思是要有良田美宅,終老桑榆之地,享樂于閨房,日日讀老子玄學,彈琴逍遙。不接受帝王的欺壓與規範。

又說:應該把《五經》和諸子百家都燒掉,隐居山林。這個很像莊子的悠遊于無何有之鄉。

第四,各種反名教言論大行其道。

仲長統(180-220)對孝道------父命不可違------提出挑戰,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父母做的不對,兒子是可以違抗的。

而孔融(153-208)則更決絕,對孝道提出了一個更加大不敬的解釋:他說兒子就是父母發情的産物,兒子在母親的肚子裡,就像是裝在瓶子裡的一個東西一樣,倒出來了就與瓶子沒關系了。這種解釋,就把父母對子女的大恩大德,給淡化掉了。

第五,各種不拘小節的人事。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士人們在社交方面也越來越變得不拘小節。

祢衡(173-198)就是個典型,他以擊鼓罵曹而名聞天下,後人覺得他是勇于反抗奸雄的好漢,其實全面了解一下就知道,此人其實是個萬人嫌。

祢衡初到許昌(曹操的大本營)的時候,當時士人雲集于此,沒人鳥他,他連名片都沒送出去。最後隻有孔融欣賞他。他也對别人不客氣,人家讓他評論荀彧(曹操最為倚重的謀士)和趙融(東漢光祿大夫、曹操的蕩寇将軍),他說:吊孝的時候可以借用荀彧這張臉(因為荀彧長着個哭喪臉),趙融可以讓他管理後廚(因為趙融肚子大)。

孔融向曹操推薦祢衡,也向祢衡疏通,說曹操其實很欣賞他,于是曹操虛席以待,他卻跑到曹操營門口,用拐杖杵着地大罵一通。

曹操因為不想落個殺名士的名聲,就把他送到劉表那裡,劉表和手下名士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對他非常禮敬,他卻經常出言不遜,劉表實在受不了了,又把他禮送到黃祖那裡。

黃祖仍然欣賞他的才華,仍然非常禮敬提拔他。結果祢衡在黃祖的宴會上對客人指東罵西,弄得黃祖非常難堪,于是就拿眼睛瞪他,他就回罵黃祖是老不死。終于被黃祖忍不住殺掉了。

孔融(153-208),才高八鬥,為人又有擔當,但是剛直任性,想說啥說啥,無所顧忌,而且有點偏激。對曹操也是冷嘲熱諷。最後曹操受不了,把他殺了。但是孔融實際上很欣賞曹操,也是一心要輔佐曹操的。

第六,曹操的唯才是舉與士風的“脫軌”。

名教熏陶下的士人,本來就是很講究言行規範的。但是到了三國時代,曹操卻極力倡導“唯才是舉”,原因至少有兩個:

第一,他本人就頂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枭雄”,當然也就不是很在乎是人的操守;

第二,戰亂年代,當然更強調不拘一格用人才。

而到了他兒子曹丕,則更是倡導通脫,也就是不拘小節,随便。

曹丕在接見大臣的時候,喜歡把自己的老婆、小老婆都拉出來見面。

名士王璨好學驢叫,死了以後,曹丕和大家去祭奠他,曹丕建議大家都學一聲驢叫。

這種祭奠方式倒是很真情,但是實在是有失體統。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魏晉放達的風氣,就在這個時候開始彌漫了。

作者:專欄《探尋魏晉風度的心迹》主講人——徐華

更多精彩講解,進入專欄觀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