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茶、喝油茶是瑤族人民的一種生活和飲食習慣。據史料記載,油茶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與我國北方用面粉炒制的油茶相比,南方少數民族的油茶更具有風情風味。制作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但各地的油茶各有風味。油茶一般味濃苦澀,澀中帶辣,辣中蘊香。油茶最初隻在瑤族、侗族和苗族聚居的山區流行,少數民族群衆幾乎天天離不開油茶。現在已成為許多都市裡頗具有特色與部分人推崇的飲食。
瑤民對油茶評價甚高,認為,男人喝了油茶,便有了壯實的體魄;女人喝了油茶,就能唱出清亮的山歌;老人喝了油茶,就能延年益壽。可見油茶在瑤民心目中的地位。
油茶最初産生于大山中的過山瑤。長年居住在大山中的過山瑤,因山中空氣潮濕易患風濕骨痛等病。為了祛濕祛寒,也為了解除勞作的疲勞,瑤民便在茶裡放上姜一起熬煮。久而久之,這種帶姜的茶品漸漸演變成一種有茶葉、生姜、食油等主要原料共同烹煮而成的食品,成為山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因茶裡有油,因此形象地稱為“油茶”。
與恭城等地的小鍋油茶打法不同,富川境内的瑤民比較喜歡打大鍋“油茶”。打油茶所用的炊具很簡單,隻需一口炒鍋、一把竹篾編成的茶濾、一隻湯勺即可。茶葉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其本做法是:打油茶前,先将茶葉放于溫水中浸泡5——10分鐘,謂之“洗茶”,同時也将茶的苦澀味和煙火味提前稀釋。打油茶的時候,先在鍋裡放油,熱鍋後,放少量米炒焦,米變成黃黑色後,将浸泡的茶葉放入鍋中一起反複翻炒、捶抹數分鐘,直至炒出茶汁,再放第一道水熬煮。
第一道水開後,盛出,将茶葉有竹漏鬥把茶水分别濾入茶壺中,濾出來的茶葉再翻炒一次,然後放第二道水熬煮一段時間,随後将兩道油茶混合在一起,放鹽放姜即可食用。
喝油茶的時候,瑤民喜歡在油茶裡放入炒米、蔥花、油炸花生、粿條等作料,油茶喝起來更美味可口,香味更濃且豐富。一鍋油茶飲完後,還可向鍋内滲入清水熬煮,如此重複熬煮,可達三四鍋。這樣一鍋一鍋煮下來,感覺味道已經沒有先前的濃烈,這正應驗了油茶的“一鍋苦、二鍋呷(澀)、三鍋四鍋是好茶”之說。
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好友貴客進門,瑤民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作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富川瑤民和油茶有“隔餐不隔天”的說法,有人一日一到兩餐,有人則是一日三餐皆喝油茶,可見瑤民對油茶的喜愛。在瑤鄉農村,每當家裡來客人時,瑤民常常是用油茶招待客人。民間還流傳“一碗疏,兩碗親,三碗心連心”的說法。在瑤鄉,人們還視油茶為保健飲料,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喝身體有感冒症狀之時,喝一碗姜味濃郁的油茶是驅寒的首選。油茶還被瑤民視為減肥佳品,有降壓排脂的作用,因此也備受女士青睐。
由于瑤家油茶本身的确是一種綠色食品,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腦、健胃消食、解除疲勞、祛除避障等作用,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許多的幫助,是瑤民餐前飯後、休閑待客不可缺少的一種民間飲料。尤其是它消食健胃、提神醒腦之功能極為明顯,因此,喜歡喝瑤家油茶的人越來越多,油茶文化的傳播也越來越廣泛。
由于富川人特别愛喝油茶,恭城、鐘山等瑤族地區的油茶打法不斷地融入富川,在富川境内,也出現了“小鍋”油茶的現象。還有瑤民開拓創新,覺得“大鍋”“小鍋”皆不過瘾,開創了用豆漿機研碎茶葉後再熬煮油茶的打法。這種打法更能将茶味完全地釋放出來,較之“大鍋”“小鍋”油茶,茶味更濃烈,深受一部分“資深”茶民的喜歡。現如今,在富川瑤鄉,各種油茶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瑤鄉的大街小巷,帶動着各色小吃,成為瑤鄉民俗民風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富川的油茶,花生是剛炸出的油光光的響脆,油果酥香,爆米花用糯米,再配上蔥花、鹽,沖入滾燙燙的油茶,嘩,香極了!夜晚帶上你的孩子父母親朋好友來品味富川的油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哦
喝油茶地圖攻略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風雨橋宵夜街片區、富川老車站片區、老電影院門口街道......等。
作者:羅曉玲
圖片來源“魔力娛樂工作室”
長
按
關
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