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水中藻荇縱橫交錯

水中藻荇縱橫交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8 15:38:03

水中藻荇縱橫交錯(水底招搖的是青荇嗎)1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

可能有點文化的人對徐志摩這首快炙人口的《再别康橋》都很熟悉,但我們這代人在正是學習的時候,卻錯過了。課本上沒有,即使課外閱讀,語文老師也不敢推薦。隻是從特愛學習的同學那兒偶爾聽他們吟誦幾句,也僅僅地知道那幾句,而就那幾句,也讓我們領略了這詩歌的美,并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

老來無趣,突想此事,遂來喜馬拉雅搜聽。說來可憐,這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聽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橋》。随着緩緩的輕音樂,聽着朗誦者甜蜜柔美的聲音,身心仿佛在慢慢升騰,眼前似乎出現電影般的如幻風景,不自覺被帶入異國又或故鄉似曾相識的畫面。

夕陽裡,橋頭上,一襲長衫躊躇滿志的青年學子,回望留戀不舍的母校,心中蕩起無限的柔波;河岸上的垂楊柳,在夕陽照耀下,像披着金發的姑娘依依地扯着裙角,無聲地給學子送别;清澈的康河流水,歡快地蕩着漣漪,水草泛着青,魚兒閃着白,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彩虹似的清明世界,給即将離去的學子以向往、啟迪……。特别是每次聽到那“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時,我就會想起兒時的故鄉:藍藍的天空,郁郁的村廓,如碧的小河,抑或大溝小溪,皆清澈見底,掬水可飲。魚兒在水草中喜戲,蚌兒在河泥上犁着線,長長的水草像面條一樣,油油的伴着水流随心所欲地舞動着,如鳗如綢……。我想詩人描述的大概也就是這個場景了。

連聽數遍,意猶未盡,随百度出文字戴鏡細讀,突然發現,竟有一字生僻不識:荇!看詩後注釋曰:荇(xing,去聲),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荇,太熟悉了,雖然我不知道地方上對它的稱謂,但小時候卻是常陪小夥伴去水中采作豬食的,按農村常識,應該稱為菜,圓綠的葉面,紫紅色的葉背,鮮豔厚實的小黃花,葉、花均平平地浮在水面上,偶爾還能站上個紅色的小蜻蜓,但它怎麼會“油油地在水底招搖”呢?莫不是詩人缺乏生活“指鹿為馬”了?抑或是自己缺乏靈性理解有誤嗎?回讀詩句再看注釋,感覺詩人所寫在水底招搖的決不是注釋中的“青荇”!因為荇成葉即是浮在水面,即使漲水,頸還會奮力生長,終将它送出水面。

我堅信偉大的詩人是不會去犯這樣低級錯誤的。複爾再百度,發現有“荇帶”一說。曰:荇菜在水中如帶狀。或許我所熟悉的那種在水底如面條如鳗魚般的水草就是叫“荇帶”。雖然有魯迅的“芰裳荇帶處仙鄉,風定猶聞碧玉香”之詩句,因有解釋為菱葉作裳荇莖作帶,故不能肯定為此“荇帶”即彼“荇帶”。我倒傾向于徐志摩是引用了杜甫《曲江對雨》中的“林花著雨燕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感覺“水底招搖”與“牽風翠長”是如此相似的逍遙飄逸。

經此一曆,似乎覺得對名人名作是不應該輕意懷疑覓錯的,真是發現不解,也應盡力找尋理由以說服自己,從中亦能得到樂趣與見識。如之前聽朱自清著名散文的《荷塘月色》時,就對這段話産生過懷疑:“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顔色;而葉子卻更見風緻了。”四邊的池塘,塘水即死水,怎麼可能脈脈的流呢?後來想想,詩人遊覽的這個荷塘或許也有進出水的地涵,有涵洞的荷塘“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就不足為奇了!不過,對有位經常教導微友如何創作怎麼詩賦的老師的大作中,有那麼一句迎着初升的旭日,雖感覺有點别扭,但終沒給找到一個說服自己的合适理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