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自測陰虛?虛損之症,常陽虛有二,而陰虛有三蓋人禀天地之氣,形肖天地,陰常不足而陽常有餘也夫陰者,精、血、津液也,為人生之本,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一分鐘自測陰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虛損之症,常陽虛有二,而陰虛有三。蓋人禀天地之氣,形肖天地,陰常不足而陽常有餘也。夫陰者,精、血、津液也,為人生之本,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
陰虛有三:肺胃之陰,津液耗是也;心脾之陰,血脈虛是也;肝腎之陰,真精虧是也。三者之生化,津液生于氣,清潤以生之;血生于水谷,調補中州以化之;精生于味,非滋膩之品,不能填之。
其中尤以胃陰與腎陰為最重要,因腎為先天之本,真陰真陽寓焉,真陰真陽本為無形,必藉有形之物質而資充。
胃為水谷之海,為後天之本,必水谷之精氣旺,而後諸液與血方有生化之源。《經》謂:“陰精所奉其人壽。”“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蓋以腎與胃為先後天之本,本厚而枝榮,木朽而枝枯,為物化之常。是以精血之不足,陰虛固為勞也。前人謂:“男子之勞,起于傷精;女子之勞,起于經閉;小兒之勞得于母胎。”此其大目。
然陰虛中有微、甚、極之分,微者為陰虛陽湊,清潤可以理之;甚者為陰虛陽亢,非調補中氣,滋養陰血不可;極者為本竭陰亡,陽無所附,則非大劑滋填固脫,養陰戀陽莫治。
此外診治陰虛之證,還需審其陽氣之盛與不盛,陰虛而陽盛者多損在形體;陰虛而陽亦衰,常病及神志。形神俱衰(亦即精、氣俱衰者)多屬難治。
陰虛陽湊此津液内虛,不能調劑其陽,陽乃湊而乘陰,非為陽氣特盛,唯陰不與平,陽乃不秘而湊盛耳。
蓋其人素秉陰虛,陽火易動,蒸灼津液,精血不能營其百骸,而燥象頻起,進而陽火迫急,傷血動血,而緻吐衄,血去則陰愈虛;又或飲食暑熱之外受,遏蔽清陽,不得宣通,陽乃怫郁,津液亦傷,溫病陰虛諸症,多見此候。
本病多表現為肺胃津傷液耗證候,常有咽痛、幹咳、胸痞、食少。其咳日甚而勞亦甚或痰黏而不易咳出。肢體倦怠,大便秘或溏,小便黃赤,亦有齒痛,齒衄者;亦有唇紅,咯血,衄血者;甚或手足痿弛,下肢發冷而手足心反覺亢熱,又有一種症緩而陰虛漸進者,先有不思飲食,繼則出現吐衄、潮熱不休,一切勞火見症。
本病脈象多見澀而微數,或寸關細滑而尺部細弱。舌質多紅而呈現裂紋,苔薄微黃或舌淨,少苔。
治宜甘寒清冽,甚則滋陰以配陽,略兼苦寒以堅陰。切忌滋燥助火,更忌誤用引火歸根。随症可選用清燥湯、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一貫煎、保陰煎、左歸飲、滋榮養液湯等方。如其人胃氣尚未過損,當以飲食調補之,所謂“補之以味也”。
陰虛陽亢所謂陰虛陽亢者,虛在腎陰,盛在肝陽也。原肝為腎用,必腎陰足而後肝氣得和,自然氣煦血濡;腎陰虛,肝乃燥亢,必氣急血枯。若禀素腎中陰虧,陽必不秘,肝每易燥,不知清恬戢火,育陰潛陽,反加伐喪,以為陽盛體強,飲食房勞無度,憂喜忿怒不節,其體則外盛中虛,下虛上實,一或外感相觸,或過勞氣逆,則陽亢火起,内風煽作,緻筋急神昏,一病難起。
其有年逾四十,真陰就衰,脾運亦不健而多痰濕;或則喜怒無常,火傷真氣;或酒色肥甘,竭精增熱,于是腎陰益損,龍相之火不藏,火動風生,遂激氣血交并上沖,為屍厥,為暴厥。外走經絡,則為痙,内侵膻中則為厥。
若中焦元真之精氣猶存一線,則氣得返而生;如中焦元真之精氣不克支持,則氣不得返,厥不回而死矣。所以痙之與厥,往往相連而至。
本症在急劇發病時,主要表現一派陽亢症狀,如面赤、唇紅、氣粗、息高,甚則痰壅昏厥,目定口呆,牙關緊閉,口渴(亦有口不渴者),身熱,或有肢腫。脈象多弦緊(緊為緊硬之意),或洪盛,亦有沉伏不顯者,細尋必有數意。舌赤苔多黃或膩而厚,或黑燥。
本證急劇者,先以潛陽鎮逆法如鎮肝息風湯、羚羊鈎藤湯之類。如伴有痰閉者,必須速開其閉,繼以清潤、滋潤,益陰以戀陽,切忌驅風散火,而助陽動陰,亦忌濃厚黏膩之品以滋長痰火。陰虛陽越此時腎中真陰虛極欲竭,陽氣無根,陰欲下脫陽欲上脫,兩不相維而相離決,故其勢亦弱,不如陽亢之暴猛。
蓋陽亢者,系肝陽旺盛,猶屬于實,此則為腎陽浮越,純屬于虛。故亢陽能激氣血上沖,此則不能禦持氣血而昏瞀,病狀略同,病情迥異。
本證表現有頭暈、心悸、苔黑灰,而舌嫩胖,面唇淡白無華,甚則神昏,面青而目合口張,疲乏,氣促,聲音低微而息有斷續,舌短而強,手足逆冷,或冷汗淋漓,此陰竭而元陽式微也。亦有肢冷而顴赤者,或則口臭時有出血,口燥齒浮,面嬌紅而帶白,是名“戴陽”。
本證宜急于滋陰納陽,滋潤兼補脾胃,以參附湯送下黑錫丹,繼以腎氣湯或坎炁潛龍湯加參、附、五味收斂浮越之陽。
陰虛陽冒此乃精血内虧,陽氣微盛,而非亢非越,必有外邪加之,緻遏蔽清陽,不得宣通,而陰又内虧,不能助陽以解外,陽卻孤冒于上,不得與陰相承,為陰陽兩氣不續,非純實純虛可比。
本證表現頭汗出,身無汗,肢冷畏寒或無汗,脈象微弱。治宜清冽養陰,略兼和解,宜蔥豉湯加玉竹、竹葉石膏湯等。
陰虛陽竭此為腎中真陰真陽兩衰,俱脫于下者。為精氣内奪,與陰虛陽越略同而卻異。陰虛陽越為陰陽兩離,陰脫于下,陽浮于上,此則陰陽同脫于下,陽更式微,不能上行而濁陰反上溢彌漫也。
症見昏蒙無識,痰壅氣弱,或喑不能言,痱不能動,久則語蹇,冷汗自出,舌必潤滑淡白,脈多沉微欲絕;或口角流涎,口眼斜;或肢體偏廢。
治宜益陰回陽,兼收斂元氣而通調中焦。如地黃飲子加姜汁、竹瀝,送服黑錫丹,待氣稍靜,急以人參加姜汁、童便。其喘滿多汗者,用生脈散以攝之,然後再以濟生腎氣丸加黑錫丹15g,緩緩收功。
黃星樓(1901~1984),名杓,字星樓,以字行。祖籍鎮江。青年時跟随鎮江名醫褚鵬飛學醫。畢業後至如臯(如城)行醫,以擅長内、婦科而著名。二十年代曾協同陳霭堂等創辦《如臯醫學報》,并出任主編。1936年受聘為中央國醫院撰述員。曾于1958年興辦如城中醫學校,同期受聘為江蘇省第一期名老中醫繼承班教師。著作有《餐菊軒醫輯》、《内科症治荟萃》等。1984年病逝。
本文摘自《黃星樓内科臨證識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