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辜曉進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學科帶頭人
“Newspaper”,把新聞(news)和紙張(paper)兩英文詞疊加,就是“新聞紙”的意思。但直到1665年11月7日《倫敦公報》(時名《牛津公報》)創刊,“newspaper”作為一個集合名詞首度在該報出現,其才以“報紙”的含義為世人熟知。如今,該報仍作為英國皇家出版物出版,因而被認為是世界存活曆史最久的報紙。但與此同時,報紙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化存在,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以至引出如題所述的“世紀之問”。
對此問題的回答既複雜又簡單。複雜是因為報紙的危機也是整個傳統新聞業的危機,來源于信息傳播的結構性變局,難以一概而論。簡單是“報”的未來并不以載體變化為終結,正如“書”雖曆經甲骨、鐘鼎、竹簡、絹帛、紙張等更替,我們仍在讀“書”。所以,對這“世紀之問”,筆者傾向于給出肯定的回答。
沈括是一位好記者
說起報紙的曆史,有兩個古老表述:一是公元前59年古羅馬凱撒大帝下令創辦的“每日紀聞”,即每日更新、寫在塗了石膏的木牌上置于公共場所的一種公告;二是中國古代的“邸報”,一種主要記載朝廷官方信息的手書媒體,目前僅存的物證是藏于大英圖書館的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6年)一份“進奏院狀”。但這也隻能算是報紙的“史前史”,因為它們并不符合現在關于報紙的基本定義,諸如固定名稱、定期出版、印刷發行、大衆傳播等。按世界報業協會的說法,真正意義上的報紙,始于1605年在德國出版的《新聞要報》。
事實上,人類的新聞傳播活動遠遠早于報紙的曆史,包括報紙的“史前史”。可以說傳播新聞是人類的天性,從遠古智人關于森林火災、發現水源等信息的傳播,到農耕時代種植技術的推廣等,都存在着活躍的口頭新聞傳播現象。到了古代社會,雖無現代意義的大衆傳媒,但人們将自己觀察到的社會人文、天文地理、自然現象等通過書寫告知大衆的欲望從未斷絕。從馬可·波羅的《遊記》,到郦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都是這類傳播的代表作品,也體現出作者強烈的告知欲望。其中最突出的,或者說是最接近現代新聞體的,筆者認為當屬北宋政治家和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
筆者很多年前翻閱26卷本《夢溪筆談》時就驚訝地發現,裡面大量短小精粹的文章,讀來卻完全像一篇篇現代新聞學意義上的“消息”。其不僅事實新鮮,叙述生動,有很高新聞價值,而且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五個“W”俱全,甚至可直接在今天的報紙上發表。擇其中較短者為例:
潤州化石
治平中,澤州人家穿井,土中見一物,蜿蜒如龍蛇狀,畏之不敢觸。久之見其不動,試撲之,乃石也。村民無知,遂碎之。時程伯純為晉城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生物。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
沈括有好奇心,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叙事能針對讀者認知心理,且勤奮而善追根尋源,有告知天下的追求。若當時有新聞媒體供其發表,他一定是個稱職的好記者。所以說,在報紙前,“準新聞”活動已漸趨頻繁,萬事俱備,隻欠報紙這個東風,可随時進入大衆傳媒時代。
引領大衆傳媒400年
印刷報紙自1605年誕生之日起,就成為大衆傳媒的引領者。在西方,由報紙生産方式引申出來的“press”,長期以來一直是“新聞界”的代名詞。甚至至少350年間,報紙始終牢牢占據着新聞傳播的壟斷地位。
進入20世紀後,報紙先後遭遇兩種新型媒體的挑戰:廣播和電視。新聞廣播這個“敵人”其實是報紙自己孵化出來的。1920年8月20日,美國報紙《底特律新聞》在樓頂上架了個發射天線,開播全球第一個新聞電台。此後短短6年,美國已有48家報社擁有自己的電台。報紙熱烈擁抱廣播這個新型媒體,兩者優勢互補,相輔相成,而廣播從未成為報紙發展的障礙。電視的發展因二戰而停頓,到20世紀50年代才迎來黃金期(中央電視台1958年才成立)。但随後長達近半個世紀,電視也沒有對報紙構成明顯威脅,兩者的互補作用仍然存在。以報紙和電視兩大産業規模均居全球之首的美國為例,電視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真正成為報紙的強大競争對手。電視于1993年超越報紙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第一來源,又于1994年再次超越報紙,成為媒體廣告收入的最大類别(報紙退居第二)。但即便如此,美國報紙的廣告收入仍保持正增長,直至2005年到達頂峰的465.55億美元,創下曆史新紀錄。
這一年,距第一份報紙問世正好400年。也正是這個時候,報紙的真正“敵人”互聯網媒體開始對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構成巨大威脅。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随着受衆大規模向互聯網媒體遷移,作為報紙賴以生存的廣告收入,被互聯網媒體大量吞噬(在中國和美國,廣告收入長期占報紙總收入的七成以上),導緻傳統報紙的經濟基礎開始坍塌。
“報”在數字時代可獲永生
報紙對互聯網的熱情絲毫不亞于當初對廣播的熱情。報紙不僅是互聯網這一新生事物的強大鼓吹者,也是最早入駐互聯網的大衆傳媒。在美國,甚至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數字化傳播的各種探索和嘗試。1990年代中後期,包括《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在内的國内大多數主流報紙也紛紛創建各自的官方網站。可以說,網絡傳播早已成為報紙信息發布的“備胎”。
然而,信息技術的叠代和互聯網媒體的發展,特别是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移動傳播本身的變革,其對傳統媒體的瓦解速度還是超出人們的預想。相信就連紮克伯格也不會想到,“臉書”會從當初一個局限于哈佛大學校園的學生交友軟件,發展成現在擁有29億用戶且富可敵國的平台媒體。這一趨勢也無情地決定了“紙”的命運,報紙脫胎換骨向數字端轉型已成為全球報人的共識。互聯網于報紙而言,不再是錦上添花,更不是什麼“備胎”,而是歸宿。
經過近20年緊迫且持續的轉型探索,報紙作為一個整體,正通過各種數字終端抵達規模上前所未有的更廣泛讀者。早在2015年一項統計就表明,美國報紙内容的數字讀者數量于當年8月創下1.79億獨立訪客(UV)的新高。這個數字數倍于互聯網之前美國報紙發行量的總和,而且一直還在增長。報紙作為一個職業化、專業化且仍享有權威發布屬性的内容生産機構,其信息服務的能力早已不限于“紙”。從全球看,每逢大事,從馬航失聯、韓國沉船到英國脫歐、俄烏戰争等,人們從網上追逐或更加信任的,主要還是來自報紙、電視等機構媒體的靠譜内容。
因此,“news”的存亡不再由“paper”決定。如果某日“paper”沒了,但“報”一定還在,它會在數字端永生。當然,如果不專注于生産受衆需要的優質内容,有紙或無紙,都将被曆史抛棄。
來源|晶報APP
編輯:陳建國
#聚光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