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滁州地區十大姓氏

滁州地區十大姓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7 04:09:07

滁州地區十大姓氏(合肥這個姓氏的先祖)1

○洪皓銅像

滁州地區十大姓氏(合肥這個姓氏的先祖)2

○《洪氏宗譜》中标注的遷肥居住地和先祖墓地

滁州地區十大姓氏(合肥這個姓氏的先祖)3

○《洪氏宗譜》

西瓜,今天已是尋常百姓人家消夏不可或缺的水果了。但你知道,它是由北宋愛國大臣洪皓從金國傳到中國的嗎。而且,作為使者出使金國的洪皓,還被扣留并流放至冷山達15年之久,被譽為“宋之蘇武”。如今在合肥,就生活着一支洪皓的後裔。那麼,他的後裔是如何來到合肥的?在合肥又有着怎樣的發展呢?

“宋之蘇武”15年持節不屈

在合肥市潛山北路與順河南路交口的南淝河畔,在綠樹環繞,環境清幽之中,豎立着一座銅像。這就是北宋愛國大臣洪皓。銅像高3.3米,坐落在2米高的基石上,慈祥屹立,目視遠方,栩栩如生。“我們豎立這座銅像,就是為了紀念先祖忠義的品格和不屈的氣節。”洪皓的後裔告訴我們。

據洪皓的後裔們介紹,1088年,洪皓出生于江西樂平茆山洪源村(今洪岩鎮)。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他作為新科進士初授官甯海主簿,他體察民情,同情百姓疾苦,曾上書朝廷,減免了4800戶貧苦百姓的稅賦,深受百姓愛戴。1124年,擔任秀州(今浙江嘉興)司錄的洪皓,冒死截留浙東皇糧赈災,救活了9萬多老百姓。

1127年,金兵南侵,宋兵節節敗退。這年5月,趙構在南京即位,史稱宋高宗,南宋從此開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準備将都城由杭州遷往南京。洪皓不顧位卑言輕,上書谏阻。他的意見雖未被采納,但因此被宋高宗賞識,破格任命他為徽猷閣特制、授禮部尚書銜,出使金國。

金國見洪皓才華橫溢,許以為官。他斷然拒絕,曰:“萬裡銜命不得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刦豫,逆忍事之耶?願就鼎镬。”後被金國流放到冷山(今吉林松原地區),甯死不屈,被羁押15年。這15年間,他受盡人世間磨難與屈辱,仍抱印符卧起,有漢代出使匈奴後被流放牧羊的蘇武氣節。因此被後人譽為“宋之蘇武”。

1143年6月,曆盡艱辛的洪皓終于回到了南宋。但由于為救國仗義執言,他遭到了秦桧及其黨羽的記恨和誣陷,在1147年被削奪官職,流放到嶺南英州(今江西宜春),八年後,洪皓在憂憤交加中去世。

他把西瓜帶進百姓家

縱觀洪皓的一生,有研究者評價說是“臨大節而不可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除了不屈的愛國氣節,洪皓還是宋朝文章大家,著有《文集》《春秋紀》《帝王通要》《姓氏指南》《松漠紀聞》《金國文具錄》《潘陽集》等,均為後世之寶貴财富。最為重要的是,正是因為洪皓,才使得西瓜這個夏天不可缺少的水果,從貴族才能享用到慢慢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據史料記載,在洪皓被金國羁押的15年中,深戀故土的他密切關注宋、金兩國的形勢。由于身處金國,他對兩國國情、戰事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期間,他積極傳播漢族文化,憑着記憶在桦皮書葉上默寫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全文,作為課本,教授普通百姓的孩子讀書,這便是千古相傳的民族史佳話“桦葉四書”。

“與此同時,洪皓不斷搜集北方人民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方面的資料,将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撰寫成《金國文具錄》。”洪皓的後裔們告訴我們,“1143年洪皓回到南宋後,将帶回的金人種植的西瓜種子,最早種植于皇家特供菜園中,從此江南有了西瓜。在洪皓撰寫的《松漠紀聞》和《松漠紀聞續》中均對此有記載。”

從記錄中看,當時的西瓜形狀、皮色和現在的差不多,“西瓜形如匾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錄》也說,“以牛糞覆棚種之。予攜以歸。今禁圃、鄉囿皆有。” 此後,有關西瓜的詩句頻繁出現。如南宋詩人範成大的《西瓜園》:“碧蔓淩霜卧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誇。”詩中叙述了西瓜本是種于燕北一帶,現今河南也遍地種植了,時節到來各地處處都在吃西瓜。

因此,通過廣泛地種植,西瓜不再是貴族才能享用的水果,百姓的菜園裡都種植了西瓜,西瓜也漸漸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夏季解暑佳品。

明萬曆年間後裔遷居合肥

自宋至明清,洪氏名人輩出,僅宋、明兩代,洪氏出過三宰相五尚書,以詩禮傳家,教子有方,為官清廉而傳世。從洪皓開始,洪氏家族曆代忠于國家,忠于明君,維護民族安全,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洪皓的三個兒子洪适、洪遵、洪邁以及洪遵的後代被譽為“一代重臣,國之長城”的明代尚書洪鐘。到了清代洪家又出了洪昇,他所創作的戲曲《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齊名,齊稱“南洪北孔”。

據史料記載,洪皓的子孫為官入仕的衆多,遷往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其中也有一部分遷回祖居地安徽歙縣、婺源一帶。那麼洪氏家族什麼時候遷徙到合肥的呢?

采訪中,洪氏族人向我們展示了一本《洪氏宗譜》,該家譜修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通過《洪氏宗譜》我們看到,大約在明萬曆年間,洪皓的一支後裔從徽州黟縣遷到廬州。

家譜中記載,遷居廬州的始祖於文公出生于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在明萬曆年間,他舉家遷入合肥定居,他的三個兒子在長大成人後分别居住于合肥境内的洪家崗(現洪崗附近)、城内德勝街(現三孝口附近)和東鄉洪家團。

“洪皓的銅像之所以建在潛山北路與順河南路交口的南淝河畔,就是因為這附近原來叫洪小郢,是洪氏後裔當年遷居合肥的聚居地。”據洪氏族人們介紹,合肥洪氏一族還曾建有宗祠,位于洪家崗,後淹沒于曆史的長河中。“我以前聽老輩人說過,當時祠堂大門還有一副對聯‘樂安延世澤 三瑞振家聲’;祠堂是徽派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祠堂中供奉着一尊木制塑金将軍座像,座像約50厘米,形象威武,神态逼真。雖然家譜中沒有記載這座将軍像是誰,但不少族人認為這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戍邊将領洪朝義。洪朝義英勇善戰,後鎮守雁門關,并因守關有功授山西助馬參将。清光緒十六年(1890)病死在任上,帝感其戍邊有功,于是‘诏建祠塑金像禮祭’。”有洪氏族人說。

而據了解,經過這麼多年的繁衍發展,目前僅僅合肥城區,就有洪氏子孫5000餘人。

以史為鑒,傳承好家風

“洪氏家族源遠流長,特别是受洪皓的影響,近千年來,洪氏家族非常注重氣節、品格、志向的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中出現了不少有影響的曆史人物。”洪氏族人們說,“2009年我們塑造洪皓銅像,就是為了傳承優良的家風家訓,讓子孫後代了解洪氏宗族的曆史,以史為鑒,傳承好家風。”

采訪中,我們就了解到一些遷居合肥的洪氏族人中有不少有影響的人物。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的洪運開就因勤政愛民,官聲極好。洪運開是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嘉慶七年(1802)會進士。他先後任職通江、合江、南充、阆中等地知縣及蓬州知州。他在任蓬州知州時就曾組織人員編撰《蓬州志略》,全書以學校、祀典、職官、人物、藝文等門類進行了詳細地記載,共10卷約8萬餘字,并有州域和八景圖。目前,該書藏于上海圖書館。

當然,說起洪氏後裔,曾經聞名江淮的“洪家花園”就不得不提。“洪家花園”,顧名思義當然是洪氏後裔所建。而這洪氏後裔就是洪明遠、洪明炯兩兄弟。這兩人出身于普通農戶,以打紗織布手工作坊起家,幾經起落,終于在1909年創辦了“洪遠記毛巾廠”,這不僅是當時國内創辦的第一家毛巾廠,更是合肥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開創了合肥工業的發展曆史。

随後,織襪工業興起,“洋襪子”盛銷,洪明遠兄弟倆又仿制襪子的原料絲光紗,一舉成功,“洪遠記”因此聞名遠近。在完成工業制造業的同時,洪氏兄弟又開始了商業經營,工商并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營收入就達百萬元以上。1931年,兄弟二人在小東門附近(即今天的紅星路最東邊一帶)購買了土地,興建私家園林,就是“洪家花園”。

□何芳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