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說八德

孔子說八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1 19:40:56

孔子說八德?德是人的内在品行,對人的外在行為起支配、主宰的作用在二程看來,德有内心光明、仁義、中正、謙和、無我之意,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孔子說八德?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孔子說八德(二程論德之五義)1

孔子說八德

德是人的内在品行,對人的外在行為起支配、主宰的作用。在二程看來,德有内心光明、仁義、中正、謙和、無我之意。

一是源于天德的内心的光明與純潔。從天人合一的認識論出發,二程認為人與天是一體的,天具有光明之德,人也有光明之天德。光明之天德體現在日月的光明普照。而程颢則将“光明”解釋為“心地之光明”:“‘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二程集》120頁)。這裡的大人,指具有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的聖人,是将光明之天德内化為心靈的人。同時天之光明之德,源于内在的純粹之心的天然流行生生不息。正是天之純粹之心,成就了天之生生不息地哺育萬物。程颢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義,此見聖人之心純亦不已也。《詩》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此乃天德也。”(《二程集》141頁)流水之長流不息,漢以來的儒者認為是感歎時間的流逝,但程颢認為水是聖人之純粹之心。天之所以運轉不息,是在于天之純一無妄的天德。而人要效法天德,就要做到慎獨。程颢以天之光明、水之純粹之德,來比喻人之内心之德,就啟示人要有光明、純潔之心,像日月一樣透明,沒有一絲陰暗;像流水一樣晶瑩,不染一絲雜塵,做個道德高尚之人。

二是具有仁義之心。二程認為人有仁義禮智四德,是人之為人、人與動物區别的根本标志,同時仁德又對其他三德起統領、支配的作用。程頤說:“君子所以異于禽獸者,以有仁義之性也。苟縱其心而不知反,則亦禽獸而已。”(《二程集》323頁)人所以同禽獸不同,在于人有仁義之性,假若放縱其貪欲之心而不知收回,則同禽獸是一樣的。實際上,禽獸隻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争奪而已,人如果放縱自己,其危害遠大于禽獸。程頤以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德之中,仁起關鍵作用:“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義,須于道中與他分别出五常,若隻是兼體,卻隻有四也。且譬一身,仁,頭也;其他四端,手足也。至如易,雖言“元者善之長”,然亦須通四德以言之,至如八卦,易之大義在乎此,亦無人曾解來。(《二程集》154頁)将仁與道相聯系,并将道中分别出、包含着仁義禮智信五常或五德,是程頤的發現,他充分肯定了仁在五德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仁是頭,其他是四肢、手足。他還明确指出:仁是百善之首:“仁即道也,百善之首也。苟能學道,則仁在其中矣。(《二程集》283頁)二程認為,人具有了仁義之德,就是懂得了人之道,即懂得了做人的規則,就是聖人。程颢說:“聖乃仁之成德。謂仁為聖,譬猶雕木為龍。木乃仁也,龍乃聖也,指木為龍可乎?故博施濟衆乃聖之事,舉仁而言之,則能近取譬是也。(《二程集》362頁)聖人是具有仁德的人,就像将木雕為龍,木是仁,是雕龍的基礎,能做到博施濟衆這些仁愛之事,就是聖人了。這是譬喻的說法。程頤則明确說:“唯仁與義,盡人之道,盡人之道,則謂之聖人。”(《二程集》326頁)

三是中正。中正即中正之德,是人之最高尚的道德。在二程看來,能做到中正、公平、不偏不倚地處理問題,是人的最高境界。程頤曾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能做到中,就是天下最公正的處事原則。程頤認為,中正是文明中正之德,是美之盛、大善之吉。程頤說:“二,居中得正,麗于中正也。黃,中之色,文之美也。文明中正,美之盛也,故雲黃離。以文明中正之德,上同于文明中順之君,其明如是,所麗如是,大善之吉也”。(《二程集》851頁)中正之德,就像太陽普照大地一樣,把光明、恩惠公正無私地奉獻給人類。而要做到中正,就要“順以從時,不競于險難,所以不至于兇也。——蓋無中正之德,徒以剛兢于險,适足以緻兇耳”(《二程集》726頁)。意思是要把握時勢,不處險難之地,就不會有兇險發生;而要做到中正,就要克服剛健、躁動、不安之弊,程頤說:“——夫剛健而不中正,則躁動,故不安,處非中正,故不貞。不安貞,所以好訟也。若義不克訟而不訟,反就正理,變其不安貞為安貞,則吉矣”(《二程集》731頁)剛健、剛直、耿直是好的,但應有中正予以控制,否則一味剛健,就會躁動、不安,也不會吉利,反而帶來不好的結果。“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二程集》764頁)。有剛健之心,再配以中正之道,就是文明之德,乃成就君子之道。文明之德,是人之全德,既有剛健之志,又能恰到好處、中正、公平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就會有好的處事效果。在二程看來,中正之德,是天下最高尚的道德,是能為個人,為天下蒼生帶來福慶的大德。程頤說:“既中正虛中,能受天下之善而固守,則有有益之事,衆人自外來益之矣”。(《二程集》915頁)個人能做到中正,就能接受天下之善而固守于心,就會行有益之事,衆人也會來幫助你;“以中正之道益天下,天下受其福慶也”。(《二程集》912頁)如果是為政者,以中正之道來為天下之人造福,天下人則會受到恩惠、得到幸福。

四是謙虛的品德。人有謙虛的品德,則能時刻學習别人的優點來充實提高自己,則不會驕傲自滿。程頤說:“謙德充積于中,故發于外,見于聲音顔色,故曰鳴謙。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雲貞吉。(《二程集》775頁)謙德充實于内心,見于外則聲音、面容也表現為謙恭,因而才能有中正之德。當人處在順境之時、取得成就之時、處于安樂之時,更要保持謙虛之心,否則就會失去中正之德,處于危險之地。正如程頤所說:“逸豫之道,放則失正。——當豫之時,獨能以中正自守,可謂特立之操,是其節介如石之堅也。”(《二程集》780頁)。逸豫之道,即安适、享樂之道,如果放縱自己,從而失去中正之德。人在安逸之時,若能以中正自守,就是具有特立之操,堅如磐石之節。可見一個人具有謙德,對于保持中正之德、特立之操、堅如磐石之節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五是無我,無私欲。程頤說:“德至于無我者,雖善言美行,無非所過化也。”(《二程集》411頁)德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必然是善言美行,所有人将受到感化。無我,即心中無一己之私欲,不被私心所系,才能做到公正。如果被私心所系,就會斤斤較較于個人利益,就不能廓然貫通、無所偏向,而隻會偏向自己,正如程頤所說:“正者,虛中無我之謂也。以有系之私心,膠于一隅,主于一事,其能廓然通應而無不偏乎?”(《二程集》1212頁)隻有無我,才能在遇到可止之事時,做到當止則止,不失中正之德。“無我則止矣。不能無我,無可止之道。------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為無咎也。”(《二程集》968頁)不能無我,就不會有可止之道。對身外之物不系于心,内心不萌生私欲,這才是真正懂得了可止之道,以此行事則沒有危險。無我即無私,即有公心,隻有做到無我無私至公,才能有中正之德,才能處事公正。二程說:“惟聖人至公無我,故雖功高天下而不自有,無所累于心。蓋一介存于心,乃私心也,則有矜滿之氣矣”(《二程集》1034頁)無名利之心,雖功高天下,也不會有矜持、傲慢之心,因為他沒有私心,不會偏離中正之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