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腳底闆是否經常生繭子,感覺自己腳底的皮膚又厚又硬?是否覺得腳底皮膚變得粗糙,走路的時候有疼痛感?
如果出現此類症狀,則要考慮自己是否患有足病。
現如今,996的工作越來越多,工作也越來越卷,人們每天在不斷的工作、行走,腳部的負擔也随之增大,導緻足病的患病幾率越來越高。很多人的腳部也因此形成繭子。
為什麼有些人的腳底闆愛生繭子呢?繭子又是怎麼形成的?
首先,繭子隻是一種日常叫法,在醫學上被稱為胼胝。
胼胝的産生通常是因為腳部長期受到壓迫、摩擦等原因造成。如果長時間行走、經常穿不合腳的鞋襪,則易對腳部皮膚造成損傷,誘發胼胝。
中國古代隋朝《諸病源候論》中曾經針對胼胝這一疾病進行了相關記載,其中稱:“人手足忽然皮濃澀,而圓短如繭者,謂之胼胝”。
這表示:皮膚最外層稱為表質層,若是因為長期勞作等原因對皮膚頻繁造成磨損,可能會導緻表質層不斷脫落。
在表質層脫落、新皮尚未完全生長完全的情況下,如果角質層再次受到磨損,皮膚會産生反射性保護性反應。
為了保護内層的細胞,新皮生長速度會加快,從而形成較厚的胼胝。
通常胼胝呈局限性扁平狀,也可能呈丘狀隆起。患處顔色呈黃色,境界不清晰;一般胼胝的中央較厚、邊緣薄,質地偏硬,外觀呈半透明狀态。
胼胝多發生于足跖部位,尤其是骨突起的地方。
其次,如果患者先天性足部發育畸形,例如患有拇外翻、扁平足等疾病,則腳部更容易受到摩擦,患上胼胝的幾率會随之升高。
胼胝是的産生一般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通常胼胝發病較緩,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病情程度嚴重的情況下,局部可能會有壓痛感。
如果腳底闆隻是愛生繭子,不必過于擔憂,平時減少站立、行走時間,做好腳部護理工作即可。
但是如果腳底闆不僅愛生繭子,走路的時候還有疼痛感,則要注意:可能是患有2種足病造成。
腳底闆愛生繭子、走路疼,考慮是患有2種足病造成,分别是:雞眼、跖疣。
首先,雞眼與繭子的病因類似,通常是因為患處皮膚長期受壓、受到摩擦等原因造成。因此患有雞眼的患者,患處及周邊皮膚也易患上繭子。
如果長時間行走、經常穿緊窄的鞋靴或是患者先天性足骨畸形,都可能導緻腳部頻繁受到摩擦,使局部角層增厚且向内推進,形成頂端向内的圓錐形角質物,被稱為雞眼。
腳部在受到摩擦的同時,腳部皮膚可能産生反射性保護性反應,誘發繭子。由于雞眼呈圓錐形角質物且向内突起,因此可能對腳部神經造成刺激,誘發疼痛感,使患者走路時腳部疼痛。
其次,腳底闆愛生繭子、走路疼也可能是患有跖疣造成。
跖疣屬于尋常疣的其中一種類型,主要發生在足底部,通常是因為足部皮膚感染人乳頭瘤病毒所緻。
如果足部皮膚有微小破損,患處直接或間接接觸攜帶人乳頭瘤病毒的物體時,易因此感染,誘發跖疣。
跖疣通常是呈圓形乳頭狀角質增生,患處周圍可能圍繞增厚的角質環。将周圍角質層去除後,會發現下方有疏松的角質軟芯,可以看見因為毛細血管破裂外滲凝固而形成的小黑點。
一般情況下,若是跖疣的病情程度較輕,患處可能無不适症狀。如果患上跖疣有腳部頻繁受到摩擦或是日常護理不當,可能會導緻跖疣程度加重,使腳底出現繭子,伴随出現疼痛感。
若是上述症狀是因為患有雞眼所緻,患者平時應減少對腳部的摩擦、壓迫,近期多休息。
可以遵醫囑使用10%水楊酸冰醋酸、30%水楊酸火棉膠等藥物進行局部治療;若是藥物治療的效果不理想,可以采用二氧化碳激光燒灼、接觸X線照射等物理治療的方式治療。
如果是因為患有跖疣而引發上述症狀,大多數患者做好足部護理的情況下,在發病後的1~2年左右,跖疣通常可以自行消退。
如果護理不當,病情一直無法自愈,可以遵醫囑使用抗病毒類藥物治療,例如幹擾素軟膏等;也能采用冷凍療法、電灼療法、紅外凝固治療等方式進行治療,将跖疣去除。
雖然腳底闆愛生繭子、走路疼通常是因為患有雞眼、跖疣等疾病造成,但是并不能因此作出診斷。如果腳底闆頻繁受損,繭子程度較為嚴重的情況下,也可能導緻腳底走路疼痛。
因此,若是腳底闆愛生繭子,建議日常做好護理工作,改善繭子症狀,預防繭子程度加重。
腳底闆愛生繭子其實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以通過日常護理的方式進行改善;繭子消除後,做好腳部護理,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預防繭子再次形成。
首先,腳底闆有繭子的患者首先應做好腳部皮膚的護理工作。可以定期用熱水泡腳,使腳部角質層變軟;後續用磨腳石、磨砂膏對繭子部位皮膚進行摩擦,達到去除腳底角質的效果,促進繭子消除。
其次,建議平時穿舒适透氣、大小适宜的鞋襪;選擇鞋子的時候,鞋子不宜過薄,否則走路的時候路上如果有石子等障礙物,可能會硌腳,易對腳底皮膚造成損傷。
按照以上方式護理,不僅可以改善繭子症狀,還能預防腳部繭子的産生。
若是上述護理效果不理想,腳底有繭子的患者可以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例如用維A酸類藥物塗抹在繭子部位,促進正常角化,加快足部角質層細胞疏松脫落,加快繭子消除。
也能遵醫囑通過液氮冷凍的方式治療;治療時可以利用液氮産生的低溫将繭子部位組織快速冷凍,使細胞内、外組織液冷凍,繭子部位的細胞結構被破壞。
細胞結構被破壞後,局部組織會發生缺血性梗塞現象,促進患處皮膚組織壞死,從而可控地破壞、切除活組織,達到快速去除老繭的效果。
但是若想通過液氮冷凍去除繭子,通常需要進行連續多次的治療。
了解關于繭子的知識後,有些人可能無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繭子。常見于繭子混淆的疾病為:雞眼。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繭子和雞眼有何區别?怎樣區分?
繭子和雞眼的主要區别在于:好發部位、病因、病發面積不同。
病因方面雖然類似,但是繭子的病因中更多是因為長時間站立、手部腳部經常受到摩擦、足部發育畸形等原因造成。雞眼更多是由于長期穿高跟鞋、鞋子不合腳等原因造成。
由于穿高跟鞋的時候腳掌前中部屬于主要受力點,所以腳掌前中部是雞眼的常見發病部位。
此外,由于繭子通常是因為身體大面積受到摩擦所緻,因此繭子的病發面積通常較廣,例如整個足後跟都患有繭子;而雞眼通常是因為局部長期受壓所緻,因此發病面積通常較小。
若想區分繭子與雞眼,主要從症狀方面進行區分。繭子是皮膚角質層增厚所緻,因此患處隻會出現皮膚增厚、粗糙等症狀,但是一般不會出現疼痛感。
雞眼是一種向上生長的圓錐體肉刺,一般病發面積呈針頭或黃豆大小。雞眼部位的皮膚顔色通常呈淡黃色、深黃色。雖然外表光滑,但是皮表會輕微隆起,雞眼中間可以看見有倒圓錐狀角質栓嵌入真皮内。
由于角質栓的尖端會對患處的神經末梢造成刺激,因此腳部患有雞眼的患者在站立、行走的時候,患處會出現一定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如果病發面積較大、皮表粗糙、患處無明顯不适症狀,通常是患有繭子造成;若是病發面積較小、皮膚表面光滑、患處有一定疼痛感,考慮是患有雞眼所緻。
綜上所述,如果腳底闆總是愛生繭子,走路的時候有疼痛感,則要注意,自己是否患有足病,例如雞眼、跖疣等。
出現此類症狀後,可以根據上文雞眼、跖疣的症狀進行比對,輔助判斷病因。後續做好腳底的護理工作,若是日常護理無法改善不适症狀,需及時至醫院進行正規治療。
參考文獻
【1】陶雨晨,李培豪,李汶航,範順,陳沫,褚夢圓,孫穎,袁衛玲,劉媛. 近10年中醫藥治療雞眼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06):137-139.
【2】安立國,譚曉波. 雞眼防治的研究進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18(05):111-112.
【3】周聰和. 跖疣、雞眼 足底也有“面子問題”[J]. 中醫健康養生,2019,5(09):65-6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