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毅/文
讀史增智,讀經明理,經史一體。毅最早是從《易經》中得知後稷、公劉、古公亶父、文王和武王這些偉大的曆史人物,僅隻一星半點,串不起來。近期讀《史記》,方始了解梗概。其始于黃帝至玄嚣,玄嚣至帝喾,帝喾元妃姜原生棄,棄"好耕地,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之。堯帝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後稷播百谷。'封棄于邰,号曰後稷,别信姬氏,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通過這段記述,我們知道周人所崇拜的先祖後稷,在唐堯、虞舜及有夏這三代期間,都是主管農業的官員,一直幹到死。
到了後稷兒子子窋立時,夏後氏政治衰頹,不重視稼穑,而且子窯在宮廷鬥争中丢了烏紗帽,可能會危及生命。三十六計走為上,子窋奔戎狄之間。戎狄是當時北方的一個部族,應該遊牧于今陝北、梁外及河套地區。從子窋至第三代,公劉立。這個公劉雖身處戎狄之間,但他修複乃祖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百姓從四面八方遷徙而來歸順于他。從那時開始周道興起,并立國于豳,即現在的陝西郴縣一帶。直到第十二代古公亶父立,他繼承後稷、公劉遺志,積德行義,國人十分擁戴。
此時,史書中記載的北方民族不僅有戎狄,而且岀現了"薰育”,與"匈奴"的發音相近,疑似一族。他們開始找古公亶父的麻煩,索要财物、土地和人民。此一情節在莊子的文中有記述,毅在《背誦與理解》一書中已論及。現再引證: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複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複歸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如果說子窋背夏後氏而奔戎狄,是采用三十六計走為上,那麼古公亶父從戎狄間奔岐下,則為惹不起躲起。而在這一來一去之間,他們修複耕稼之業,行仁積德,擁有國家,為周王朝統治天下做下了鋪墊。
古公亶父後又過五代,周王朝的創始人昌立,是為西伯,也就是文王。此公"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就連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善養孤老,都跑到他那裡去了。
最為著名的故事莫過于"犁者讓田”:
"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争,周人所恥,何往為,隻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這個故事說明兩點。其一,西伯在當時已很有影響力,他的仁政與纣王的暴政形成了鮮明對比,為後來的滅商無形中打下了基礎。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窯到西伯,已從夏代進入商代,經曆了兩個朝代,周立國也十代以上了。
其二,福後面跟着就是禍。纣王因西伯仁而忌恨之,将他囚禁于羑裡。為了保命,周人采取送禮的方法,讨得纣王歡心,放歸西伯。西伯何罪之有?西伯無罪。正所謂"君子無罪,懷璧其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簡單的就是"莫須有”。
前者周人先祖三十六計走為上、惹不起躲起,後者西伯屈身抑志,送禮行賄。這些方法看起來不大光彩,但周國因此而一次比一次壯大。現在壯大到何樣地步?據《易經》記載,文王獲釋後即舉行了宗廟大會,議決起兵伐纣。諸侯們苦纣久矣,紛紛響應,結果天下土地三分文王據其二。文王沒把事情做絕,為商纣留下了三分之一的領地。他的這一做法備受孔子贊揚,認為他顧及了君臣之禮。
西伯死後,太子發立,是為武王,追認乃父為文王。此期,那個商纣王"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武王覺得徹底讨滅纣的時機已到,遂率大軍與纣王戰于牧野。按理說帝纣手下有近百萬的軍隊,拒止武王問題不大。然而纣王軍隊臨陣倒戈,說明他人心喪盡,無可挽回。無奈,跑到鹿台之上,點火自焚。
縱觀周人于幾次重大事件中處置恰當,都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他們在思想道德方面已有仁義禮智信的刍形,在政治軍事方面實事求是,不蠻幹。例如與戎狄的關系,可謂鬥而不破。周武王是在戎狄軍隊的幫助下打敗商讨王的。而周文王更是雄才大略,他被囚羑裡,将伏羲所創制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其中明夷卦正是他被囚後的寫照:"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他就是利用"外柔順”的策略,成功地逃過一劫;用"内文明”的品行聚攏諸侯,戰勝纣王。故《系辭下傳》雲:"《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纣之事也?”
《易經》這部書,與其說它是蔔卦之書,倒不如說是總結曆史的哲學著作。真正讀過原著的人,着眼點都不在蔔卦上,那是雕蟲小技;而在于明理增智。
其中《革卦》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此中的"武”應指周武王。古人認為王者受命于天,奉天命而莅萬民,故把王者易姓稱為革命。武王滅殷,就為王者易姓,變革天命,故稱為"革命"。
此卦集中強調革命取得成功的兩大要素:首先,要把握時機,斷然推行變革,必能順暢;其次,要存誠守正,即革命者必須遵循正道,以誠信之心取信于人,以此而革,元亨可緻。從曆史記載看,武王革命具備了這兩個要素,其革命選擇在纣王暴虐無度、衆叛親離,百姓怨聲載道之際,絕不是一時性起的沖動所為。孔子對文武的評價甚高。他說:"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
我們強調讀史誦經,意在增智明理。《易經》為五經之首,本來是千古奇書,内涵特别豐富,你看我們上面的引證有牛鬼蛇神在作怪嗎?但此書被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搞得烏煙瘴氣,狐媚畫道,以緻官府談易色變。不知何時才能撥亂反正,回歸尋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