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這個說法嗎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這個說法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0:40:28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這句俗語,首先要旗幟鮮明地說,這是舊時民間的一種迷信說法,不可信。然後本文再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解說句俗話。

俗語中的“七”和“八”,指的是農曆中的逢七和逢八,也就是說,農曆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和初八、十八、二十八。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這個說法嗎(為什麼有句民間俗話說)1

俗語中的“出門”,指出行,就是從家裡到外面去走親訪朋、辦事、經商、求職等。“回家”是說出行在外回到家裡來。整句話的意思是說,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宜從家裡出行,而每月逢八的日子則不宜從外面回家。

舊時民間認為,出門時碰到逢七的日子,甯可推延,也不可從家裡啟程出門;而逢八的日子,即使在這一天離家不遠,可以回到家中,也要想辦法在外逗留一天兩天,以避開逢八的日子回到家中。

那麼為什麼說逢七和逢八為什麼不能出門和回家呢?民間可謂衆說紛纭,各地有各地的說法,但總的來說離不開民俗文化中的禁忌風俗,下面就我國民間帶有普遍性說法介紹一下。

“七不出門”,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與古代休妻制度有關。古代的封建婚姻制度是男權制度,沒有離婚一說,隻有休妻一說。也就是在封建制度層面上,隻有男人可以把女人打發回娘家,結束婚姻關系,女人不能提出結束與男人的婚姻關系。男人結束與女人的婚姻關系稱之為“休妻”。古代“休妻”的規定為“七出三不去”,簡稱為“七出”,也就是說女人觸犯了“七出之條”,男人就可以休妻。由此,“七不出門”與“七出”之說的語言上相似,為舊時民衆列為禁忌。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這個說法嗎(為什麼有句民間俗話說)2

另一種則與我國喪葬風俗有關。我國民間風俗,不論是什麼地方,哪個民族,對喪葬中相關聯的人和事均比較忌諱。由此,民間把這些相關聯的人和事大多列入民間禁忌。

我國黃河流域的一些地方和其他一些地方,老人去世後,要放在家中停到第七天才能出殡,稱之為“逢七出門”。再說,我國還有老人去世後的“七七”的風俗,一七、二七、三七……劃分為階段,到七七為終期,形成了“燒七”“祭七”“送七”等風俗,為喪葬之事的延續。也就因為如此,民間因聯想作用,普遍存在忌七的風俗,把逢七出門視為不吉利的日子。

“八不回家”的民間普遍說法。

“八不回家”民間又說成是“八不歸”。“八”字,讓民間聯想到“王八”,“歸”字,讓人聯想到“烏龜”。我國民間對“王八”與“烏龜”之說沒有什麼好感,是用來罵人的,也是用來羞辱人的,往往與家裡的妻子作風問題聯系在一起。而過去女人一般不會在外闖蕩 ,隻有男人在外才經常在外闖蕩。古代男人最忌諱的就是後院出事,怕戴綠帽子。因此,逢八回家也就成為出門在外的男人們最忌諱的日子。

每一種習俗都因地域不同,而會出現多樣性。

有的地方則認為,“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特指正月初七和初八,因是新春佳節,新的一年開始之時,出門和回家要選擇吉利日子,而不是每月的逢七和逢八。比如,南方民間有一句特指春節出行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初九出門空手回”,這裡指的就是正月的初七、初七、初九,與其他日子沒有多大關系。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這個說法嗎(為什麼有句民間俗話說)3

有的地方則有自己的地方出門和回家的吉利日子。如北京門頭溝地區,舊時流傳一句俗語:“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這些日子也就被當地認為是出門和回家最吉利的日子。有趣的是,這裡回家的吉利日子就有“八”,也就是逢八回家,這裡的人不但不忌諱,反而被認為是吉日。這裡的人認為,逢八回家,意味着發财發家,與其他地方所說的“八不回家”正好相反。

山東一些地方則忌雙日出門,有“要待走,三六九”的說法。我國還有的地方則認為黑道日忌出門,尤其忌出遠門和在外留宿,其中最忌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出門。還有的地方忌農曆十三出門,原因是十三的諧音為“失散”,認為此日出門不吉利。

舊時,我國民間很多地方還信楊公忌,百事禁忌,迷信的人不出門。楊公忌,亦稱為楊忌,清朝初期,熊伯龍編著的《無何集》:

“世俗多畏楊公忌,謂不宜出行,皆末悉其原委,故為所惑耳。今按其說,乃是‘室火豬日’。其術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順數,值室即為楊公忌。”

同時,這本書中還介紹了楊公忌的計算方式。其計算方式是,從每年的正月十三開始,以後往下推,每個忌出門的日子相隔28天。民間還有一個最簡便的計算方法,就是在前一個忌出門的日子基礎上依次減去兩天,就是下一個忌出門的日,比如說,正月是十三,二月就是十一,三月就是初九,四月就是初七,如此等等。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這個說法嗎(為什麼有句民間俗話說)4

那麼我國民間為什麼會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這種說法呢?

這種迷信的說法,現在的人看來,非常覺得滑稽可笑。主要是現在人們與古代人們的宇宙觀的不同,具體表現,我國古代民衆宇宙觀,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生命。

古人認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天時、地利、人和古人認為選擇“吉日”,就是為了占“天時”。希望自己在“天時”的助力下,出門遠行的路途能夠排除險阻,能順風順水,趨利避害,一路平安,并且要辦的事能夠馬到成功。也就是因為有這種心理作用,古代民衆就把希望寄托通過選擇吉日動身啟程上。

也就是因為如此,我國舊時民間,擇日出行的風俗習慣約定俗成,而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及所産生的禁忌,又使各地方擇日出行的風俗有所不同。“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隻是一些地方流傳的一種說法罷了。各地還有各地流傳的俗語。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這個說法嗎(為什麼有句民間俗話說)5

不過,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古代無神論者早就有了批判,比如上文提到的《無何集》,就勸世人不要“受惑于神怪禍福”,書中認為“天不故意造作”,選擇所謂的吉日一種“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迷信。

今天,我們對舊時的俗語,更應該以科學的思想來看待問題,要相信科學,破除迷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