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詩十首?紅葉古詩六首,從來有根本,不怕下枝柯,這首紅葉詩頗有人生哲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紅葉詩十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紅葉古詩六首,從來有根本,不怕下枝柯,這首紅葉詩頗有人生哲理
紅葉的審美在唐朝之前就有,因為九月九日的登高起源于先秦之時,但凡此時,人們眼中自然不會忽視這漫山遍野斑斓的秋色。農曆的九月之所以明快,和天氣有關,和晚秋的氣候也關,當然也和這山林醉美的秋色有關,誰能拒絕藍天陽光下,那耀眼的紅樹和腳邊的黃花?
楓樹隻是紅葉樹的一種,在先秦屈原就有,湛湛江兮,上有楓。能夠強調一種樹與另外樹截然不同的,隻能是秋天楓樹那明豔火紅的色彩。
但紅葉樹不僅僅是楓葉,它泛指在深秋季節,所有将葉片轉為紅或者黃色的樹種,這是樹葉在凋零前最後的絢爛,雖然顔色不一,但以紅黃為主,如同披在山林的絢麗朝霞和晚霞。
落葉樹木之所以轉成紅色,除了少數的樹木是天然紅色的樹葉,在深秋裡,是因為光照減少,晝夜溫差大,樹葉裡的葉綠素光合作用減小,而本身的花青素呈現出來。所以經過寒露霜降的樹葉,紅黃得更為徹底和明麗。
有人說,葉子黃了或者紅了,不就是沒有生命了嗎,經常可以看到落下的紅葉和黃葉。但實際,晚秋的樹葉黃或者紅,是樹葉最後的保護,如果不是急速的風雨和降溫催落它們,其實它們很願意在枝頭多逗留一段時光,而且這其中還有一些新生的樹葉,帶着另一種嬌紅和嫩黃。
在踏秋登高的時節,這樣的秋樹連片成壯觀的秋色,登高望遠的人,通常也在運動中溫暖,能夠不喜歡這樣帶給視覺興奮的斑斓嗎?
而且霜後的秋樹,在陽光下更加明麗,紅黃如火。杜牧說,霜葉紅于二月花,他未必隻看到搖搖欲墜的秋葉,那上頭還有健壯的葉子,新生稚嫩的嬌紅。
晚秋能夠變紅的樹葉,包括了楓樹,黃栌,槭樹,栎樹,烏桕,榉樹,豆梨,變黃的就更多了,梧桐,銀杏,栾樹,柳樹,還有間于黃紅之間的。其中烏桕的紅比楓葉更為靓麗,而銀杏則是一種夕陽明黃。當一個樹種連成一片,那是壯觀的整齊的美,比如屈原看到的江邊原始的楓樹林,當多個樹種在一起時,則會産生複合斑斓的秋色之美。
古代将紅黃兩色都歸為太陽的顔色,所以唐詩裡的紅葉,不因秋葉而說它蕭條,不因無花而降低它的魅力。
秋日登高,連帶紅葉黃花都是盛景。這是盛唐帶給人的江山大氣。
“露染霜幹片片輕,斜陽照處轉烘明。
和煙飄落九秋色, 随浪泛将千裡情。
幾夜月中藏鳥影,誰家庭際伴蛩聲。
一時衰飒無多恨,看着清風彩剪成。”唐朝·吳融《紅葉》
那紅葉被露染,被霜打,又被風吹幹,何其輕盈,斜陽照在它們山上,是一種火紅連綿的明麗。
就算是飄落,那也是秋天最明麗的色彩啊,就算是随波逐流,那如同屈原的楓葉,也是随流而去,萬裡故鄉情。
你看看,那紅葉在枝頭,照樣行使着保護鳥類的責任,藏着鳥窩和鳥影,你看那紅樹站在一家庭院門口,伴着秋天的草蟲聲。
就算是飄在風裡,那也美啊,那是九月清風似剪刀,剪成彩色慰寂寥。
都說落花落葉可悲可歎,可是這真正是滿山紅葉,一地陽光時,人們卻并不覺得蕭條,反而是種明麗舒緩的壯美。有人甚至愛上了那踩在落葉上的聲響,那是一種幹燥明淨的秋聲。
“白雲岩畔立仙姝,一簇煙蘿倚畫圖。
麗色也知于世有,閒情長得似君無。
宿妝含露疑垂泣,醉态迎風欲待扶。
吟對寒林卻惆怅,山中猶自辨榮枯。”唐朝·崔緻遠《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東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為篇名,嘯月吟風,貯成十首寄高員外·其九·紅葉樹》
這位唐朝的官員,奉旨視察山東沿海,到達了海邊的大珠山,仰頭一看,高高的懸崖上,站着一棵風姿秀美的紅葉樹。他所見所得都寫下來寄給朋友。
你看我看見什麼了,我擡頭看去,那白雲岩石上,有棵好漂亮的紅葉樹呀,像在畫圖中一樣,矗立在石崖邊,那樣子就像紅衣仙女,尤其那種姿态,我看來看去,怎麼像老弟你呢?
說她像仙女,是因為它那種在晨露中的秀氣姿态,說像老兄你,是因為,一陣風來,它搖搖擺擺,真像喝多了酒的你,一步三晃。
其實這也是山林樹木帶給人奇特的審美感官,就像黃山的松樹。當人從底下去望時,這棵紅葉樹格外俏皮和明麗吧。如果它的葉子不是紅的,可能視覺上沒有如此的奪人。
“風晚冷飕飕,蘆花已白頭。
舊來紅葉寺,堪憶玉京秋。”唐朝錢起《江行無題一百首》
錢起天寶年間人,這首詩其實已經寫明了唐朝在天寶年間,賞紅葉已經非常普遍。因為他是在外地的紅葉寺,回憶京城的秋天,也一樣明麗動人。
那麼唐朝的行道樹多是柳樹槐樹楸樹,但是唐朝宮廷園林裡,卻有各種楓樹和紅葉樹。
西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你能想出是什麼色彩嗎?是紅黃一片。
而且這裡寫紅葉寺,以紅葉為主的寺廟,隻約略讓人回憶起長安。
那麼在唐朝,最有名的紅葉詩,是來自宮廷的女郎,一片紅葉從禦溝中流出,上面寫了祝福的詩句,結果被宮外的人撿到了。“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這隻是唐朝看紅葉的一個美的事例。因為在秋遊過程中,席地而坐,沒有或者缺少紙張時,用樹葉打稿,是一種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經過了女孩子的手,這紅葉就變得格外動人和情長。
紅葉題詩不但成了雅事,到後來也變成了男女姻緣的一個重要橋段。
“詩人滿腹著清愁,吐作千詩未肯休。
寫遍壁間無去處,卻将紅葉強題秋。”宋朝·楊萬裡《紅葉》
倒是宋朝的楊萬裡很明白詩人秋遊的那種噴薄的詩性,寫不盡的秋色,說不完的秋愁,才華那是橫着從嘴角冒出來,提供作詩的牆壁也被占滿了,一腔詩興那是如同燃燒的紅葉連綿不盡,幹脆,連紅葉都利用上來,在紅葉上頭,寫詩寫愁。
楊萬裡當然是贊美紅葉之美,就像劉禹錫說,秋色讓人狂,但楊萬裡點了少年詩人那種狂憨,無論如何,也要寫點悲啊愁的,雖然少年不識愁滋味,強把紅葉寫秋詩,但是這紅葉之美,也恰恰激起了少年狂啊。
人不輕狂枉少年,你看過多少次紅葉,你在滿山落葉中打過滾沒有?
你有沒有在這樣的秋色裡,約會最愛的人?
有首當代的情歌寫得好,“半冷半暖秋天,熨貼在你身邊,靜靜看着流光飛舞,那風中一片片紅葉惹心中一片綿綿”。
“翩翩紅葉舞霜秋,紫禁人閑約勝遊。
手把金英思泛酒,登高還上年去樓。”宋朝·張公庠《宮詞·翩翩紅葉舞霜秋》
流光飛舞,不隻是當代人的喜歡,那宋朝宮廷的女子,一樣會欣賞片片紅葉舞霜秋。
是,她們可能還是宮廷少女,并不知道人間許多愁。
不過重陽節的菊花酒,可不是男性的專利,手裡拿着菊花,小姐妹帶着菊花酒,去不了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樓頭的紅葉,去看它們絢爛在陽光裡,去看它們飄舞着片片紅衣。
那寂寞森嚴的宮牆内,從來也不缺少青春,自然也有壓抑不住的浪漫。
她們是皇宮裡的林黛玉湘雲,還是晴雯芳官?
無論落葉和落花代表多少人生的悲傷,在青春中的人,甚至被紅葉包裹的中年人,老年人,那明麗的紅落在眼中心底,最初泛起的,絕對不是悲傷,而是秋的快意。
“雨露三春少,風霜一夜多。
從來有根本,不怕下枝柯。
楚岸楓相屬,吳山橘與和。
秋居好相慰,醉色伴吾酡。”宋朝·王令《次韻立之紅葉》
這是我看到的有哲理的紅葉詩。
此時的雨露比春天少,此時的風霜一夜來臨。
可是紅葉該絢爛就絢爛,該飄落就飄落。
因為它從來就有自己的根本,土地是它的歸宿,落葉歸根。
所以它沒有什麼惆怅和害怕的。怎麼都是紅葉一生的完美,無論在枝頭,還是落下。
這也是人們喜歡紅葉的原因吧,秋葉之靜美,向着生命的歸宿,做最後的燃燒和謝幕,無怨無悔。
那麼從自然裡領受了堅韌之感的人生,在人生的秋天,大約也沒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反而有着自身的蘊藉和沉醉,是歲月一杯酒,在天地間。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