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腸化的禁忌

腸化的禁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4 10:04:04

腸化的禁忌?簡單易懂,一文讀懂什麼是“腸化”,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腸化的禁忌?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腸化的禁忌(話說腸化)1

腸化的禁忌

簡單易懂,一文讀懂什麼是“腸化”。

作者丨朱海杭

來源丨“航海消化”微信公衆号

接受胃鏡檢查者中10%以上的病員存在“腸化”。2014年我國慢性胃炎協作組全國16個城市33個内鏡中心聯合開展胃病調查8892病員中,23.6%查出“腸化”。“腸化”是怎麼回事?今天來說說此話題。

先說一下胃黏膜表面的粘液

胃内壁黏膜的表面覆蓋一層約0.25-0.5毫米厚的粘液層,此粘液是由胃黏膜上皮層的上皮細胞所分泌的一種粘稠的糖蛋白,具有潤滑作用,可減少粗糙食物對胃粘膜的損傷;粘液的粘稠度約為水的30~260倍,有效地減慢和減少胃酸、膽汁、藥物、細菌和病毒等入侵黏膜,保護了胃黏膜免受機械、化學和生物損傷。正常人體胃黏膜上皮層的上皮細胞能夠不斷自動地增殖,每1-3天就能更新一次,保證了胃黏膜表面有充足的粘液。

再說一下萎縮性胃炎

胃是接納食物的器官,不可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酒、藥物和病毒細菌等,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和炎症,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胃炎經曆。胃黏膜上皮細胞再生能力強,隻要病因及時去除,胃黏膜炎症通常在數日内得到完全修複,胃痛不适症狀在短時間内好轉,這就是急性胃炎。如果胃黏膜反複受到緻病因子的作用,超過細胞的自身修複能力時,胃炎就會遷延不愈,形成慢性胃炎,此時如有效去除病因,胃黏膜仍有修複可能,稱為淺表性胃炎。如果不能消除病因,同時胃上皮層又不能修複,胃黏膜粘液不斷減少失去保護作用,緻病因子就會傷及胃黏膜深層(固有層),造成胃腺體中壁細胞和主細胞的減少,胃液、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分泌減少,形成了萎縮性胃炎,此時胃的消化功能受到了明顯影響。

A正常 B淺表性胃炎 C萎縮性胃炎 D萎縮伴腸化

現在說“腸化”就容易理解了

形成萎縮性胃炎後,黏膜層的上皮細胞被破壞又不能有效地修複,為了增加粘液分泌,人體本能地動員胃黏膜固有層腺管内的頸粘液細胞和幹細胞增殖并轉化成能分泌粘液的細胞,這種轉化的細胞像茶杯一樣整齊地排列在腺管表面,故稱為杯狀細胞,同時在腺管底部轉化成能分泌殺菌作用的防禦素的潘氏細胞,重新擔當起了胃黏膜的自身保護作用。由于胃黏膜的這種結構上的變化與腸黏膜的上皮形态和結構很相似,故稱為胃黏膜的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

“腸化”的病因是什麼?

實際上,“腸化”是一個病理解剖組織學名詞,不是一種疾病,是胃萎縮性胃炎的自我修複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凡會造成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就是“腸化”的病因。

常見導緻胃黏膜損傷病因

(1)反複幽門螺杆菌感染;

(2)長期服用損胃藥物如阿司匹林;

(3)長期吸煙等緻胃膽汁返流;

(4)長期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

(5)合并自身免疫病

常見影響胃黏膜上皮細胞修複的病因

(1)年齡大于65-70歲的中老年人;

(2)攝入減少、偏食、消瘦、營養不良;

(3)肝病、腎病等消耗性疾病;

(4)糖尿病等微血管病變。

(5)心肺功能差、缺氧、貧血病變。

“腸化”能在胃鏡下看到嗎?

胃鏡下萎縮性胃炎主要表現為皺襞低平、可見到黏膜細小血管、胃的粘液分泌物很少。如果同時見有紅白相間、細顆粒樣增生,就說明有“腸化”了,通過特殊的窄光或醋酸染色就能觀察到“腸化”。胃鏡診斷“腸化”會存在一定誤差,隻有通過胃黏膜活檢病理檢查才能查出“腸化”

A白光胃鏡 B 窄光譜内鏡C 醋酸染色 D 病理切片

注意要多部位活檢取樣,才能了解萎縮性胃炎和“腸化”的範圍,是局部、區域性還是全胃,“腸化”範圍越大說明萎縮越重。

“腸化”會引起胃部不适嗎?

“腸化”本身無特定的胃部不适症狀。如局限于胃潰瘍旁的萎縮“腸化”表現是胃潰瘍的表現;局限于胃窦部的萎縮和“腸化”可能會表現胃酸多的症狀,局限于胃體的萎縮“腸化”可能會表現胃酸少的症狀。

“腸化”會轉化成胃癌嗎?

“腸化”是因胃黏膜萎縮的而産生,本身細胞的形态和組織結構是正常的,多年的研究至今對“腸化”是否直接轉化為胃癌一直存有争議。“腸化”伴随與萎縮性胃炎,大範圍、重度、長期的胃萎縮,胃酸分泌少、胃内細菌污染、亞硝酸鹽産物增多、胃黏膜粘液少、胃黏膜失去自我保護能力,緻病因子更易傷及黏膜深層,刺激産生細胞的異型增生,一旦失去控制就可能轉化為胃癌。研究發現随着萎縮病程延長,程度的加重,“腸化”亦就越重,原先形态規則的杯狀細胞和潘氏細胞(完全性腸化、小腸型腸化)就會慢慢轉變為形态不規則的杯狀細胞和潘氏細胞消失(不完全性腸化、大腸型腸化),重度萎縮性胃炎伴不完全性腸化e有發生胃黏膜異型增生和癌變的可能,被認為是胃癌的癌前狀态。

“腸化”如何治療,能治好嗎?

多數專家認為“腸化”一旦形成難以複原到正常的胃黏膜。因年齡增大、胃黏膜萎縮而發生的“腸化”是人體的“老化”表現,無需治療。但積極治療各種導緻和加重胃黏膜萎縮的病因以及影響胃黏膜上皮修複的各種病因,會減輕“腸化”程度。

(1)清除和根除幽門螺杆菌;

(2)戒煙、戒酒、濃茶、咖啡;

(3)避免空腹太久,少吃多餐;

(4)避免刺激性食物;

(5)避免長期服用損胃藥物;

(6)加強營養、增強體質;

(7)服用複合維生素、微量元素;

(8)針對胃病藥物對症治療。

“腸化”後何時應該複查胃鏡?

病理報告“腸化”僅單純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腸化,無幽門螺杆菌感染、體檢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正常、無明顯胃部不适臨床表現,定期2-3年做一次胃鏡檢查。但“腸化”伴有下列情況時,建議每1年複查一次胃鏡。

(1)病理報告示有不完全型腸化;

(2)胃窦、胃體、贲門多部位“腸化”

(3)“腸化”同時伴輕中度異型增生病變;

(4)“腸化”伴有幽門螺杆菌陽性或耐藥;

(5)定期測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趨勢;

(6)反複中上腹不适對症治療不好轉;

(7)直系親屬中有胃腫瘤病史。

作者簡介:

朱海杭 男 198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現任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大内科主任、消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導師、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常委、揚州市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從醫近40年臨床上擅長消化内科常見病、多發病以及消化内科疑難疾病的診治。熟練EMR、ESD、ERCP、EVS,EVL等内鏡治療技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