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春天古筝音樂會

春天古筝音樂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4 17:39:31

郊野青青,春風徐徐,清明節剛過,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是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最好時節。老南京就流傳着“楊柳青,放風筝”的俗語,在春和景明之際,看風筝高翔,追逐起落。有着千年曆史的風筝有什麼故事?南京的風筝有什麼特色?

唐代“清明節”又叫“風筝節”

看似輕盈脆弱的風筝,其實最初是服務于軍事的。在《新唐書田悅傳》中有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四鎮之亂的記錄,其中提到“會幽州朱滔等奉召讨惟嶽,……伾急,以紙為風鸢,高百餘丈,過悅營上,悅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文中“風鸢”就作為通訊工具用于軍事。

到唐代以後,風筝用料改為造價低廉的紙張,制作成本下降,開始走進大衆生活中,放風筝逐漸成為雅俗共賞的娛樂活動。到了清乾嘉年間,國力昌盛,太平盛世,風筝發展也進入繁盛時期,民間開始流行在清明前後放風筝。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明清掃墓,傾城男女,紛出思郊,擔酌挈盒,輪毂相望。各攜紙鸢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因此,這個時期的清明節又被稱為“風筝節”。

清明時節放風筝,還有“放斷鹞”這一說法。古人在紙鸢上寫上自己所知道的病症,待風筝飛高時剪斷風筝線,讓紙鸢随風飄走,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氣遠離而去了。《清嘉錄》中證實:“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鹞’之諺。”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莊、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中也有相關記述。

“清明節放風筝實際上代表了寄思,是對親人的一種懷念。”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秦淮燈彩代表性傳承人、曹氏紙紮藝術第五代傳人曹紅介紹道,清明節鬼門暫開,将慰問故人的情誼寄托于風筝上,向過世的親友傳達。

南京“沙燕風筝”起源于曹雪芹

南京放風筝的習俗,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史候景傳》中就有記述梁武帝蕭衍因被叛軍侯景困于南京台城,用紙鸢載诏求援的故事。

南京人不僅愛放風筝,南京風筝的制作手藝也頗有趣味,且獨樹一幟。

春天古筝音樂會(筝奇鬥豔的春天)1

1936 年南京舉行第三屆放風筝比賽

《金陵歲時記》中記載:“吾鄉每歲屆清明節,放風筝者麋集南京城外之雨花台……今人巧制不一,有龍、鲢、蝶、蟹、蜈蚣、金魚、蜻蜒、蟬、鷹、燕、七星、八角、花籃、美人、燈籠、鐘、闆門、胡子、老雙人諸名翺翔空際,宛轉如生,複加響弦其上,足以極視聽之娛。”可見當時南京風筝樣式之新奇、工藝之精巧。

清末上元人張汝南的《江南好》一詞中贊歎道:“江南好,最好是風筝。折蝶風前舒軟翅,磨鷹之際轉雄睛,絕技擅江城。”又文曰:“翅軟蝶可折疊而藏,磨鷹能旋轉空中,不異真鷹。其它皆巧妙,獨此兩種尤佳。”描述中可知,風筝可張可折,既能放飛,又能當做藝術品觀賞和收藏。

春天古筝音樂會(筝奇鬥豔的春天)2

曹紅做的風筝。受訪者供圖

“南京做的是金陵派風筝,又叫金陵紙鸢,‘沙燕風筝’是南京風筝的特色代表。”曹紅介紹道,曹雪芹撰寫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書,将以往流傳和自己創制的風筝彩繪成圖譜,并編成通俗易懂的工藝歌訣,書中詳細講解了風筝的制作方法,“沙燕風筝”就來源于“曹氏風筝”這一流派。

“‘沙燕風筝’裡藏着南京話呢!”曹紅激動地說道,“沙燕風筝”上的圖案、顔色、數量不同,其代表的寓意也有所區别。“比如我們有一個綠色的沙燕風筝上面有蝙蝠、桃子的圖案,而南京話裡‘綠’的發音是‘lù’(同“祿”),所以這個風筝叫‘十福壽全’。還有風筝上有貓和蝶的圖案,南京話讀起來就是‘耄耋’,有耄耋富貴、長壽的寓意。”

春天古筝音樂會(筝奇鬥豔的春天)3

曹紅做的風筝。受訪者供圖

傳統風筝走進校園迎來“新生”

南京傳統的風筝文化一脈相承,曆久彌新,随着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傳統的風筝文化與時俱進,繼往開來。

“傳統風筝制作講究紮、糊、繪、放四藝,想要做一個好風筝耗時很長。”曹紅解釋道,按傳統工藝制作風筝首先要選合适的老毛竹,然後把毛竹劈開,剪削成需要的長短厚薄,才能開始紮制骨架,接着進行工筆繪畫,畫完後再裱糊粘貼,最後才可以放飛。

春天古筝音樂會(筝奇鬥豔的春天)4

曹紅做的風筝。受訪者供圖

現代風筝在材質和造型上進行了創新,董烨和王可在《南京風筝文化及其功能變遷路徑研究》一文中指出,老南京的手紮風筝一般用細竹篾捆成骨架再糊上薄棉紙。現在的風筝骨架大多是玻璃鋼纖維杆、樹脂杆、碳素杆,面料有滌綸、尼龍、降落傘布等,甚至出現了軟體風筝和夜光風筝富有時代特征的風筝,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與審美,也較為實用。

而南京傳統風筝裡凝聚着傳統文化,近年來曹紅帶着沙燕風筝走進了校園。為了更方便有效的普及風筝文化,她大多采用提前準備好的風筝材料包進行教學。“清明前後很多小朋友都來學習制作風筝,最近就忙着準備上課用的材料包,每年大概要準備上萬份呢!”曹紅說道,現代風筝采用工業機械協助進行批量生産,同時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過簡明的材料包,人們可以體驗親手制作風筝的樂趣,傳統文化也能在創新中得到更好地繼承。

實習生 林曾霞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麗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