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梁元帝連城訣

南梁元帝連城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5:42:21

文/秋色冷并刀

南梁元帝連城訣(連城訣裡的寶藏是梁元帝埋的嗎)1

《連城訣》裡面各路武林人士追求的終極目标就是梁元帝埋在江陵的大寶藏。梁元帝埋下金銀寶藏的事,可能隻是出于他自己的一句戲言,但他另有一樁大寶藏,卻被他親手焚毀,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難以挽回的損失。

南梁元帝連城訣(連城訣裡的寶藏是梁元帝埋的嗎)2

《連城訣》是金庸于其武俠小說創作中期撰寫的一部武俠小說,因其篇幅不長(金庸的小說一般篇幅越長寫得越好),相關的影視作品也不多,所以受到的關注度要低一些,然而在小衆範圍内卻有不少追捧者。

《連城訣》一書因其情節和人物與後來的《笑傲江湖》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有“小《笑傲江湖》”之稱,金庸後來創作《笑傲江湖》,于《連城訣》一書仍有不少借鑒和襲用。然而細揆之,兩書仍頗有一些不同之處。

南梁元帝連城訣(連城訣裡的寶藏是梁元帝埋的嗎)3

《連城訣》是袖珍版的《笑傲江湖》

這裡略舉兩點:

其一是《連城訣》的整體氛圍更為陰暗,這一方面取決于人物和情節的設定,另一方面則是環繞人物和情節的故事環境或者說格局更小,節奏也更緊湊,加劇了心理壓迫感。

其二則是《笑傲江湖》一書作為政治寓言,書中反面人物的終極追求是武林中至高無上的 的權利,而《連城訣》一書中反面人物的動機卻是追求金錢。

試舉其中的三人:戚長發是湘西的農民(雖然是一時的假扮);萬震山是荊州的富商;而為人殘忍,令人毛骨悚然的淩退思卻是荊州的知府。不管富貴貧賤,大部分人的目光都望向了那令人無比垂涎的《連城劍訣》中所指向的寶藏。

那麼《連城劍訣》與寶藏有何關系?寶藏又是何人所埋藏,又該如何發現,如何開啟?這裡不妨引用書中原文一觀。

寶藏的來由:

又有一天晚上,淩小姐對我說,她父親所以不做清貴的翰林,又使了數萬兩銀子,千方百計的謀求來做荊州府知府,乃是有一個重大圖謀。原來他從史書之中,探索到荊州城中某地,一定埋藏有一批數量巨大無比的财寶。淩小姐說,六朝時梁朝的梁武帝經侯景之亂而死,簡文帝接位,又被侯景害死,湘東王蕭繹接位于江陵,是為梁元帝。梁元帝懦弱無能,性喜積聚财寶,在江陵做了三年皇帝,搜刮的金珠珍寶,不計其數。承聖三年,魏兵攻破江陵,殺了元帝。但他聚斂的财寶藏在何處,卻無人得知。魏兵元帥于謹為了查問這批珍寶,拷打殺掠了數千人,始終追查不到。他怕知道珍寶所在的人日後偷偷發掘,将江陵百姓數萬口盡數驅歸長安。殺的殺,坑的坑,幾乎沒什麼活口幸存。幾百年來,這秘密始終沒揭破。時候長了,更加誰也不知道了。淩小姐說,她爹爹花了多年工夫,翻查荊州府志,以及各種各樣的古書舊錄,斷定梁元帝這批财寶,定是埋藏在江陵城外某地。梁元帝性子殘忍,想必是埋了寶物之後,将得知秘密的人盡數殺了,因此魏兵元帥不論如何的拷掠百姓,終究得不到絲毫線索。

——《連城訣》第三章·人淡如菊

尋找寶藏的線索:

隻聽萬圭道:“爹,到底這劍譜有什麼好處?你說咱們要發大财,可以富甲天下?難道……難道這不是武功秘訣,卻是金銀财寶?”萬震山道:“當然不是武功秘訣,劍譜中寫的,是一個大寶藏的所在。梅念笙老兒豬油蒙了心,竟要将這劍譜傳給旁人,嘿嘿,這老不死的。圭兒,快,快,将那劍譜去取來。”

萬震山低聲道:“這劍譜咱父子能不能保得住,實在難說。咱們先查知了書中的奧秘,就算再給人奪去,也不打緊了。你拿支筆來,寫下來好好記着。連城劍法的第一招,出自杜甫的‘春歸’。”他伸手指沾了唾涎,去濕杜甫那首“春歸”詩旁的紙頁,輕輕歡呼了一聲:“是個‘四’字!好,‘苔徑臨江竹’,第四個字是‘江’,你記下了。第二招,仍是杜甫的詩,出自‘重經昭陵’。”他又沾濕手指,去濕紙頁:“嗯,是‘五十一’!”他一個字一個字的數下去:“一五、一十、十五、二十……‘陵寝盤空曲,熊罴守翠微’,第五十一個字,那是個‘陵’字。‘江陵’、‘江陵’,妙極,原來果然便在荊州。”

萬震山道:“敵人得了劍譜,推詳不出其中的秘奧,又有什麼屁用?咱們的連城劍法,每一招的名稱都是一句唐詩,别門别派的人,任他武功通天,卻也不知。這世界上,隻有我和言達平二人,才知道第一招是什麼詩句,第二招又是什麼詩句。才知道第一個字要到‘春歸’這首詩中去找,第二個字要到‘重經昭陵’這首詩中去尋。”

——《連城訣》第十一章·砌牆

綜上所述,連城訣中所指寶藏是南朝時的梁元帝在國都江陵被攻破時埋藏在江陵城郊的,而尋找寶藏的線索隐藏在一套“唐詩劍法”和一本《唐詩選輯》中。

以唐詩劍法的招式順序去《唐詩選輯》中尋繹劍招名稱所出自的唐詩篇名,再用相關唐詩篇章旁所隐藏的數字找到詩中所對應的文字,最後按順序将找到的文字連綴起來,就是埋藏寶藏的詳細地址。

梁元帝究竟有沒有埋藏寶藏呢?書中是有的,并且被一幹武林“群豪”找到了。不過這寶藏裡所有的金銀财寶都喂上了劇毒,所有的貪婪之徒也因此葬送了性命。

南梁元帝連城訣(連城訣裡的寶藏是梁元帝埋的嗎)4

連城訣的寶藏埋在大佛像裡

那麼,曆史上梁元帝是否埋藏了寶藏呢?很遺憾的告訴大家:沒有任何史書有與這寶藏相關的記載。

不過,梁元帝本來有機會留下一筆更有價值的寶藏,但是可惜,他無纣王隻能卻要效纣王之事,親自把這一筆大寶藏給焚毀了。我們先來看相關的史料記載:

帝入東閣竹殿,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将自赴火,宮人左右共止之。……或問:“何意焚書?”帝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資治通鑒·梁紀第二十一》

因此,梁元帝的真正寶藏不是天甯寺裡堆積如山的金銀财寶,而是早已化作飛灰的十四萬卷圖書!

十四萬卷圖書有多少?我們要知道,唐宋以前的六朝時代,造紙業處于發轫階段,印刷業都還沒有,文教也不甚發達,十四萬卷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詩聖杜甫才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我們所熟知的《史記》也才一百三十卷而已。

用數字來對比數字,印象可能更為清晰,我們再來看相關史料:

……命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燒……董卓之亂,獻帝西遷……兩京大亂,掃地皆盡。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東晉之初,漸更鸠聚……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宋元嘉八年,秘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齊永明中,秘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梁初,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衆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梁武敦悅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于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鹹自焚之。陳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遺阙尚多。其時中原則戰争相尋,幹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強鄰,戎馬生郊,日不暇給。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本,才至五千。隋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凡三萬餘卷……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僞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迹焉……今考見存,分為四部,合條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隋書·經籍志》

由此可見,十四萬卷書在六朝時代是多麼大的書目。即使以《隋書·經籍志》中所記載的打了對折的七萬卷來計算,也僅次于唐初文教初備時所統計的近九萬卷而已。

那為什麼梁元帝對書籍有這麼大的仇恨,竟然采取了主動焚書的這種極端方式?梁朝的敗亡和他的帝王勳業的失敗真的是由讀書太多造成的嗎?

恐怕未必。不過要說梁元帝就要說到侯景之亂,我們來看看這位才子皇帝在侯景之亂前後的作為。

南梁元帝連城訣(連城訣裡的寶藏是梁元帝埋的嗎)5

梁元帝蕭繹是獨眼龍

侯景之亂起源于公元548年,結束于公元552年,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梁武帝的子孫中乃心王室,親自帶兵讨侯景的并不乏見(如卲陵王蕭綸等),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功,但都不似梁元帝(登基前為湘東王)一般始終坐守江陵,隻派部将前往勤王以坐觀成敗,欲取漁翁之利。

由于張缵的挑撥(或許梁元帝并不全信張缵,他正好需要一個借口),梁元帝與他的侄子輩——鎮守湖南長沙一帶的河東王蕭譽,鎮守襄陽的嶽陽王蕭詧(音chá)構成嫌隙,并舉兵相攻,不僅損兵折将,而且浪費了時間,延緩了撲滅侯景之亂的進程,加深了無數江南人民所受的傷害和痛苦。而梁元帝最終也死在了自己的死敵蕭詧手裡。

如果說煮豆燃萁的故事是帝王家的家常便飯,毫不稀奇,那麼與武陵王蕭紀的戰争和與宇文泰的和戰更能暴露他的政治與軍事智慧的水平。

當侯景之亂時,梁元帝的弟弟武陵王蕭紀正在蜀地鎮守,而且頗有治績。蕭紀接到朝廷勤王的命令時,也準備出兵東下,然而梁元帝擔心蕭紀勤王會增加他的政治資本,并與自己争奪地位,因此寫信勸阻蕭紀,并忽悠他說“蜀人勇悍,易動難安,弟可鎮之,吾自當滅賊”,“ 地拟孫、劉,各安境界;情深魯、衛,書信恒通”。由于自蜀東下,必過梁元帝鎮守的荊州,蕭紀隻好作罷。

不過梁元帝的作為反而刺激了蕭紀,越得不到的越想要,在手下一班文武和兒子的鼓動下,蕭紀索性自己在蜀地稱帝,随即發兵東下,欲攻滅梁元帝。

梁元帝地狹兵寡,隻好想出了一昏招,遣使求救于西魏宇文泰,給了觊觎蜀地已久的宇文黑獺絕好的機會。雖然最終蕭紀在西魏和梁元帝的夾攻下敗亡,然而宇文泰也老實不客氣的将殷富的蜀地收入囊中。

面對強大的西魏,梁元帝并沒有擺正心态,而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又出了一昏招。他居然寫信給宇文泰,要求按照以前的地圖重新劃定疆界。此舉惹惱了宇文泰,宇文泰遂命于謹、楊忠、宇文護等率五萬大軍攻取江陵。梁元帝揮螳斧,當車轍,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末日,不久之後江陵城破,他被蕭詧用裝土的袋子悶壓緻死。

南梁元帝連城訣(連城訣裡的寶藏是梁元帝埋的嗎)6

蕭繹多才多藝

此乃其名作《職貢圖》的宋人摹本

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梁元帝是被讀書太多害死的嗎?顯然不是。

如果他讀了晉初的八王之亂和劉宋、蕭齊宗室相殘等史事,并善于從中吸取經驗,那麼他就不會如此對待他的兄弟子侄,或者吃相不會那麼難看。

如果他讀懂了“假途滅虢”等故事,就不會将他與蕭紀的争鬥處理得如此難看,以緻白白便宜西魏這個大患。

如果他讀懂了《左傳》,就應該學學其中小國的自存之道……

可見梁元帝的死因不是因為他讀書太多,而是因為他性格褊狹,多疑善妒,殘忍酷烈,且根本不善讀書而已。

那梁元帝的書讀到哪裡去了?請看:

帝見執,如梁王蕭詧營,甚見诘辱。他日,乃見魏仆射長孫儉,谲儉雲:“埋金千斤于城内, 欲以相贈。”儉乃将帝入城,帝因述察相辱狀,謂儉曰:“向聊相谲,戲言耳;豈有天子自埋金乎?”儉乃留帝于主衣庫。

——《梁書·元帝紀》

不過是學了些詭詐欺騙的手段而已,而且居然還有些自鳴得意的味道。

這一段文字,可能也是金庸《連城訣》創作中的江陵寶藏的靈感來源。

難道真應了那句話:“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真是“湘東一目誠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曆史陌生化,陌生曆史普及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