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傳統文化兩創具體指的是什麼

傳統文化兩創具體指的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7:37:04

傳統文化兩創具體指的是什麼?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傳統文化兩創具體指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傳統文化兩創具體指的是什麼(河南踐行兩創精神讓傳統文化活起來)1

傳統文化兩創具體指的是什麼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黃河文化是中國曆史發展中形成的主體文化,中原擁有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如何把的指示精神落在實處,充分發揮曆史文化資源優勢,堅持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推陳出新,在文化“兩創”的發展中走出一條新道路,是擺在全省文化工作者面前、同時也是擺在史志人面前的重大課題。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中原地區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坐擁鄭州、開封、洛陽、安陽4大古都,8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2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河南宛如一座天然的中華曆史文化博物館,繪就了燦爛的文明畫卷。

  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傳統文化“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不僅是國家的政策目标和文化期待,也是富有創新力的文化自信。在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張仲景國醫大學(複建中)以及清明上河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安陽

  推動甲骨文“古為今用”為建設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自1899年起,安陽殷墟相繼出土了大量甲骨片,成為轟動中外的重大考古發現。在“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評選中,殷墟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高居榜首。

  2022年10月28日,來到安陽市殷墟遺址進行考察。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200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安陽開館。館藏文物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簡牍和帛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等多個方面,是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文字大典”。

  從2012年開始,中國文字博物館依托基本陳展“中國文字發展史”,精心籌劃《漢字》巡展百餘場,在國内外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文字文化熱潮,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着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為了讓文字走進百姓生活,中國文字博物館以殷商文化、甲骨文化、書法藝術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文字背後的故事和殷商文化内涵,開發具有自身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創産品,如饕餮紋香薰燈、印象書簽、甲骨文十二生肖餅幹等,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

  今年4月23日至4月28日,為響應文化産業數字化,推動數字中國戰略實施,中國文字博物館推出6款甲骨文動态數字作品,分别為《國泰民安》《吉人天相》《天下康甯》《降福無疆》《永寶用享》和《長生未央》。創作者以中國文字博物館館藏的蔔甲、青銅器、瓦當、陶器等文物為設計靈感,以甲骨文文字為創作主體,通過動态的數字藝術形式,展現甲骨文等古文字背後的故事,還原商代文明,讓甲骨文“活”起來。每天上線一款的甲骨文動态數字作品10秒内售罄,其中作品《長樂未央》圍觀流量超12萬人次。

  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段豔琴表示,中國文字博物館将以開放式的姿态彙集社會力量,通過“博物館 博物館”“博物館 高校”“博物館 企業”這三種模式,積極尋找卓越的合作夥伴,通過合作授權的模式搭建起創意設計與市場的橋梁,促進創意設計成果的現實轉化與深度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創意與生活、教育、美食、娛樂、環境、科技等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市場競争力、地域特點、文化内涵、實用性、趣味性的深度文創産品,使大衆通過産品觸摸文化,親身感受文化,讓古文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南陽

  複建高校赓續醫聖傳奇 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南陽中醫藥文化底蘊厚重,醫聖張仲景奠定了南陽在全國中醫藥界的曆史地位,醫聖祠已成為仲景文化展示交流的窗口,每年有80萬人次來此拜谒醫聖、尋根問祖、遊覽祈福。

  2021年5月12日,在南陽市考察時指出:“過去,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别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後,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一年多來,南陽市認真貫徹落實關于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兩地一都”(全球中醫聖地、全國中醫高地、全國中醫藥名都)為目标,着力将中醫藥資源優勢、品牌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産業優勢,在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上探索新路子。

  在具體實施中,南陽舉全市之力複建張仲景國醫大學是其中一大亮點。1985年,出身于六代中醫世家的趙清理在南陽創辦了張仲景國醫大學,該校是國家教委發布的全國131所高等醫藥院校中唯一獨立設置中醫藥專科的學校,後于1993年并入南陽理工學院。雖然隻存在8年,卻為中醫界培養出了大批人才。

  2019年6月,南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張仲景國醫大學複建辦。2021年,河南省發布的《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綱要》中,明确支持南陽組建中醫藥大學。同年12月,張仲景國醫大學新校區舉行開工奠基儀式。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張仲景國醫大學作為河南省2022年度首批拟設置高校,向教育部提請驗收。同時圍繞建設一流中醫藥大學,成立了以張伯禮院士牽頭的專家咨詢組,對大學學科專業設置和大學規劃進行指導,着力打造中醫藥高等教育創新高地。

  當前,在的關心關懷下,中醫藥迎來了發展的好時光,張仲景國醫大學的複建可謂正當其時。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其将在傳承中醫精華、弘揚中醫文化中承擔重要角色,在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更好地發揮标杆作用。

  與此同時,南陽市史志辦在編印《南陽年鑒(2021)》過程中,把中醫藥發展情況放在突出位置,詳細記載了南陽市鞏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創建成果、張仲景健康城建設、中藥産業發展、中醫藥合作交流等工作。

  開封

  玩一把“穿越”到宋朝 創造文旅發展的傳奇

  酒樓、茶肆、東京碼頭……當你置身清明上河園,總是會産生“穿越”之感,這便是開封根據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打造的一大景點。《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生動記錄了中國12世紀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繁榮的見證。

  昔日盛景已煙消雲散,但是清明上河園的問世,再現了北宋時期的繁華富庶和市井風情。清明上河園以“宋文化”為生命和靈魂,将“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作為座右銘,創造着一個個文化旅遊創新發展的傳奇。

  建成于1998年的清明上河園,占地面積40公頃,景觀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仿宋古建築群。清明上河園引進宋韻十足的民俗演藝,恢複再現了噴火、鬥雞等衆多民間技藝,深度挖掘了吹糖人、捏面人、木版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活化了《清明上河圖》,也開了河南旅遊演藝的先河,形成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體驗。2018年,首屆國際燈籠節、七夕宋式婚禮的打造,以及滿庭芳宋式客棧的投入運營,更是成為結合“宋文化”創新景區營銷的經典旅遊案例。

  清明上河園還延伸出“文化 餐飲”“文化 購物”“文化 住宿”的發展新模式,實現了由單一門票經濟模式向旅遊綜合經濟模式的轉變。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清明上河園遊客接待量35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8億元,淨利潤1.4億元。

  “清明上河園的定位非常好,能夠讓人們在景區裡找到‘宋文化’。同時,作為旅遊景區,它一直注重提升遊客體驗度,通過加入旅遊演藝、公共服務、地方特色飲食以及非遺項目展演等,更好地服務遊客。清明上河園走出了一條在挖掘文化的基礎上,把旅遊要素合理地植入園區發展的好路子。”河南大學文化産業與旅遊管理學院院長程遂營教授說。

  曾經,張擇端将北宋的繁華場景從現實搬進畫卷;如今,清明上河園又将其搬出畫卷。這一進一出,不僅讓傳世名畫“活”起來,更“火”起來,還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