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息他不回複,我是不是被他删除了?幸好有“清人”信息,趕緊測一下我還是不是他的朋友……
“清清朋友圈”“看看誰删了你”……最近,很多人熱衷在微信上發送這樣的“清人”信息。記者調查發現,“清人”信息并無“測拉黑”的效果——
□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清人”信息并無“測拉黑”效果,其實是友情測試
“快清清你的朋友圈吧,看看誰删了你。我删了13個人,節約了83M空間!你也試試吧,複制我的消息群發即可,誰名字變色就是誰拉黑了你……”日前,在省會華夏燈飾城上班的劉亞卿,突然收到不少很久未聯系的微信好友提醒她“清人”的微信信息。不明底細的劉亞卿按照微信内容予以複制群發,很快一位閨蜜憤怒地打來電話:“你瘋了嗎?連我都要測試?你是不信任我嗎?”
閨蜜的質問整懵了劉亞卿。經仔細詢問,劉亞卿才知道,原來這是最近微信上流傳極廣的“清人”信息,表面是在對朋友進行友善提醒,其實是發送者自己在對好友進行友情測試——看對方在收到這則微信後如何反應。如果對方照樣群發,自己就一定會收到,說明自己還在對方好友隊伍中。如果對方不聞不問,那多半意味着對方已把自己拉黑或删除,那自己就立刻予以反擊,把對方也予以清除。
“清清朋友圈”“看看誰删了你”……群發這樣的信息,真能有“測拉黑”的效果嗎?微信“清人”可以大量節省手機空間嗎?
為了驗證真假,記者按照“清人”信息指示的步驟進行了測試。記者先随機選擇了微信通訊錄中的13位好友,事先讓其中3名好友把記者從通訊錄裡删除或拉黑。然後記者向這13位好友群發“清人”信息。群發後,記者的微信中隻在“群發助手”對話框裡顯示記者發送了一條群發消息,但沒有任何一位好友的名字變色。實驗證明,群發微信無法起到“測拉黑”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了解真僞,記者專門撥打微信客服電話進行求證,得到的答複是:通過“群發助手”發送的消息屬于系統消息,無法檢測發送者是否被拉黑或删除。同時,決定微信占用空間多少的主要是微信中緩存的照片、小視頻等,删除或拉黑好友節省不了多少空間。
“清人”信息反映了社交焦慮,本質是信任缺失
盡管如此,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依然有很多人熱衷于轉發此類微信,上至60來歲的老人下至10多歲的小學生,有公務員有公司白領有企業家,可謂“年齡跨度大,職業分布廣”。那麼,究竟什麼原因讓此類信息得到大量轉發呢?
“說實話,我不知道這樣的信息是真是假、有沒有效果,但大家都在轉發,我就也想轉一下試試,畢竟微信好友太多了,也想借此機會清理一下。”在石家莊經商多年的溫州生意人張棟對記者說,他的微信好友已超過350人,其中很多人很長時間都沒有聯系過,一直想着删除一些,也想知道哪些人早已把自己删除了。
“張棟的話反映了‘清人’信息轉發者的心聲。一方面确有清理通訊錄的必要,很多人的微信通訊錄中,動辄有三四百好友,有的甚至超過千人。另一方面也想知道自己還是不是對方好友。”省心理咨詢師協會資深心理咨詢師胡振遠指出,這其實是一種“虛拟社交繁榮”,其中陌生、半陌生的人數占到60%以上,真正保持密切聯系的好友并不多。一旦給微友發了信息長期得不到回複,就可能産生一種焦慮,因此會着急去排查是不是被微友删除,這其實反映了現代人在虛拟社交中盲目擴大社交圈之後的社交焦慮,也是沒有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轉發‘清人’信息是網絡時代‘泛情感危機’的一種表現。微信‘清人’,本質上是信任缺失。”胡振遠指出,本來微信這類社交工具幫人們拓寬了社交面、提高了社交效率,并且提供了可量化友誼的可能性,比如可通過對方給自己的點贊次數、評論次數來評估對方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但是,虛拟社交畢竟帶有不确定性,容易給人看不見、摸不着的感覺,擔心得不到對等的對待,“‘清人’信息提供了一個排查是否被微友删除了的渠道,盡管它是虛假的,卻迎合了很多人潛在的危機心理。”
莫讓“人機關系”取代“人際關系”
采訪中,對于近期出現的傳播微信“清人”信息現象,相關專家指出,在網絡廣泛普及的今天,切莫讓“人機關系”取代“人際關系”,唯有客觀理性地對待虛拟社交,才能維護真正的友誼。
“要理性認知虛拟社交和現實社交,尋找到二者的平衡。”胡振遠指出,虛拟社交的特點之一,就是遠遠不如現實社交那麼具有确定性。我們把微信中某個人認作至交,但對方也許隻把我們當做他微信幾百上千個人當中的普通一個,“很多人為此感到苦惱,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其實,這并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推己及人,自己也可能忽視了别的人。”胡振遠進一步指出,對虛拟社交,我們也沒有必要一味地予以否定和排斥,畢竟它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是一定要厘清虛拟社交和現實社交的界限,在時間、精力和情感上進行恰當分配,“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摒棄虛拟社交帶來的負面效應。”
其次,擺脫網絡依賴,在現實中尋找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調查中,記者發現聊微信、刷手機、點贊、發朋友圈已成為很多人每天的規定動作,不少人感覺一旦離開網絡,就會處于焦慮狀态,就感覺與世界脫節了,被朋友們遺棄了。對此,胡振遠指出,沉迷于微信聊天和點贊,發“清人”信息,并不能真正緩解人的社交焦慮,因為“人機關系”永遠取代不了“人際關系”。
“聊微信的時候不可能看到對方的表情,也聽不到朋友的笑聲,雖然有各種微信表情,但我仍然喜歡和朋友面對面地交談,和友人一起聊聊天,扯扯閑話。”劉亞卿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和我面對面坐着,你在低頭刷微信,我在低頭看視頻。不要讓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成為“遺失的美好”。
2007-2013 © 版權所有:河北日報社 運營服務:河北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