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育智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論語》感悟(五十五)
王營
原文: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也,天将以夫子為木铎。”
譯文:儀地的邊防官請求孔子接見,說:“凡是君子到了這個地方,我從來沒有不得見面的。”孔子的學生介紹他見了孔子。他出來後說:“你們這些人害怕喪失什麼呢?天下失去規範已經很久了,上天必将以夫子作為聖人來喚醒民衆。”
感悟:這是儀封人贊揚孔子的一番話,一方面說明孔子在當時影響力之大,以至于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人願意一睹他的聖容,聆聽他的教誨;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就已經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必将穿越時空,影響千秋萬代,正如儀封人所言:“天将以夫子為木铎”。
孔子作為“至聖先師”,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孔子首先是一個教育家,是一名教師,他開創了我國曆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将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統治的專利,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人不論貧賤富貴,均可以成為他的學生。孔子衆多弟子中,雖然有子貢、孟懿子之流的富家子弟,但更多的是貧如顔回之類的平民百姓,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授他“仁者愛人”、“克已複禮”的思想學說,培養學生高雅的氣質,成就學生完美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從而造就一批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
孔子愛學生、愛教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采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如慈母般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是他們将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取得孔子那樣的成就,也不可能像孔子一樣千古留名,但是孔子對教育事業孜孜以求,對學生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創立的一系列行之為效的教學方法,卻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富貴的精神财富,值得我們終身學習和借鑒。
教育事業是平凡而偉大的,一個人一旦當了老師,命中就注定發不了大财,當不了大官,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默默無聞,行走在三尺講台上。但是我們卻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職業樂趣,我們的血汗不會白流,許多學生将來可能成為商界精英,也可能成為政界領袖,這就是為師者最大的成功,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像孔子那樣,抛棄個人的富貴榮辱,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靜下心來研究教育的藝術和方法,為國精育良才。現在,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實施這一戰略的關鍵在教師。
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地位一天天在提高,教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作為教師,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立足崗位,認真學習和研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關愛每一名學生,精心上好每一節課,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創造性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是為師者的職責所在,也是時代對教師職業提出的新要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