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代表着自己的家族曆史,代表着自己的血緣關系,代表着自己的根。在中國,每一個姓氏都有其源頭,據史料考究中國最早的姓氏起源于上古時期,這也代表着這個姓氏的家族已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存了超過五千年。
不僅僅在中國,世界各國都有自己姓氏,尤其是在一些亞洲國家,階級觀念和家族情結更加濃厚的地區,姓氏更加代表了這個家族的社會地位。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日本和印度。在日本和印度,姓氏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符号,更是這個家族在社會地位上的符号,姓氏可以是階級等級的象征,高等級姓氏的人高高在上,而低等級姓氏的人就隻能服從。這就是存在于印度和日本的姓氏歧視。
什麼是姓氏等級?姓氏等級指的是一個姓氏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地位,也就是種姓制度。想要知道種姓制度的階級劃分規則,想要了解種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就需要追溯曆史。
印度的種姓制度和種姓歧視
印度最早是沒有種姓制度的。在印度土地上隻有印度土著居民,所有印度人民人人平等。但是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的人種構成不再單一,而作為入侵勝利者的雅利安人為了确立自己的統治,需要保證在政權執政、社會工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因而建立起種姓制度以區分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但是這時的種姓制度并沒有階級等級和高低貴賤之分。到後來伊斯蘭教征服者踏入印度大地,根據政權需求開始調整種姓制度的解釋,在英國殖民時期種姓制度逐漸變成了階級等級秩序的标志。
印度的種姓制度最終形成是在後期吠陀時代,距今已經超過三千年。四大種姓将印度人分為四個等級,分别是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個簡單的解釋:整個印度是一個原人,婆羅門是嘴、刹帝利是胳膊、吠舍是雙腿而首陀羅就隻能是腳。而這也簡單明了的的劃分了四個種姓的等級。高等種姓的人可以隻用享受而低級種姓的人隻能被高種姓的人踩在腳下。種姓制度是世襲制度,基本上低等種姓的人沒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種姓等級,階級上升的機會幾乎為零。
例如,婆羅門作為最高等級,主要是僧侶和貴族。在印度這個宗教國家,這也就意味着這個種姓等級的人掌握着印度絕大部分的權力,例如宗教祭祀、宗教教義及話語解釋、文化教育和享受奉獻。他們掌握着印度大部分的财富與資源。宗教信仰成為種姓制度的借口,也成了種姓制度的保護傘。但是作為最低等級的首陀羅,也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前真正的印度人,如今卻是印度的最底層。他們隻能夠做傭人、工匠等社會地位最底層、收入最微薄的工作。而這些人是現在印度人口最多的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一個規定,不同種姓之間允許進行通婚,隻能在同一種姓中間進行婚配。這也就意味着,一個印度人如果是高種姓人,那麼他的子孫後代世世輩輩都享受着榮華富貴。但是,如果生來就是第四等級種姓,那麼他的子孫隻能夠永遠被高種姓人踩在腳下。為了這個種姓制度能夠永遠實行,也為了能夠利益最大化,高等姓也就是權力擁有者規定,各種姓之間不允許通婚。如果不同種姓的人結婚生下的孩子不屬于任何一個種姓階級,被稱為雜種姓,其實就是“第五種姓”,也被稱為“賤民”,在社會的最底層,從事着最為低賤的工作,接受着社會最大的惡意,艱難的生存着。
盡管在印度擺脫印度殖民統治,實現民族和國家獨立之後宣布廢除種姓制度,高種姓的權力者聲稱尊重任何一個種姓的人的地位,在法律層面上人人平等。但是在現在的印度,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種姓歧視仍然十分嚴重,人人平等隻是一句口号。
日本的姓氏制度和姓氏歧視
在日本,最早的時候并沒有姓氏這一概念。日本的社會發展也是從部落開始。在不斷的部落争奪和你來我往之後,在日本島上出現的最早的統一國家概念的大和國。大和國的當權者為了更好的統治各附屬小國,就開始用“氏”的劃分來代表不同地區。這也就是日本最早的姓氏概念了。這時候的“氏”的确定通常有兩種,一是根據在國家機關擔任的職位進行命名,例如掌管祭祀的部門為“忌部”,那麼掌管這個部門的負責人就為“忌部氏”。另外一種就是根據這個附屬小國所處的位置,例如在出雲地區,那麼這個附屬小國的人就為“出雲氏”。
再後來,大和王朝就開始根據皇室血緣關系和權力大小,開始賜給封号,也就是“姓”,用中國古代的階級名稱解釋就是各種爵位,例如鎮國公、海昏侯這樣的封号,其實并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姓氏,但是因為封号是世襲制,也就起到了姓氏的作用,再後來也就演變成了日本的姓氏。因為封号是皇室賜予的,也就直接代表着這個氏族的階級地位,有了姓就有了權力與地位,因此,姓氏階級就這麼産生了。後來産生了“苗”這一個概念,也就是在“姓”和“氏”這樣的家族中會有非嫡系的旁親,也就是家族的分支,就被稱為“苗”。“姓”“氏”“苗”構成了日本姓氏的三個階級,地位逐漸降低。
後來,唐朝的各項制度傳入日本,統治階級在看到自己的統治漏洞之後開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大化革新,其中根據唐朝的戶籍制度,封号的世襲制被廢除,“姓”這一概念就與“氏”相融合,統一成為了“姓氏”,隻有皇室成員擁有,而“苗”保留原有意義,為旁系分支所有,普通百姓隻能有名字而不能有姓氏。最有身份地位的姓氏有十個,分别為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豐臣氏、菅原氏、大江氏、近衛氏、九條氏、在原氏,這些姓氏的人數量為極少數,但卻掌握着日本絕大多數的權力和财富。根據有或者沒有姓氏,就能夠區分階級等級。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由封建階級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制度的變化和國家治理方式的改變使得普通百姓也開始追求自己的社會地位,因此就開始為自己取“姓”。但是因為封建社會的日本教育資源也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教育,也沒有文化的概念,因此家族的“姓”的選取方式也很随意,一個家族居住在山腳下,所以就姓“山下”,居住在河邊就姓“渡邊”,家裡有點田地就姓“淺田”。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初期,根據姓氏還是能夠區分出曾經的社會地位,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姓氏的階級等級歧視依然存在。
中國的為什麼沒有種姓制度和種姓歧視?
同樣經曆了有原始部落進入封建社會,同樣經曆了長期的封建化統治,同樣經曆了由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為什麼在中國并沒有産生種姓制度,也沒有産生種姓歧視呢?
首先,中國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前的部落時期。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的部落的姓氏不是統治階級賜予的,而是根據自身需求自己起的,其目的就是區分不同的部落,區别各部落的血統,也就是族姓。族姓的選取與部落的圖騰與信仰有關,是一個家族的象征,不允許任何的冒犯。圖騰大多數來源于動物,因此也禁止殺戮和使用。這也就使得根據圖騰而來的族姓也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允許任何人的侵犯與诋毀,這樣也就讓各個部落在姓氏上處于平等的地位。因此,這也就為中國姓氏的地位平等奠定了基礎。
而“氏”的産生就于中國由原始部落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開始出現。統治者在建立起統治政權之後會根據血緣關系、朝廷地位或者封地來賜予“氏”名,也就代表着這個人和家族的社會地位。這個時候的“姓”與“氏”其實同日本一樣,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但是剛進入封建社會中國大地政權更叠頻繁,不停的戰亂使得人員流動頻繁,不同姓和氏之間的交流與紛争不斷。“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誰都可以因為不滿當朝統治而揭竿起義,誰都有可能攪亂政權甚至颠覆政權。政權更叠的頻繁也就使政權統治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較低,一個新政權的建立就迫不及待将前一個政權的各種勢力抹除,這也就使有關于種姓制度的概念難以确立。
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的滅亡也讓姓氏這一概念從皇家貴族走向平民百姓,“姓”與“氏”也逐漸合二為一。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這也就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同皇室貴族一樣擁有自己的姓氏,這也是中國的種姓制度無法建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中國自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度也為平民百姓創造了階級提升的機會。隻要有能力,寒門學子也有可能一朝飛上枝頭,實現階級跨越,這也就與印度低階級幾乎無可能實現階級上升大有不同。這也是中國沒有出現種姓歧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寫在最後
随着社會的發展,階級概念逐漸淡化,等級觀念逐漸被人人平等所取代,加上日本皇室如今隻是名存實亡,隻是作為一個象征而存在,存在于日本曾經的姓氏階級歧視已經基本消失。但是在印度,種姓制度和種姓歧視依然嚴重存在。其實不僅僅在印度,在一些經濟和思想落後的地方或者宗教國家,種姓或者說階級差距仍然十分嚴重,種姓和階級歧視依然存在。中國社會是平等的社會,是法制的社會,是公平的社會,在中國沒有階級之分,通過自己的努力每個人都會擁有财富、權利、地位。生活在中國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大家覺得印度怎樣才能改變種姓制度的現狀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