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你愛誰多一點

你愛誰多一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17:23:31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2

昨晚羅大佑刷屏了。他 67 歲了,頭發白了,抱着吉他唱了《童年》。

很多人在評論區感慨:時間去哪兒了?這是一種時光已逝的感歎。

但今天我想講另一件,正讓我焦灼的事——

時間正在流逝。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看時間”已成為我的習慣動作了,寫稿盯着電腦右上角計算 deadline ,就連從夢中驚醒,也會習慣性掃一眼時間。

最近熱播的韓劇裡有一幕,一個男人做到了部長,還被這種焦慮困擾, 50 年了,很不快樂。

“除了呼吸以外,最常做的事就是看手表。一天 24 小時。”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3

一下擊中了我。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總是被時間逼得喘不過氣?

不能出錯。

點了外賣,會一直緊繃着神經等待,不停确認送到哪了。@過期CD

不能浪費。

玩模拟人生遊戲,最多隻能忍受建兩層樓,走樓梯多費時間啊。@卡卡

不能超齡。

我是 92 年 6 月的,剛好卡在人才引進年齡線上,最後一年了,再進不了,人生的路就少了一條。@燈花

這些時刻像觸角一樣布滿了我們的生活,告訴你,快一點啊,來不及了。

就像羅大佑的一首歌,《沒有時間》,

“急着争取趕着妥協沒有時間,趕快生産趕快生活沒有時間。”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4

一位同事形容這種感覺:

“焦灼感”。

時刻提醒着你,讓你不得安甯。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5

讨論選題時,一個同事形容這種生活:

“一直被時間趕着走,好像在和時間搶時間。”

我太贊同了。

像一輛疾馳在正斷裂的高架橋上的火車,

我們搶速度。

這是前段時間一個讓專家不解的數據,四成 00 後看視頻要開倍速。

“年輕人到底在趕什麼?”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6

在趕什麼呢?

就說我自己,看劇 1.5 倍速打底,最高開到 3 倍速,刷課也開倍速,一天學完一堂課。

生活就是倍速模式,一切都得與之配套。

搶效率。

許知遠和人類學教授項飙的對話裡有個詞我印象很深:即時性。

簡直是我身邊同齡人的真實寫照了。

對時間底線越來越緊。消息半小時不回就是低效。外賣超時五分鐘就要崩潰。快遞超過三天就覺得不行。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7

一個朋友做了一年管理層,發現受不了下屬說話慢吞吞。

她口頭禅變成了“說重點”。沒時間聽你解釋,沒時間聽心理活動。

快點!快點!上重點!

像繃緊的彈簧,忍受不了一絲一毫的時間浪費。

而且越空閑,這種焦灼越嚴重。

就像那些必須給自己安排事做,還必須兩件事一起做的朋友:

“不能浪費了。”

李雪琴和演員潘斌龍曾在一檔節目裡聊起工作空檔期,八月排完了,九月還沒有。

——“趕緊去找啊,得有聊的啊。”

——“排得越多越好。”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8

這句話我記了很久:

如果沒有人來填滿,我自己把它填滿。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9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0

習慣性追趕時間,然後呢?

停不下來了。仿佛被時間奴役了。

一刻都不敢喘息。

一位讀者畢業 2 年就做了主管,患了焦慮症,去看心理咨詢。

給自己分配了周六下午的時間,打車去,600 塊聊一小時,到點擦幹眼淚,不拖一秒。

“還有工作”。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1

人生就是一個日程接着一個日程,一個目标接着一個目标。

一個朋友和我聊起她過往 27 年的生活,用了一個詞,“不允許宕機”。每一格時間裡,都嵌入了一個目标。考名校、拿戶口、漲薪資。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告訴我,“我的生活裡很久沒有黃昏了”。

她不關心黃昏,也感知不到時間的變化。加班到淩晨,一頭投入黑夜,回家,睡到中午,再投入白天。

如此循環往複。

她說,時間是一塊一塊挪走的。沒有記憶、沒有情緒。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2

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都問過自己:

我們真的要如此緊張地對待時間,過如此緊繃的人生嗎?

我想起村上春樹形容自己,像跑馬拉松一樣寫作。

某種程度上,也是像跑馬拉松一樣生活。

不是拼命加速,是保持平靜、堅定和勻速。

寫小說時,靠身體的生物鐘,淩晨4點起床,泡咖啡,吃早飯,然後工作。

他給自己設了一個目标,10 頁。不是“必須寫多少”,而是“就寫多少”。

“即使心裡還想繼續寫下去,也照樣在 10 頁左右打住,

哪怕覺得今天提不起勁兒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 10 頁。”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3

其他時間,他跑步,過規律、遠離焦躁的生活。

他引用作家伊薩克·迪内森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狀态:

“既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寫上一點點。”

很多人和時間是競争關系。

但他形容自己和時間的相處:

和時間做朋友。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4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5

所以我對這件事特有感觸:

我們該如何和時間相處?

我想和你分享兩個老人的故事。

他們一定程度上都見過了“歲月的臉”,和時間交過手。

也有面對時間的從容和智慧。

一個是林青霞,她在 57 歲那年成為作家。

17 歲進娛樂圈拍戲,“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人生步入中老年,她不再匆匆趕路,寫書法,畫畫、寫作,聽蔣勳講《紅樓夢》。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6

我最觸動的一個細節,說她講自己深夜寫字、畫畫,乃至忘了時間。

——畫幾米,畫到了天亮,“拿口紅塗襪子、用眼影畫綠色的部分”。

——寫毛筆字,寫了七八個小時,睡着了,醒來看到白睡衣沾了墨汁,她很歡喜,“我想我有墨水了”。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7

另一位讓我觸動的,是《秋園》的作者楊本芬,一位 80 歲出書的老人。

她從 60 多歲開始寫作。在四平米的廚房裡,在青菜瀝水的聲音,竈頭炖湯的聲音,抽油煙機的噪聲裡。

用闆凳當桌子,孜孜不倦寫母親的一生,寫自己和冷漠的丈夫的相處。

她說:“寫作讓我變得冷靜。”

她說:“我就像是用筆趕路,重新走了一遍長長的人生。”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8

我時常想象從她們身上流淌的時間,滴滴答答,不是催人的。

時間在這裡,像是凝固了。

我想起《我的解放日志》中那個不停看表的男人。

人生過到 50 歲,他厭倦了這樣追趕時間的一生,嘗試從滴滴答答時間逝去的聲音裡分辨出另一種提示,

“忙夠了就休息,睡飽了就起床,這樣走出自己的步調。”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19

這也是我最近想解放自己的——

不要追時間了,你追不上的。

嘗試做時間的朋友。

寫這個題時,我常常在幻想一個場景,有一間書房,裡面是一位百歲老人,在靜靜寫作,書寫他過往的人生,牆上時鐘滴答滴答走過。

他會從滴答滴答聲裡聽出什麼呢?

應該是安心吧。

這也是我昨晚看羅大佑演唱會的感受:

時間終究會過去,無論你是否焦灼。

做些具體的事,愛些具體的人,感受生命裡那些具體鮮活的時刻,讓時間的流逝使你心安。

撰稿:拂曉星 丫丫

實習:Dealo

責編:丫丫 丁丁

部分素材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楊本芬:80歲開始成為作家,豆瓣評分高達8.9》、谷雨實驗室《女人八十,一個作家被“枷住”的一生》

你愛誰多一點(反正我是不幹這件事了)20

人生這怪物啊,每分鐘都在追趕,

我卻把它浪費在,這一首歌上。

——《人生浪費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