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08:52:50

養殖要有更好的效益,有句話說的很經典,"多生,少死,長得快",總結的很精辟,這是所有養殖從業者所追求的終極賺錢秘籍,不過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就算不上是秘密了,隻能說,知道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可以做到的非常少。如何來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增加養殖效益,多賺錢呢,今天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1

1. 初生體重越大,成活率越高。出生定乾坤,出生差一兩,斷奶差一斤,出欄差10斤。 那麼初生重又和什麼有關系呢,母豬懷孕後期的喂料量,也就是所謂的攻胎,仔豬體重的三分之二是在母豬懷孕後期,也就是85天以後生長的,也就是産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這個時候,需要給母豬飼喂高能高蛋的飼料,通常這個時候,會把母豬的飼料由妊娠料換成哺乳料,可以增加母豬營養,同時可以讓仔豬快速的生長。但是對于頭胎母豬來說,這個階段的攻胎,要看母豬的膘情,不能給料太多,這個要看情況來定。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2

2. 初乳吃的越多,抵抗力越強。有的說法是母豬産後24小時内的乳汁,有的說法是母豬産後3天内的乳汁都是初乳,但是不管怎麼說,出生後,時間越短的乳汁,做為初乳來使用,效果最好。初乳中含有一些免疫球蛋白,對新生仔豬來說,免疫系統還不完善,出生後,就是一個白紙,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吃夠初乳,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保護力。對于一些出生後母豬因為各種原因,帶不了那麼多的小豬,需要寄養的,一定要讓小豬吃夠足量的初乳,再寄養,這樣成活率比較高。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3

3. 疫苗要按照程序嚴格執行。小豬一定要按照自己适合自己場裡的免疫程序,進行疫苗免疫,這個一定要做,而且還要保證做好,目前疫苗是防控豬傳染病,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出生後,僞狂犬滴鼻,7天喘氣疫苗,14天的圓環,藍耳苗,28天的豬瘟疫苗,35天的僞狂犬,45天的口蹄疫首免,55天的豬瘟二免,70天的口蹄疫二免等,有些場還會結合自己場的情況,豬丹毒,鍊球菌等也會免疫,這個視情況來打。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4

4. 提供營養全面的飼料。提供符合豬隻生長需求的營養飼料,是保證豬可以快速生長的前提,現在的飼料,分的很細,都是按照各個階段豬隻生長發育的特點來研制的,教槽料,保育料,有些還分保育前,保育後,育肥前,育肥中,育肥後等等飼料型号,在選購飼料的時候,不能隻貪圖便宜,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有時候,價格高一點的飼料,從整體的效益角度來看的話,反而是最劃算的,比如生長速度,料肉比,豬隻的健康情況等。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5

5. 按要求進行驅蟲。養殖不驅蟲,等于在喂蟲,其實也就是這樣的,寄生蟲,會嚴重影響豬隻的飼料報酬,導緻料比升高,因為本來是用于豬隻生長的能量營養,被寄生蟲打劫了,分流了,那麼到豬自己身上被有效利用的,就少了,長的就慢了,而且嚴重的寄生蟲,甚至會導緻豬的内髒器官受損,引起發病,嚴重的會死亡。驅蟲一般是仔豬斷奶後30天左右進行第一次驅蟲,豬長到100斤左右的時候進行二次驅蟲,一般就可以了,還有的仔豬養的比較大,300多斤才賣的,可以在豬長到200斤左右的時候,再進行一次驅蟲,不過常規的都是進行二次就可以了。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6

6. 落實好生物安全。現在經曆過非洲豬瘟的洗禮,消毒隔離,生物安全意識,所有的豬場,可以說都已經深入到骨子裡了,沒有染上這個病,豬就是長的慢一些,料比高一些,也就賺的少一些,但是一旦染病,那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情況了。所以,平時一定要做好消毒,一些生物安全細節一定要執行到位,落實好,才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7

7. 找準原因,科學治療。一旦豬隻生病了,快速的根據情況,找到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可以節省治療時間,更快的恢複健康,減少疾病對生長的影響,但是對一些病情嚴重的,還要及時的止損,就是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在治療沒有價值或者愈後不良的豬身上,該淘汰的,該處理的,不可惜,這樣對大群其它豬隻或許更有利,因為一些病豬,長期在圈舍,會出現排毒,散播病源,導緻更多的豬,出現問題。

為什麼要提高仔豬成活率(想要仔豬成活率高)8

我是獸醫小盧,是一名執業獸醫師,平時大家在養殖方面有任何的疑問都可以私信我,相互交流,服務三農,立足養殖,有喜歡養殖的朋友也可以關注一下,獸醫小盧可以給您講,讓您聽得懂,學得會的養殖小知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