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我不想把整首詞寫出來,也不想用過多修飾詞語去描述這首詞。
雖然那樣做,可以更好的把這首詞的意境給描寫出來,但描寫出的,在我眼裡也不過是依葫蘆畫瓢而已。
在我眼裡,每一個首能流芳千古的佳句,除卻它本身的意義外,留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及思想。
如“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樣。
整首詞下來,也不過是辛棄疾借用燈元節的歡鬧場面,暗指朝堂之上一派祥和的假象。
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指的也不過是自己,不願意與朝堂之上的那些高官同流合污,故作歡樂,享受這看似太平的天下。
自己隻能孤芳自賞,站在外圍,觀看那一片祥和的假象,同時也希望高高在上那人,注意到站在角落裡的自己罷了。
本是描寫自己當時心境的一首詞,卻因辛棄疾言語之委婉,用詞之高妙的手法,讓人驚豔了千年,魂牽夢繞多情了千年,硬讓人作為一首情詩傳承了千年。
在我眼裡,這就是詩詞魅力的所在,抛開它本身所賦予的意義外,讓不同的人讀之,總會産生不一樣的想法。
如果把晏殊整首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解釋出來,也不過是一首情詩,但如果我們單獨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列出來,卻多出一種人生惆怅,彷徨,無奈的感覺。
當然這種感覺隻是我此時此景的感覺,不代表衆人,畢竟詩詞賦予每個人的靈魂是不同的。
昨夜西風凋碧樹
往事總總,如走馬燈般在自己眼前掠過,曾經得到過的,失去過的,榮華也好,低賤也罷都如同被昨夜秋風吹落的樹葉一樣,一去不反。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北國風寒,百裡凝霜,登得高樓,望盡天涯。
孤衣自賞,黯然神傷,前路漫漫,思緒百轉。
石空瘦,泉輕寒,月半斜,對此景,一人一燈一杯酒,喝下的是往事總總,剩下的是半杯迷途。醉了,是在夢裡,醒了又是在哪裡?
望盡天涯路,望盡天涯路。
一個望盡,一個天涯。
說不出的感覺,說不出的惆怅。
每當對鏡梳妝,我時常會問自己,我曾經失去了什麼?我如今得到了什麼?我正在追求着什麼?
這也許就是我珍愛這句詞的原因。
我再次問我自己,曾經失去了什麼,如今得到了什麼?我正在追求什麼?
失去了我如今認為最珍惜的東西!得到了我曾經認為最應該得到的東西!我正在追求的也許僅僅隻是放下而已。
不!
我正在追求的不是人生的大徹大悟,而是最俗套的經濟!是的,就是經濟的基礎。我畢竟是個俗人,一個俗人,永遠不會為自己而活,而是多了一份責任。
什麼是責任?就是自己明明不想去做,而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就是責任。
山水田園,采菊東籬。看似美好,但這一切都是在經濟基礎上才能實現的,沒有經濟基礎,隻會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我的天涯路,看不明,走不通,難回頭,疑似春水東流,周而不始。
本想寫一篇賞析,硬生生的寫成了随筆…這也許就是詩詞的美妙吧。說不清,道不明。
2020.12.06
23.4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