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團圓節,每到這個時候,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都會給孩子們留一道這樣的家庭作業:了解中秋節的習俗、來曆以及民間傳說。
下面,大卡提前為家長和小朋友們做好啦,家長們趕緊收藏起來吧!
八月十五月兒圓,圓圓的月亮寄托着人們對團圓的期望。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中秋節,民間有吃月餅、喝桂花酒、賞月、拜月、祭月、燃燈、猜燈謎、看燈展等習俗。
那麼中秋節都有哪些傳說呢?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勝的月宮之謎。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
不料,被射落的九個太陽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惱怒地将後羿和妻子嫦娥貶入凡間。
西王母同情後羿的遭遇,就把長生不老藥送給他。後來心術不正的逢蒙趁後羿率衆外出狩獵之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當機立斷将藥一口吞下,随後,嫦娥就輕飄飄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挂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家後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着自己的妻子。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傳說中月宮裡有一隻白色的玉兔,她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後,觸犯玉帝的旨意,于是将嫦娥變成玉兔。
每到月圓時,就要在月宮裡為天神搗藥以示懲罰。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作詞,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地傳下口谕,每年中秋節讓全體将士與民同樂,并将當年起兵時用來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下了三個孩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了兔子,一個變成了蛇。
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見《山海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