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奈何也?吳艾伊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當時人們對孔子的評價,表現了孔子心中的理想主義,也表現了孔子的倔強 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畢生奔波,周遊列國他所推行的“大道”并不廣泛地為人們所理解多次碰壁後,孔子也明白了“大道不行,禮樂難興”的現實,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奔波的腳步,雖“累累如喪家之犬”而不改初衷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知其不可奈何也?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吳艾伊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當時人們對孔子的評價,表現了孔子心中的理想主義,也表現了孔子的倔強。 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畢生奔波,周遊列國。他所推行的“大道”并不廣泛地為人們所理解。多次碰壁後,孔子也明白了“大道不行,禮樂難興”的現實,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奔波的腳步,雖“累累如喪家之犬”而不改初衷。
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要成功困難重重,但他仍然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這樣的人或許世人會不理解,說他傻、一根筋、自不量力、費力不讨好等等。但在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裡,輿論最終會偏愛這種人。愚公因移山而遭智叟譏笑,可最終感動了天帝,讓大力神協助他完成了心願。至此,愚公不再愚,他的愚成為了一種精神,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曆史同樣不缺乏這樣的人,諸葛亮當年對蜀魏實力,早就了然于心,更何況還有一個扶不起的劉阿鬥。明明知道曹魏難滅、漢室難興,但諸葛亮仍然堅持“不可為而這之”,出兵伐魏,六出祁山,曆盡千難萬險,與實力強大的魏國作不懈較量。最終,諸葛亮沒能扭轉時局,自己還身死五丈原。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卻能“長使英雄淚滿襟”。
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的意思,而是說在一般情況下,實現的難度相當大,甚至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有一些事情,它符合道義,事關國家民族的興衰,關乎國民的總體利益,如果沒人去做,對國家民族、人民來說都是巨大損失。在“不可為”之事面前,努力“為之”,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看看那些最終取得成功的人,誰曾在“不可為”的事情面前退縮屈服了呢?
新冠病毒,來勢洶洶。轉眼之間,武漢成了危險地帶。84歲高齡的鐘南山,此時他比誰都明白病毒難以控制,他建議人們 “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義無反顧逆着人流,登上了去武漢的列車,投身疫情戰場的第一線。支撐老将出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與精神負荷的,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鐘南山的到來猶如定海神針,讓人們懸着的心得到安頓;随即,他糾正了新冠病毒沒有人傳人的誤判,為阻擊病毒蔓延赢得了主動。
同樣,73歲的李蘭娟院士,毫不猶豫地奔向武漢戰“疫”第一線,這是她繼2003年與非典、2013年與H7N9作搏鬥後,又一次奔赴戰“疫”最前線。武漢封城,意味着武漢的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都要關閉,熱熱鬧鬧的大武漢頓時要按下“暫停鍵”。900萬人口的武漢要封城,不可想像,似乎是“不可為之事”。然而,就是這樣一件“不可為之事”,竟是李蘭娟率先提出的 。正是她不可為而為之的舉動,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為我國抗疫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抗擊疫情,還有更多“不可為而為之”的壯舉将載入人類文明史冊,彪炳千秋:在武漢醫療設備緊缺的情況下,提出對病毒感染者 “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這在當時幾乎不可能落實。然而,舉全國之力支援武漢,10多天的時間,建成雷神山、火神山醫院,30餘所方艙醫院陸續建成,儲備床位超過了3萬張;與此同時,定點醫院由最初的2家增加到86家,一舉逆轉了從“人等床”到“床等人”的局面,真正做到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在組織國際衛生會議時說:“在疫情開始之初,湖北(武漢)隻有137張隔離病床,今天有超過14000張隔離病床,誰來告訴我世界上還有别的國家可以辦到嗎?”
人都有畏難情緒,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是,放眼今天中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何隻鐘南山、李蘭娟? 知其不可而為之已成為一種精神——偉大的中國精神。
張岱《四書遇》說:“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今天的我們要跟孔子等先賢一樣,不能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或不做,而是應該做就去做!
[責編:張璐]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