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鹹的對身體有什麼危害?【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二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常吃鹹的對身體有什麼危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二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
再往後,還有一段很重要的話叫做“魚者,使人熱中”,“中”指的就是脾胃中焦這個位置。“熱中”就是有熱或者熱邪積聚于體内。魚性偏熱。多食魚,熱或者火就容易積于内而外發瘡瘍。後面我們會講到多發癰瘡,指的這個意思。魚吃多了之後内熱就重了,所以《素問集注》裡邊講∶夫五方之生物,所以養生,故偏于嗜食,皆能緻病也。魚性屬火,故使人熱中。”意思就是說五方,五方就是東西南北中,各個方有各個方的食物,每種食物都有自己的偏性,我們養生的時候每種食物都不能多吃,如果多吃了之後就會得病,魚性屬火,吃多了使人熱中,這就是古人中醫學對魚的認知,但是這個地方的魚從前後文來看,應該指的就是海魚。
“鹽者勝血”什麼意思呢?鹽味鹹,鹹入血,少一點的鹽養身體,過多就對身體産生損傷,就容易産生不良的影響。就像我之前講的,就容易造成高血壓等等這些疾病,或者血粘稠度高。所以古人就認為多食鹹就會傷血。《黃帝内經·宣明五氣篇》裡邊也講∶“鹹走血,血病勿多食鹹”,就是有血液病的,血液病就是指的氣和血的這個血方面的病,比如說血熱、血虛、血枯、血瘀等等這些病。有這些疾病的時候一定要飲食要清淡。我們在臨床上就叮囑患者在飲食當中要清淡一些,不能吃的太鹹了。《類經》注解∶“嗜鹹者渴,勝血之征也”。他總結的也挺好,他說吃鹹多了之後,大家有沒有發現吃鹹多了之後就容易口渴,所以口渴可就是陰血虛的一種表現,所以叫做“勝血之征也”,“征”就是指的外在征象的意思。
再往後看,“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素問集注·卷二》裡邊講,他說這個機理是“嗜鹹故色黑血弱,緻肉理空疏也”。容易吃鹹就導緻氣色偏黑,氣血偏弱,腠理就會空疏。《五髒生成篇》裡面講∶“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就是吃鹹多了之後脈就不疏通了,“凝泣”就是不流利的意思,也就血瘀的意思,而顔色變。
所以我們在臨床中就是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強調一點,就是飲食要清淡,别吃太鹹,吃太鹹之後不僅容易血瘀,同時也容易腠理空疏,氣血不足。《靈樞經》裡邊講的∶“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癰是怎麼來的呢?實際就是營氣不行,營是藏在哪裡呢?藏在血裡,衛是藏在氣裡,癰就是因為血分出了問題。原因就是因為陰氣不足,飲食不節,陽氣還有餘,這個時候營氣不行。
為什麼營氣不行?從這一篇來看就是食鹹多了之後血弱,所以吃鹹多了,血不足了,陽氣還多,血屬于陰,氣屬于陽。所以陽氣多,血不足,就發為癰,癰就是生在皮膚上的一種疾病。裡邊化膿了,外面的皮膚還好好的,腫起一個大包,這就是癰。《癰疽篇》裡邊又說∶“血泣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返,故癰腫”等等這些疾病都是指的這種病因病機。《素問直解·卷二》裡邊講∶“疏理,血弱而腠理空疏也,其病皆為癰瘍,疏理之所緻也”。“理”指的是腠理皮膚,“疏”指的是疏松。氣血弱了之後腠理就空疏,腠理空疏了之後就容易産生癰瘍這些問題。
尤其是我們前面看到吃魚就産生火,吃鹹又産生了血虛、血熱,這樣内在又有火,外表腠理疏松就容易産生這種病。(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這種病現在并不是很多見,但是老年人可能會有,我們在臨床上強調飲食第一是要清淡,第二是飲食要均衡,不能嗜食某一種食物。總而言之,這段話講了東方地域的地理、氣候及人們的體質發病特點,還有治法所宜等等。治療用什麼方法,用砭石。砭石作用于皮膚,通過作用于皮膚的肌膚腠理修複,同時還能通過皮膚的作用把熱中散出來,這就是砭石的方法。
砭石特别類似于現在的刮痧。人上火了之後感覺渾身燥熱,這時候給他刮痧,或者拔罐之後就輕松很多。為什麼呢?就是把火散出來了。中醫學所說的火用體溫計測不出來,不是有内熱測體溫高了一度,沒有。他有内熱,體溫也是三十六度七、三十六度五,體溫不變,但是感覺到渾身熱,喘氣也熱,嘴裡邊還上火,這就是内熱,這種情況下得通過一種方式把内熱疏解出來。當然也可以用三黃瀉心湯苦寒直折,把熱中從大便直接排出來。但是有時候也可以用外治的方法,用刮痧、拔罐這種疏通經絡的方法把熱從皮膚導出來也是可以的,有些小朋友發燒,最快速退燒方法就是刮痧。在後背膀胱經給他一刮,痧都出來了,你一量體溫能降下一度來,為什麼呢?就是這種方式能把身體裡邊憋着的内熱給疏解出來,這不就是砭石嗎?古代不是用刮痧闆刮痧,古代都是用石頭。
這篇文字是寫于什麼時候?是寫于漢代,尤其是兩漢,那個時代正好也是在公元前,距今現在是兩千多年,那個時候醫療技術哪有現在這麼發達。按照老百姓五方的劃分,也劃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篇文字重點說了那個時代下古人對因地制宜治法的理解。所以東方産生砭石,“砭石者,從東方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對這段文字的理解。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二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