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斯德哥爾摩的一個“決定”,讓一個不太引人關注但又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賺足了眼球。
2007年北歐四國遊,有幸光顧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位于波羅的海東海岸,與歐洲的大多數城市一樣,樓房雖然“曆史”,但不顯陳舊,且厚重中透出高貴,奢華中透出典雅。
到歐洲看教堂,北歐也不例外,斯德哥爾摩更是如此。導遊介紹教堂的這風格、那特色,也許是文化的差異,在我眼裡都是一個特色。
如果說特色,瑞典的王宮是允許遊客參觀的,這應該算是一個特色。印象較深的是王宮雖有衛兵,但并不戒備森嚴。
斯德哥爾摩有一沉船博物館,參觀的是一艘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木船。戲劇性的是該船與泰坦尼克号一樣,都是首航沉沒,不同的是該船在海上航行時間更短,隻有半個小時。
斯德哥爾摩比較有名的還是市政廳,它不僅是斯德哥爾摩标志性建築,更因為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一般都在市政廳裡舉行。身臨頒獎大廳現場,給人一種神秘而又神聖的視覺沖擊。
按照諾貝爾遺囑,諾貝爾獎除了物理學、化學、醫學和文學,還有一個和平獎。
然而,作為諾貝爾的故鄉,站在和平的角度看目前斯德哥爾摩的“決定”,很是讓人費解。
如果說,芬蘭的“決定”是因為與“鄰居”有一千多公裡的分界線,那麼來自斯德哥爾摩的“決定”就讓人難以理解。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一個病理症狀——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該症狀是因一起發生在斯德哥爾摩搶劫事件中被劫人質的不正常心理而命名的。反觀斯德哥爾摩目前的“決定”,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症狀是何等的相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