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00:18:19

廣東省位于南嶺以南,南海之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宋朝時期,宋太宗将嶺南劃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也是廣東和廣西名字的由來。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

廣東省博物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号,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中心區南部,藏品達16.6萬餘件(套),2008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以下就對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的24件珍寶進行盤點。

1. 西周信宜銅盉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

此盉通高26.2厘米,口徑14.2厘米,西周晚期。盉身似鬲,口沿外侈,流較長,三足分裆;頸中部飾一周夔紋,肩上有一條斜角雷紋;腹部以裆為界,每足都由雷紋構成一組饕餮紋,兩組饕餮紋之間各夔龍一條。蓋和流上飾龍紋,龍頭是立體的。鋬手由兩條镂空的夔龍相合面成,兩夔龍之間有小圓柱相連,上部的小圓柱與盉身特鑄的一條小龍的口相連構成鋬手,這種構造具有相當的科學性。1974年廣東省茂名信宜市出土,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器造型新穎,刻镂精細,具科學性,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廣東省首次發現的西周青銅盉,為廣東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銅器之一,為研究我國嶺南地區秦漢以前的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2. 五代嶽州窯青釉蓮瓣紋小口瓶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2

嶽州窯即湘陰窯(湘陰窯曆漢至明,在唐、五代時稱嶽州窯,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從飲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把嶽州窯青瓷排在第四位,可見嶽州窯在唐代顯赫的地位。此瓶高43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10.5厘米。小盤口、短頸、圓肩、長身、平底,肩部刻劃有非常細膩的蓮瓣紋,通體施綠色釉,釉層薄而勻淨,有細小開片紋。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器具有獨特的風格,為五代湖南嶽州窯中的精品,是全國省級博物館現存最完整、最大的嶽州窯瓷器之一。完整的嶽州窯青瓷傳世稀少,此件是唐五代青瓷工藝的成熟代表作。

3. 五代南漢青釉夾梁罐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3

此罐高19.6厘米、口徑6.9厘米、底徑8.5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淺圈足。内外壁滿施青釉泛灰,釉面晶瑩潤澤如玉。上置弧面蓋,蓋兩側塑制對稱穿孔扁條形梁,肩部附一對稱穿孔雙豎立扁條狀夾耳,及一對稱穿孔扁條狀豎向耳,夾耳與蓋面條梁扣合。1954年出土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漢皇帝劉晟墓,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罐創意巧妙,做工精絕,兼具美觀實用,可謂慧心獨具。此類型目前僅發現于劉晟墓中,非常罕見,是本土帝王墓随葬品,代表了南漢政權最高陶瓷燒制水平。

4. 北宋木雕羅漢像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4

這批木雕羅漢像從南華寺的大佛肚子内發現,當時曾震驚世人。明朝曾經重新飾金,清光緒年間,曾補雕過133尊被火燒毀的羅漢。1936年,虛雲法師主持修廟時,将大部分木雕羅漢藏在大雄寶殿裡三尊高達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發現,當時一部分被收藏入北京故宮,一部分留在廣東省博物館。這些羅漢像上刻有銘文,可确定為北宋年間造。其中三百六十尊北宋羅漢像,七十多尊有北宋慶曆和大宋等年款。可證,南華寺宋代羅漢像比現存山東長清靈岩寺被譽為“天下第一塑”,造成于北宋治平年間的彩塑羅漢像早二十多年。1963年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南華寺發現,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這批羅漢造像形态自然,變化多樣,生動傳神,雕工洗練,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十分珍貴,1000多年前的木雕完整保存至今,極為罕見,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羅漢群像,國寶級文物。

5. 北宋佚名《群峰晴雪圖》軸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5

此圖絹本設色,縱114厘米、橫48.2厘米,此圖款識已剝落,僅存右下角“熙甯辛”三字。據推測,“熙甯”為北宋神宗年号,在熙甯年間僅有“辛亥”,故當為熙甯辛亥年,即1071年作。此圖以北宋巨碑式構圖為鮮明特征,描畫雪後山水的博大雄渾的壯闊景色。1994年吳南生先生捐贈,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圖雖然尺幅不算大,但構圖大勢逼人,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曠高遠,符合北宋山水畫的典型風格。此圖詩堂有謝稚柳鑒定題識,是粵博藏畫中年代最早者。北宋畫迹傳世甚少,這幅畫卻畫工精細,彌足珍貴,代表着北宋山水畫的最高水平,國寶級文物。

6. 南宋鎏金腰帶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6

這件鎏金腰帶出水自南宋沉船“南海I号”,是第一次試探打撈時出水的文物。全長1.7米,重566克,以四對鎏金銅絲編織而成,呈長圓條繩狀,表面鎏金,呈麻花狀,一端有鈎,一端有環,可調節腰帶的松緊。由于“南海一号”上已經出水的腰帶、戒指、手镯等金器多為飾品,且數量極少,應該不會是遠洋貨物,極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1987年廣東省陽江海域“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這件鎏金腰帶造型奇巧,工藝精湛,盡現異國情調,極其罕見,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物證,也是研究古波斯國金銅制造工藝的重要資料,國寶級文物。

7. 南宋陳容《墨龍圖》軸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7

此圖縱205.3厘米、橫131厘米,絹本墨筆,繪一龍騰雲駕霧,昂首瞋目,張牙舞爪,極其威武雄奇。勾筆勁健,而渲染的墨色,既有龍身的細筆積染,又有雲氣的粗筆塗抹,所謂“潑墨成雲,噀水成霧”。傳說陳容畫龍必先喝酒至醉,然後大叫,脫下頭巾蘸墨,在絹上信手塗抹,再用筆勾畫之,或畫整條龍,或僅畫一爪一首,雲霧蒸騰,時隐時現,似乎畫家漫不經心,卻都歸于神妙之中。陳容以頭巾濡墨烘染出的雲氣,其勢壯闊,如翻江而倒海,強烈地襯托出龍的“扶河漢,解華嵩;普厥施,收成功;騎元氣,遊太空”的非凡氣概。1958年廣東省文管會移交,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圖構圖虛實相映,有張有弛,氣勢驚人,乃陳容最早的少數存世典例之一,向世人展示了龍的最完美的形象,是陳容最大、最精彩的作品,堪稱畫龍的巨幅傑作,代表了南宋時期畫龍的最高水平,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寶級文物。

陳容,南宋畫家,字公儲,号所翁,福唐(福建福清)人,詩文豪壯,暇則遊翰墨,善畫龍,畫龍善用水墨,深得變化之意,潑墨成雲,噀水成霧。特别是醉餘大叫,脫巾濡墨信手塗抹,然後以筆成之,或全體,或一臂一首,隐約而不可名狀者,皆得妙似。兼寫松竹,學李煜“鐵鈎鎖”法。傳世作品有《霖雨圖》、《九龍圖》、《墨龍圖》、《雲龍圖》等。

8. 元趙孟頫行書《陋室銘卷》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8

此卷縱49厘米、橫131厘米,紙本行書,共19行86字。款署“子昂”,钤“趙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齋”朱文長方印。該卷錄書唐劉禹錫《陋室銘》全文。通篇字形扁方,結體方闊,間架疏朗,方整平正,用筆方圓并舉,以方筆居多,轉折處見棱見角;法度謹嚴,字勢寬博開張,氣度平和雍容,雄渾大氣;筆力厚重,筆畫豐肥,筆法堅實,穩重遒勁,意态古樸生拙。書寫時楷中兼有行意,在嚴整中增加了幾分靈動,應為趙松雪較早年的作品。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卷筆法高古遒勁,結構疏朗,雄渾大氣,字體楷中兼有行意,在嚴整中增添了幾分靈動,為趙孟頫早年書法精品,被公認為是趙孟頫早期書法代表作,在研究趙氏早年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具有重要地位,國寶級文物。

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出仕,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作為元代的藝壇領袖,素有博學多聞、操履純正、文詞高古、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譽。對于書畫,趙氏用力最勤、最深,就繪畫創作的表現形式明确提出“書畫本同”、“以書入畫”的藝術觀點,其倡導的藝術主張對中國藝術史的貢獻尤為卓著。書法楷、草、行、隸、篆諸體兼擅,繪畫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竹石皆精,是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無可争議的藝苑大師。

9. 元白玉镂雕龍穿牡丹蓋鈕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9

此器高8.4厘米,寬6.8厘米,長方橢圓柱形,玉鈕通體深層镂通雕,留玉皮巧做花卉,枝葉茂盛,五爪雙角蒼龍,鳳眼怒珠,細頸,發向後散披,身粗壯有力,貫穿于花草叢中;器平底,中部有四眼,直徑約為0.4厘米的小孔,可為穿繩作附它物之上起加固之用。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這件蓋鈕是一件以新疆和阗青玉立體镂通琢成,并且圖案極為複雜,工藝精湛,刀工粗犷豪放,是目前所知國内博物館館藏最大的玉鈕,堪稱“鈕王”,代表了元代雕刻的最高水準,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以及曆史研究價值,國寶級文物。

10.元磁州窯褐彩唐僧取經圖枕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0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窯址位于河北邯鄲市磁縣,産品以白地黑花裝飾最具特色,兼燒白釉紅綠彩、綠釉黑彩、珍珠地劃花、三彩等品種。風格獨特的磁州窯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融入本地特色,精細粗犷并存,豪放工緻兼有,與同時期的五大名窯相比,有很大不同。瓷枕縱41厘米,高14.8厘米,瓷枕圖案主角是《西遊記》中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白龍馬、沙僧:圖案中走在前面的是手舉棒的孫悟空;緊跟着的是扛了一釘钯的長嘴大耳的豬八戒;再後面是頭上戴着僧帽的唐僧;唐僧騎着馬;最後一個人物不是沙和尚的形象,而是一個“小厮”的角色,手舉華蓋罩緊随着騎着馬的唐僧。蔡語邨先生捐贈,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蔡語邨先生捐贈,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這件器物是典型的元代瓷枕造型,正面繪唐僧取經圖,底有楷書印款“張家造”,繪有西遊記題材的元代瓷器,目前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11.元青花人物圖玉壺春瓶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1

玉壺春瓶是元代盛行的器形,基本沿襲宋代制式,但較宋代顯得厚重飽滿。此瓶高30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8.8厘米,該器物撇口、細長頸、廣圓腹、圈足。内口沿繪一周纏枝花紋,頸部為蕉葉紋及如意紋,腹部主題紋飾為人物故事圖,足壁是如意紋。目前所見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過幾十件,而且相當一部分流失海外,國内所見者區區可數,故極為珍貴。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瓶青花色調淡雅,用國産青料所制,圖案豐富,主次分明,胎質細白,釉汁滋潤,白中閃青,是罕見的人物題材元青花瓷,反映元代景德鎮制瓷工藝水平,國寶級文物。

12.明邊景昭《雪梅雙鶴圖》軸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2

此圖縱156厘米,橫91厘米,絹本設色,背景有綠竹、雪鞭蓉、梅花,畫面的梅樹枝下,有兩隻白鶴,一隻朝天引吭高歌,一隻屈首整理羽毛,其神态舒展自如,栩栩如生,清雅格調,于精微中透出雍容渾樸的氣象,白鶴與花草樹木相映成趣。右上角有“待诏邊景昭寫雪梅雙鶴圖”的題款。1982年征集,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圖畫風工細嚴謹,色彩明麗沉着,帶有濃郁的宮廷氣息,為典型的明代宮廷畫院風格,是明代早期花鳥畫高手邊景昭的代表作,也是曆代中少有的花鳥名畫,為廣東省博物館重點展品之一,國寶級文物。

邊景昭,字文進,福建沙縣人,祖籍甘肅隴西,永樂(公元1403-1424年)間召至京師授武英殿待诏。至宣德(公元1426-1435年)間仍供事内殿。博學能詩,善繪事,尢精于花鳥。師法南宋院體,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明初花鳥院畫家中,以邊氏最為有名,畫翎毛花果皆極精妙。其所繪花卉翎毛,極其工緻,與呂紀齊名。明宣德間被授予武英殿待诏官銜。其花鳥畫曾被譽為“禁中三絕”之一。邊景昭傳世的畫作極為少見,就目前所見僅有6件。

13.明顔宗《湖山平遠圖》卷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3

此圖縱30.5厘米、橫512厘米,絹本設色,卷首畫松樹兩叢,有二人騎驢,一童子負琴書随後,遠處有寺院、有塔,隐現于煙霞之外。中景有三數農人,耕于田野,再過則叢山疊嶺,飛瀑流泉,村舍中竹樹參差,湖上捕魚小舟無數,鴻雁飛翔于空際,漁村點綴于遠山近水之間。卷末署“南海顔宗寫湖山平遠圖”十字,楷書兩行。此圖曾經鄧秋枚、徐伯郊收藏,後流出境外,解放後由國家用外彙購回,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圖整幅畫卷場景壯闊,氣勢磅礴,筆墨蒼勁渾厚,獨具風格,是現存顔宗的唯一傳世真迹,也是已發現最早的廣東繪畫作品,是研究顔宗及當時廣東繪畫水平和繪畫發展的寶貴資料。

顔宗(1393—約1459),明代畫家。字學淵,南海(今屬廣東)人。成祖永樂二十一年(1423)舉人。曾任福建邵武知縣。英宗天順三年(1459)署兵部員外郎,奔母喪,卒于途中。善畫山水,初學黃公望,後師法李成、郭熙,融北方山水畫風于南方畫中。多寫平遠景色,蒼渾健勁,獨具風格。明中期著名宮廷畫家、顔宗的弟子林良曾贊譽說“顔老天趣不可及”,可見其畫藝之精。顔宗是廣東繪畫史上最早有畫迹傳世的畫家。傳世真迹僅有《湖山平遠圖》卷。

14.明林良《雙鷹圖》軸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4

此圖縱166厘米,橫100厘米,絹本淡設色,描繪二鷹立于石上,石樹積雪凝寒。作者先用深墨幹筆皴點出雙鷹翎毛的結構大要,洗練而又準确,再以濃淡漸變闊筆畫出正羽和尾羽,落筆沉着有力,層次分明,然後施濃墨點羽翼,使之質感增強,而以焦墨勾喙和點睛,更覺雄鷹神态炯炯,鷹爪用淡墨略暈,勾勒挺勁堅實,使雙鷹的造型高大完整,氣勢雄強。山石、蒼松則用奔放、飛動的筆勢砍斫而成,富有力度和節奏。山石用大斧劈皴,橫掃豎抹,剛硬迅猛,顯得增峻勁堅,烘托了鷹隼的英姿。天空仍以淡墨烘染,既加強了空間深度,又達到了突出主體的作用。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圖構圖簡潔,筆墨韻潤,着色低沉單一,富于層次、力度和節奏感,凸顯鷹隼兀立久視之大境界,以猛禽枯木的題材與雄強勁逸的筆墨相融合,共同彙成了一股給人以震撼的審美沖擊力,是林良水墨寫意的傑出代表作。

林良(約1428-1494),字以善,廣東南海(廣州)人,弘治拜工部營善所丞,直仁智殿改錦衣衛百戶,與四明呂紀先後供奉内廷。善畫花果、翎毛,着色簡淡,備見精巧。其水墨禽鳥、樹石,繼承南宋院體畫派放縱簡括筆法,遒勁飛動,有類草書,墨色靈活,為明代院體花鳥畫變格的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寫意畫派的開創者。林良的寫意花鳥畫法,在明代畫史上評價甚高,後世有“林良呂紀,天下無比”之贊譽。

15.明“滄海龍吟”琴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5

此琴通長129厘米,隐間118厘米,額寬20厘米,肩寬20厘米,尾寬14厘米,琴體最厚處58.5厘米。琴面杉木,底為梓木,通體黑漆。龍池鳳沼皆為圓形。琴背有銘刻,龍池上方琴項處刻有琴名“滄海龍吟”,落款“白沙子”,印“石齋”。龍池處鑲嵌黃楊木邊框,上刻填金篆書,文後刻“馮”、“康侯”方形印。廣州市非遺“古琴斫制”項目(市級)傳承人劉九生先生經實物檢測後,根據其上兩層漆等細節判斷,琴可能制作于唐末宋初,明代又刷漆修整。1961年廣東省文管會調撥,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琴用料考究,保存完好,是明代嶺南大儒陳獻章使用過的古琴,古琴背面刻有陳白沙親自題刻的“滄海龍吟”四個字,非常珍貴。

16.明德化窯張壽山款負書羅漢像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6

此像通高23厘米,胎體厚重,潔白堅細,通體施乳白色釉,瑩潤如玉。器面羅漢光頭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腳踏浪花,袈裟随風飄動,右肩負幾冊經書,右手握系書之繩。像背後正中钤陽文篆書“張壽山”葫蘆狀戳記。張壽山和何朝宗是同時代人,同為德化瓷塑名家,作品傳世不多。德化白釉色非常出名,深受西方人喜愛,在歐洲俗稱“中國白”,這件羅漢像使用的白釉就堪稱代表。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像造型精湛優美,比例适度,制作精細,線條流暢,質感極強,把羅漢外觀形韻、内在氣質與工藝技法有機地融于一體,達到了思想意蘊與藝術效果的高度和諧統一,為明德化瓷塑名家張壽山的代表作品,也是德化窯白釉瓷塑的經典作品之一。

17.清銅鍍金琺琅葫蘆式三星獻壽轉花鐘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7

鐘是清中期鐘,底座為橢圓形,内有機械裝置,腹壁上下兩邊飾五彩花卉紋,正面以琺琅彩繪風景畫,中間設兩扇活動門,門内有牙雕福、祿、壽三星,兩側面為水法布景。底座上突起銅鍍金琺琅平台,平台上平鋪水法,四角有轉花;中心豎葫蘆式扁瓶,瓶身飾琺琅彩折枝小花,下腹有二針時鐘,上腹有料石轉花。在底座後邊上弦,玩意啟動,樂聲中,門啟開,福、祿、壽三星和所有的水法、轉花都同時轉動,兩側似瀑布,平台像起伏的波濤,葫蘆式扁瓶仿仿佛浮動于水中,寓意“四海升平”。清宮舊藏,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鐘運用鎏金銅胎、琺琅、水晶、象牙等原料,采用中西合璧的藝術手法制作而成,構思奇巧、制作精密,是中國古代鐘表的傑出代表。

18.清乾隆外銷壁紙《農耕商貿圖》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8

這幅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最早由Lascelles(拉塞爾斯)家族購買,挂在自己的莊園Harewood House(夏活莊園)中的中國房間内。這幅壁紙由150多個人物、50多個生産生活場景,以農耕、桑織、茶葉、瓷器為主題,以水彩畫成,融合了中西畫法,即具體有有抽象的意境。它跟随商船漂洋過海,最終挂在約克郡夏活莊園的中國房間,兩個多世紀之後,其中的十二幅,重回老家中國廣州,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曆史見證。廣東省博物館征集,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這幅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繪有150多個人物,50餘組生産生活場景,以農耕、桑織、茶葉、瓷器為主題,盡顯千年中華文化立命之本,是當時外銷壁紙中的佳作,作為中國文博界迄今為止收藏的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外銷壁紙,是早期中英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曆史見證,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19.清外銷畫《廣州港全景圖》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19

這幅《廣州港全景圖》由廣東省省博專家從歐洲征集回來,縱88厘米,橫200厘米,布本油畫,成于約1845年,描繪了從沙面、十三行商館區直至大沙頭附近的東水炮台一帶珠江北岸的廣闊圖景,圖中所繪各類船隻達三百餘艘,集中展現了珠江煙波接海長、海上交通分外忙的景象,這是當時廣州海上貿易極其繁榮的縮影。從該畫的繪畫風格及畫框背部上方殘存有“Youqua”畫室的标簽殘片來看,專家們斷定此畫為煜呱畫室的作品。廣東省博物館征集,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圖構圖細緻、風格統一,國際罕見、國内唯一的巨幅外銷油畫,也是目前已知的國内最大外銷畫,是當時中國城市罕見的圖像記載,也代表着19世紀中期中國油畫創作的最高水平,堪稱清代廣州的手繪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圖”,國寶級文物。

Youqua即煜呱,是活躍于1840—1870年廣州著名外銷畫大師,他在廣州及香港都設有畫店,店号“怡興”,廣州畫廊的地址位于靖遠街34号。他與啉呱、庭呱、新呱等同為19世紀廣州知名外銷畫家。據《珠江風貌》介紹:“他有多幅海港景象巨作,精細地描繪了河流、港口及海洋不同的水域景貌,對于船隻及建築物的刻畫尤其了得。”另據香港外銷畫專家丁新豹先生在《晚清中國外銷畫》一文中介紹:“(煜呱)油畫别具一格,特别喜歡把天空和海水染成紫藍色,并以流暢的筆觸描繪出船艇及房屋,以及以白色油彩加強海水和人物的質感。”

20. 清象牙雕空雕八仙福壽提梁盒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20

此盒主體從蓋至底座均以精雕細镂的象牙片嵌于框架拼裝而成,蓋的外型形如清代官帽,提盒蓋、身、屜底不足1毫米厚的象牙嵌片薄如蛋殼。提盒集镂空、通雕、圓雕、浮雕、拼接組合等牙雕制作技法為一體,整件作品所嵌的每一塊牙片的花紋皆精細工整、玲珑。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盒出自清代乾隆年間清宮造辦處廣東籍工匠之手的傑出之作,代表清代象牙雕的突出成就,各種牙雕制作技法在其中發揮得淋漓盡緻,是清代象牙雕的傳世精品,清朝象牙镂空提盒存世罕少,彌足可貴。

21.清嘉慶廣彩人物紋潘趣碗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21

“廣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開海以後出現的一專門為了外銷的釉上彩瓷品種,曆經有清一代,是一種産自廣東省廣州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由五彩和粉彩發展而來。潘趣碗一詞音譯自英文punch bowl,華人稱之為賓治碗或潘趣碗,歐洲人用于調制果酒。潘趣碗作為西方貴族餐飲用具之一,成為向後人展示當時西方社會生活面貌、中西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信息的重要載體。廣彩潘趣碗的紋飾通常有人物、風景和花鳥等,其中人物紋飾有繪中國人和洋人兩大類。此碗高23.9厘米,口徑59.2厘米,足徑34厘米,内外白釉之上繪制206個人物,碗心、内壁、碗沿以及外壁、開窗内分别呈現不同場景、不同人物故事,神态各異、生動傳神。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碗器形碩大,色彩濃豔,構圖嚴謹,繪工精細,并融入西洋透視畫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廣彩精品,堪稱嘉道廣彩的頂峰之作。

22.清端石千金猴王硯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22

此硯為扁長方體,長25.5厘米,寬17.6厘米,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石色紫藍稍帶青蒼,石質緻密、堅實、細膩,嫩如小兒肌膚,有魚腦凍、火捺、青花與金線等石品。硯堂有天然魚腦凍(石品花紋的一種)形似猕猴,并有胭脂火捺環繞四周,在火捺的烘托下,猕猴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硯額、硯唇、硯背、硯側均以薄意、淺雕手法,因材施藝、精雕出崇山峻嶺、流泉飛瀑,桃樹碩實等紋飾。硯兩側刻隸書銘,右側銘:“千金猴王硯,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閑叟珍藏”,左側銘:“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刊字”。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硯質地細膩溫潤,硯中集合了魚腦凍、胭脂火捺、微塵青花、玫瑰紫和金線等衆多名貴石品,硯堂内魚腦凍獨一無二,天然呈現出一隻猕猴形象,非常逼真,有“千金猴王硯”之美稱,為三大名硯之首(另外兩個硯是嵒華四象硯和青牛硯始),國寶級文物。

23. 清石灣窯黃炳塑素胎金絲貓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23

石灣窯亦稱“廣窯”,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的石灣鎮,石灣的陶瓷生産至遲可上溯至唐宋時期,明清時趨于鼎盛。有民諺曰:“石灣瓦,甲天下。”明清時石灣窯善仿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的窯變花釉,世稱“廣鈞”。黃炳,字雲渠,又号雲嶼,廣東佛山人,清代道光至光緒時期佛山著名的石灣窯陶塑大師,他制作的陶塑人物、動物非常有個性,尤其是在動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具特色。此貓高12.5厘米,身長22.5厘米,出自清代後期石灣陶塑名家黃炳之手,利用泥胎燒成後的自然色呈現金絲貓的毛色,把貓擒老鼠前的瞬間神态雕塑得活靈活現。貓通體施金黃釉,貓的皮毛纖細,紋理清晣,條發似金絲,故稱金絲貓。貓作為寵物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可愛、活潑的動态使貓的形象呈現多種變化。黃炳對貓的眼神的塑造尤為細緻用心,表現夜間的貓,則用綠釉劃出大圓瞳孔。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貓造型生動逼真,制作工藝複雜,貓的藍眼睛在大師的手下被塑造的炯炯有神,是黃炳仿生陶塑中非常罕見的藝術珍品。

24.清金漆木雕神龛

南越國曆史文物展(南越大地嶺南風情)24

神龛是潮汕民間供奉祖先神位的特制神器,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稱神龛,小者俗稱椟仔。神龛整體造型莊重,制作精巧,是潮州木雕制品中做工最講究的一種,以金漆木雕裝飾最常見,以硬木制作的則多為素雕。這件金漆木雕大神龛高330厘米,寬231厘米,深145厘米,體量龐大、雕飾精美,為潮州木雕的佳品。它以木為紙,化木成金,采用多層次镂通雕,密而不亂。人物如生,潮劇戲起,花開富貴,鳥上枝頭,再現了古人美好的原始信念。傳世品,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此神龛體量龐大,題材多樣,内涵豐富,雕飾精美,綜合運用了雕刻、髹漆、貼金、漆畫等多種工藝,尤其采用了多層次镂通雕技藝,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是潮州木雕的代表作品,也是現存最大的大神龛,國寶級文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