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06:49:55

文 / 王不留(王不留)

我們加入過衆多微信群,比如親屬群,工作群,鄰居群,同學群,購物群等等,無論是免費的還是付費的,都會發現這種現象:

大部分微信群剛開始組建時極其熱鬧,一會兒微信消息能達上千條,而後群裡逐漸冷清,偶爾冒條消息,還是廣告。

這樣的群就如大海之中的一朵浪花,很快就消失地無影無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群的本質就是讓一群擁有同樣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溝通交流。在互聯網上,它的形式可以是論壇,可以是QQ群,也可以是微信群。

一個社群能否走得長久,要看它的價值觀是什麼,文化是什麼樣子的?也就是那些虛無飄渺,但又能真切感受到的“社群文化”

要想将“社群文化”顯性化出來,我們可以思考:

在這個社群裡,什麼被認為是更重要的?什麼是更受到認同的?反過來,什麼是這個社群絕對不能容忍的?什麼是在這個社群裡會被鄙視甚至唾棄的?

隻要是“值得你加入”、“值得你投入”的社群,必然是有價值觀的,并且,也恰恰是因為你自己認同那個價值觀你才會留在那裡,否則,别說單位群了,連家屬群都有可能退群。

為了有利于朋友們共同探讨和學習英語,2021年5月28号,我們決定創建一個英語學習微信群。

我們一般做事情的原則為:做這事的意義或目的是什麼?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有哪些舉措?

經過深思熟慮,我們認為創建這個群的使命應該是“三個月,養成英文閱讀習慣”。

解釋下這句話。

  • 養成英文閱讀習慣:通過群裡的活動設計,促使你敢看英文雜志,另外,在群友的鼓勵和支持下,消除你對英語的恐懼,逐步适應英文閱讀。
  • 三個月:我們經常聽到各種挑戰100天計劃。通過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基本可以形成這種習慣。

确定了這個使命,那麼微信群起個什麼名字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做個小實驗,對比下面 AB 兩種表達,你認為哪一種更容易對别人産生積極的改變:

  • 辦公室提示牌A:愛護環境,人人有責!B:吃完食物,請丢垃圾箱。
  • 衛生間公益廣告A:保護地球,節約用水!B:用完後請關緊水龍頭!

毋庸置疑,大家必然選 B 。因為以上的 A 都不具備可操作性。

以“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為例,看到這個提示牌,我們可能會想,“我知道愛護環境,但怎麼愛護?好了,不想了,知道就行了。”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隻是告訴我們環境很重要,但具體怎麼做又沒有說明,所起到的宣傳效果欠佳。

人都是有惰性的。我們往往不會對細節進行思考,如果不給出明确的指示,我們通常不會去做。

因此,社群名要具有“可操作性”,能明确讓大家知道要怎麼做,達到什麼效果。

最終,我們選定的微信群名為”一起學TE,仨月見成效”,其中TE是《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的簡寫。以下群名簡稱 TE群。

接下來,我們想想,清華、北大為什麼能成為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名牌大學?

不用思考,大家肯定可以脫口而出:這些名校學生優秀,師資雄厚,科研成果高。

那麼,為什麼這兩座學府的學生那麼優秀?

答曰,它們依據高考分數線,僅招收全國拔尖人才。

注意,這裡面有個非常重要的動作:“篩選”,讓它們從源頭上就保證了招生質量。

類似地,我們要想讓微信群質量高,也可以從源頭上就進行初步篩選。

對于入群的朋友,我們實際做了兩層篩選:

第一層,主動關注了“王不留”公衆号的粉絲。

“王不留”公衆号以分享《經濟學人》資源為主。

關注這個公衆号的粉絲意味着對《經濟學人》比較感興趣。

而《經濟學人》又是定位精英人士的純英文刊物,能夠看懂或願意閱讀《經濟學人》的粉絲,本身就是積極向上的大學生或職場人士。

因此,這些粉絲的整體素質非常高。

第二層,入群初試。我們采取的測試方法很簡單,直接來一段英譯漢。

有朋友想入群時,我會随機發一條英語句子,讓其幫忙翻譯。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1

我再根據其翻譯質量及治學态度,決定是否具備入群資格。

這種測試,除了篩選英語基本功達到一定程度的群友,還可以增加群成員對TE群的重視。

列兩個場景:

  • 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時依然不見來車,怎麼辦?我們可能甯願在嗖嗖寒風之下繼續耗着,也不想再叫個滴滴。這不是摳門,而是不甘心,因為你已經投入了半小時,不想讓已過去的時間“被浪費”。
  • 出去旅行,景點的遊客多如米,内心再怎麼崩潰,風景再怎麼差強人意,也還得強忍着完成“自拍配圖九宮格 地點打卡”的标準化動作,才能安心離開。因為你已經為參觀這個景點投入了大量精力,“來都來了”,直接打道回府,實在不甘心。

這些是沉沒成本理論的常見場景。

沉沒成本是指過去已經發生,無法由現在或将來的任何決策所能改變的成本。

通過做入群測試,無論翻譯質量如何,你至少投入了時間成本在裡面,因而,你對微信群的質量也就有了更多期待。

另外,你通過認真翻譯,獲得入群資格,也會更加珍惜這次入群機會。這樣更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微信群學習氛圍。

入群之後,俗話說,國有國法,群有群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往往存在無數的矛盾、沖突、憤懑和不滿,因為人無法做到公平,而所有人又渴望着公平。

要讓一個組織擁有高效的秩序,規定是不可或缺的。

針對微信群的規定,為方便大家理解和遵守,我們隻約定了兩條:

1、禁止發廣告,如有違反,清理出群。

TE群對于廣告零容忍。這是底線。

制定這個底線,來自一個叫“破窗效應”的理論。

“破窗理論”是由美國的犯罪學專家詹姆斯.Q.威爾遜和喬治.克林共同提出的,他們認為:

犯罪是秩序混亂的必然結果――如果一個窗戶被打破,過了很久也沒人來修,過路的行人就會以此推斷,這是個沒人關心,沒人管理的小區。

很快,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會被打破,然後亂塗亂畫,随地扔垃圾也會接踵蔓延,然後一些潔身自好的人會搬出這個小區,小區的房價會走低,一些素質不高的人會搬進來,最後一個好的小區,從一塊破碎而沒人管的玻璃窗開始,快速崩潰成一個問題小區。

這個理論經過實踐,已證明非常正确: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紐約地鐵治安非常不好,政府采取了很多策略都作用不大,而且帶來了很高的成本。比如,增加警察數量、提高巡邏次數等。

後來,政府不再搞大動作,他們決定做好兩個小事:嚴厲打擊逃票行為;清洗每個被塗鴉的車廂。

兩三年後,紐約地鐵的治安奇迹般直線好轉。

這是因為,更少的塗鴉讓人産生了“這個城市很規範”的感覺,從而自然地減少了人們做壞事的動機。

相應地,社群治理,也要提前預防“廣告消息”、“無價值水聊”等這樣的“破窗行為”。

2、适當參與讨論和分享。

重申“适當參與”,是為了強化社群的基礎,即社群的價值來自于交流和分享。

如果大家在群裡隻觀看卻不參與不分享,那麼,對于個體來說,即使英語水平再強,對群裡的其它成員來說,沒有任何幫助,也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針對TE群管理,我設置了一個默認閥值:每半年或群人數達到400人時,集中對長久未發言無分享的群成員進行清理。

那麼,清理群成員時,如何保證既能夠減少誤删,又不産生較大負面影響?換句話說,如何制定“清理群成員的标準量尺”?

綜合考慮後,我決定優先删除那些不再關注群消息的成員。

具體做法如截圖所示。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2

為防誤删,我兩天通知了三次。

然後,對已回複了群名的群友,我會在其群昵稱前,加一個數字“1”。

2022年1月1日,我在TE群的成員管理中,選擇昵稱首位不是數字“1”的成員,集中完成了删除操作。這次共删除了130人。

大家都知道,清理成員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事。但是作為一位群主,為了社群的良好運營,有必要嚴格執行規定,這樣才能服衆。

當然了,敢于這樣做的前提是這個社群确實有價值,否則可能不需要清理,大家就已經自行退群了。

這種退出機制,有效促進了大家主動分享有價值的東西,使大家逐漸将學習分享的氛圍營造了出來,從而達到各有所獲。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很多群友已積極加入到TE群的建設之中,并且依據潛移默化的演進,已基本形成我們這個社群的特有文化 — 樂于分享,敢于分享。

  • 在這個微信群裡,大家敢于發表觀點,願意分享學習經驗,熱心分析長難句。
  • 在這個微信群裡,整體人員的素質非常高,不存在辱罵、造謠的行為,不存在鍵盤俠。
  • 在這個微信群裡,每人都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良好形象。這就如同你不會穿着睡衣,進入高檔社交場合一樣。

為了不會讓TE群淪為純聊天群,抑或變得冷清,我們需要一些例行任務,保持儀式感,讓大家有談資,有話題,有讨論。

說到儀式感,營銷學上有個著名的“唇膏效應”:

很多女性每小時就掏會出唇膏塗一下,但是隻要你不是生活在北極,你所住的地方的氣候就還不會幹燥到讓你每小時都需要重新塗唇膏。

那麼為什麼這些女性如此頻繁塗抹唇膏呢?心理學家發現并不是因為她們嘴唇幹燥,而是因為她們對“拿起唇膏塗抹”這樣的儀式化行為産生了上瘾。

那麼,為了讓群裡活動有儀式感,我們設計的每日例行任務是閱讀英語新聞,持續形成英語學習動力。

我每日清晨會将公衆号“The Economist Espresso”的更新文章發到TE群。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3

The Economist EspressoThe Economist Espresso,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了解世界動态,熟知全球要事。

公衆号

“The Economist Espresso”的文章,來自經濟學人當日出品的純英文新鮮新聞資訊。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了解世界動态,熟知全球要事。

為了強化這種儀式感,我們還設計了“譯文找茬”的活動。

公衆号“考研英語筆記”每日所發的譯文,是我個人學習的輸出,畢竟能力有限,多少會存在一些翻譯不佳的地方。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4

考研英語筆記周一到周五,每天一篇經濟學人早報精讀;周六,免費分享當期《經濟學人》原版PDF及配套音頻。101篇原創内容

公衆号

每天,我會把當天“考研英語筆記”裡的最新翻譯文章轉發到TE群,鼓勵大家以我的譯文為靶子,多加批評和指正。

如你常讀“考研英語筆記”公衆号文章的話,你會發現,我經常在次日的文章中提供一個修正。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5

這其實就是大家共同探讨的結果。為了讓譯文更加“信、達、雅”,大家在讨論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達到學習效果的提升。

可是,如果群友不參與讨論,則受益寥寥。

為什麼?

這裡還需要放個“學習金字塔”理論。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由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6

學習金字塔從上往下列出了:聽課、閱讀、多媒體、現場示範、讨論、踐行、教别人,這7種學習方式,學習效率也依次從5%遞增到90%。

  • 在塔尖的,是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是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但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後學習保持率隻有5%。
  •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内容,可以保持10%。
  •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視頻”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 第四種,是“示範”、“看演示”,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 第五種,“小組讨論”、“參與讨論”、“發言”,可以記住50%的内容。
  • 第六種,“實踐練習”、“做中學”、“實驗法”,可以達到75%。
  • 最後一種學習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内容。

社群的讨論,正是符合第五種情況,即學習效果可達50%。

剛才說了,使用退出機制,能夠促使群成員分享。但這相當于采用了脅迫的方式,難以持久。

因為人的動力來自兩方面:内在動力(興趣、熱忱、使命感、成就感)和外在動力(物質激勵和處罰),而這兩套系統往往無法共同存在。

也就是說,人要不因為内在動力而行動,要不就是因為外在動力而行動。

當外在動力(物質激勵和處罰)控制一個人的行為時,人就不會再認為這件事有趣了。

針對TE群,我們更多是激發群友的内在動力,讓其是出于興趣或成就感而進行的分享。

另外,分享者還需要有一個有效直觀的反饋機制。

我們想下,如果你分享了某個東西,群裡卻死氣沉沉,你沒有收到群友的任何反饋,你還會在這個社群繼續分享嗎?

肯定不會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群裡不斷地宣貫和鼓勵:

群成員要主動向分享有價值内容的群友,給予贊美,積極點贊!

通過一個微信群的梳理,你看,很稀松平常的一些事情,其實蘊含了很多的理論知識。

我們可以多學習一些理論,并将這些理論運用于實踐,真正讓理論幫助我們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插入一個題外話,在清理群成員的過程中,也與不少朋友産生了一些小誤會小争執。

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當我們遇到與自己認知不一緻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而是感到自己受到了冒犯,進而決定:“不行,跟他幹!”

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會出現?又如何避免呢?

我先補補課,下周六的“王不留”公衆号的文章再重點唠唠這種現象。

2022年1月15日刊《經濟學人》的封面還是不貼了。大家可以自行下載閱讀。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7

百度網盤已開始對大規模分享《經濟學人》的賬号進行封禁,所以2022年1月15号刊《經濟學人》雜志的PDF、MOBI、EPUB及音頻資源,已改為阿裡雲盤分享。

特别提示:阿裡雲盤也會對資源進行檢測,并對标記成違規的文件禁止分享。在《經濟學人》分享的過程中,音頻部分最容易被判為違規而無法分享。

我們英語大航海會員,仍通過百度網盤群單獨分享全套《經濟學人》資源(PDF MOBI EPUB 音頻)。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8

經濟學人2013年5月4日(經濟學人2022年1月15日刊PDF)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