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4 00:10:13

孩子和自己性格不同是挺常見的,有時候這些性格不同就導緻親子矛盾,嚴重的會導緻孩子心理問題

比如一個内向的孩子,母親很外向,就反複要求孩子也外向開朗。孩子就努力表現出外向的樣子,确實在學校裡人際關系很好,但是孩子心裡很累很焦慮,最後得了抑郁。

也有天生外向的孩子,父親是内向安靜的,當孩子外向活潑的時候就表現出不欣賞的态度。孩子為了獲得父親肯定,就努力壓抑自己向外探索的熱情,久而久之不知人生有何意義,感到空虛抑郁。

也有孩子“不妥協”,當然家長也“不妥協”,始終在“糾正、教育”孩子,孩子聽到的、看到的都是“你還不夠好”,為了保護自己受損的自信心,行為更加誇張極端,反而對自己有損害和危險。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父母和孩子性格不同)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就好像這個世界上不同的顔色。

一、相處總原則

你的性格改不了,孩子的性格也改不了,學會互相尊重吧。

其實性格是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的,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重要的不是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更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發揮優勢,補充劣勢。

親子相處之間,最重要的也是理解這種差異,然後找到不用争鬥、吵架,也能解決這些差異的方法。

因為:

随着孩子長大,進入學校,他們會發現别的小朋友和自己是不一樣的人,他們和不同科目的老師也是不一樣的人,他們必需學會如何,如何和這些不同的人相處,學會如何解決跟其他孩子的沖突。

這些人際關系的技巧,都是在和父母互動中打下基礎的。如果父母隻是一味要求孩子變成自己理想狀态中的孩子,那麼他們學會的就是“你和我不一樣,是你的問題,我可以責備你”,或者“你和我不一樣,一定是我出了什麼,我真差”。

這也是我們在咨詢室中聽到很多孩子,會抱怨别人怎麼怎麼對自己不好,導緻自己各方面不如意,或者自責自己如何如何不行,導緻自己比不過别人。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孩子沒有能力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往往就是小時候他們的外部環境都被“理想化控制”了,他們沒有發展出“我的想法和外部世界會有差異”這個能力,也就沒有發展出“如何調整我和外界差異”的能力。而這也是父母“抹殺”孩子和自己差異“打下的基礎”。

從父母這兒學習如何傾聽、如何跟他人交往和如何尊重他人的孩子更有可能在跟其他孩子們和老師們相處時也那樣做,也更有可能有好的人際關系。

二、不同“配型”的相處1、行動派VS墨迹派

這種矛盾往往是父母行動力很強,孩子拖拖拉拉,說了不動,催了也不動,直到父母發火才勉強搞一點。

其實一個人再墨迹,也不可能完全沒有行動。

和“墨迹”的孩子咨詢,他們一般會說,比如手頭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在做,比如沒想好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始做,比如已經在做了隻不過不明顯,速度慢了些而已。

行動派父母一方面要接受孩子和自己“行動速度”上的差異,一方面要對孩子的行動給予及時肯定,另一方面也要經常和孩子探讨“你打算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打算做什麼,你打算怎麼做”。

隻是指責、催促孩子“動起來”是沒什麼效果的,行動派父母最重要的還是要接受“孩子和我行動速度不同”這一點。人生的道路那麼長,現在速度慢一點,但隻要堅持不懈,鑒定方向,最後也可以走的很遠。

2、内向VS外向

内向的父母覺得外向的孩子太鬧騰,希望他們安靜“收心”;外向的父母覺得内向的孩子太安靜,希望他們活潑“主動”。

當然我們不希望孩子太過外向或者太過内向,走向極端總是不利于一個人的成長,我們希望一個人更加平衡。平衡的意思是,我在原有的基礎上,在發展一點新的内容。在這裡,就是發展一點“對立的、相反的”性格特點。

因此,我們不是說,你這麼鬧騰/安靜不好,你要更收心/主動一點。

我們可以說:你這樣挺好,我這有個不一樣的做法你要不要也試試,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這兒最難的或許是,如何發展出欣賞能力,去欣賞和自己不一樣的孩子。因為我們總是把孩子作為我們生命的延續,孩子和我一樣,滿足了我的自戀,孩子和不一樣,會讓我感到失控。

更有甚者,會激發一些痛苦的回憶。因為在我們小時候,也會遭遇因為性格不同,被自己父母、老師、同學不喜歡的時刻。如果有過這方面較大的挫折,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這種抵觸、痛苦情緒被激活,就沒辦法很好地去欣賞孩子了。這種情況下,我們建議家長做個人咨詢,梳理自己的情結,當你擁有更成熟的性格,你的孩子也會變得更好。

3、嚴謹條理派VS天馬行空派

孩子小時候總是思維不太成熟,天馬行空的時候居多。但慢慢長大到中學生,為什麼還是會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甚至沖動行事呢?

首先,想象力豐富并不是壞事,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内在精神世界也是很豐富的,或許在未來AI高度發展的社會,想象力會成為寶貴的能力。

其次,青春期就是一個想象力再度高速發展的時期。這是青春期本身的特點,想象力發展,但是負責組織計劃能力的腦區——前額葉皮層,發育還沒完全,所以看起來就變成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甚至沖動行事了。我們也要理解青春期的這個特點。

對于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打壓。我們要做的反而是更大膽的讓孩子去“想象力遨遊”。

其實嚴謹條理派也是“想的多”,但他們“想的實際、全面、靠譜”,而且想好了“步驟、計劃、突發情況如何應對”。

所以嚴謹條理派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天馬行空的孩子,大膽的想,然後幫助孩子把這些想法一條一條放到“實際、全面、靠譜、步驟、計劃、突發情況”等條目裡,幫助他們形成一個更完整的想象。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更“閉環”的想象。

如果談着談着發現“不靠譜”,我們要看到,這隻是“現有條件下的不靠譜”,我們也不用跟孩子說這不行,可以跟孩子去探讨,你的想法很有意思,雖然我們現有條件辦不到,你覺得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實現啊?

這種談話方式,可以幫助孩子發展一個“自我監管”能力,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元認知”能力。現在有很多研究發現,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和一個人的心理成熟能力有很大相關。

4、高情商VS低情商

很多時候父母說的“情商”,是和人打交道時的表現。

“高情商”意味着“知道别人在想什麼,會想什麼”,也知道“怎麼做會維護好人際關系”;“低情商”意味着“不知道别人在想什麼,會想什麼”,也不知道“如何維護人際關系”。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高情商”,認為“低情商”會吃虧。但事實并不一定如此。

其實不少抑郁、焦慮的孩子,會遇到朋友關系的困擾,有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别人就不喜歡自己了,感覺到被孤立的痛苦,有的是太知道自己的言行會如何影響到别人,以至于覺得自己好假好痛苦。

後一種孩子,按照父母的标準就是“高情商”,但他們也會很痛苦。

甚至在父母、老師、同學眼裡,他們看起來一切都很好。當某天得知這個孩子檢查出來抑郁了,大家都不敢相信。其實就是他們“情商對别人太高,但對自己太少”。

比較好的狀态是,我既愛自己,也可以照顧他人,但如果兩者産生沖突,可以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盡可能也給他人留面子。

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和孩子多做“自我感受表達”的溝通,一件事情,說說自己的想法,說說别人可能會有的想法,問問孩子有什麼想法,然後一起讨論一下,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處理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後果。

這裡最重要的不是評價哪種想法“好”,哪種想法“不成熟”,重要的是看到“不同”。

這樣孩子就可以坦然接受,别人和我是會不一樣的,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很正常,我們想法不一樣也可以繼續交朋友,因為想法不一樣我們也可以找到繼續做朋友的方法。

很多“高情商”卻抑郁的孩子,往往就是很害怕别人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或者更确切的說,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和他們想的不一樣,所以努力讓自己表現出和别人想象中一樣的樣子。這多累呀,這麼壓抑自己,久了當然久抑郁了。

我們的性格不一樣,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然後彼此尊重,然後可以更好成長。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父母和孩子性格不同)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