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整本書閱讀的好時機,然而在今天這個碎片化閱讀、網絡信息閱讀的時代,閱讀“大部頭”的經典書籍,似乎成了一件困難而辛苦的事,或者說是一件奢侈的事。
雖然語文課本收入了不少經典作品的節選,但是有多少人讀完這些經典著作?現狀似乎并不樂觀。就以《大衛·科波菲爾》為例,我曾在複旦附中所執教的班級中做過這樣的調查:有多少學生讀完了這整本書?很遺憾,全班40名學生,沒有一人讀完全著,隻有一多半同學讀完了課本的節選。
這也讓語文教師反思,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偉大的作品。如果隻是将其“囚禁”于語文應試知識與應試技能中,簡單地從應試知識與應試技巧掌握的角度,講一講小說的三要素,那這樣的學習不僅是對偉大作品的不尊重,而且幾乎是無價值的。
為何語文學習中尤其要重視對這些偉大作品的閱讀與學習?在我看來,這些作品是助推人類精神不斷走向高貴、走向聖潔而永遠充滿着勃勃生機的生長的力量。
當學生在感受這些作品時,他們的心靈接受、安放了這些偉大作品的某一粒種子,這粒種子将來就可能發芽、生根、開花,最後結出偉大的果實。而讓學生願意通過學習課本中的節選而去讀原著,無非是要讓這些作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當下的文字和文化以及學生的内心世界産生連結。
大多數經典都年代久遠、難以共情,
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不少學生反映,大多數經典都年代久遠,很難産生共情。真的如此嗎?《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自傳性作品。高中語文課本中,節選的部分主要寫了10歲的大衛·科波菲爾被繼父送進遠離家鄉的貨行當童工獨自謀生以及與房東米考伯夫婦共甘苦的生活。
不少學生都曾經說過,對于這部作品無感。那麼,當我問學生,大衛每周掙六先令或七先令的工資相當于現在多少人民币時,學生們經過計算得出,10歲的童工大衛,辛苦幹一天,大約掙得人民币7分錢。當學生計算出這個答案時,他們往往對大衛的艱難生活有了理解。
10歲的童工大衛,在遠離家鄉的貨行獨自謀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在文學作品中,大衛心裡裝有“過去所學的、所想的、所喜愛的,以及激發我想象力和上進心的一切”。當我問學生你們10歲時,是否心中也裝有類似的思想?很少有人給出肯定的答案。當他們發現這一點時,這也成為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重要契機。
不難發現,如今高中生,缺少了一些對人生的想象力。失去了想象力,人就已然被“囚禁”。學習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象力激發的意義。
可以說,高中語文課本中入選的《大衛·科波菲爾》《複活》《老人與海》《百年狐獨》等幾部經典,是人類精神家園幾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每棵樹的根須都已深入到人類精神文明的腹地。帶領學生學習這些作品,讓這些經典作品與當下的生活經驗産生連結,方能讓學生認識、理解、欣賞這些根須有怎樣的特點,它們是怎樣深深地紮入人類精神文明腹地的,它們是怎樣吸取人類精神文明大地的營養的,又是怎樣反哺人類精神文明大地的。
将經典與文字産生連結,
方能與學生一同享受經典的“好”
怎樣将好文章的“好”與學生一起享受,是語文教育的永恒話題。經典文學作品都具有藝術的必然性,其中一點就是語言選擇的必然性、不可替代性。而且,語言都有其時代特征,讓學生在經典作品閱讀過程中,了解語言的魅力,是閱讀的重要收獲之一。
提及經典作品中的語言特點,不得不提魯迅。1934年,魯迅先生創作了《拿來主義》。在講授這篇經典時,教師常常會遇到麻煩,學生對“孱頭”“昏蛋”“廢物”的理解,總是難以到位。從字詞的本義出發,從語源上去推敲,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孱”的本義是女子一胎多子,生産後身體虛弱無力。後來人們用“孱頭”來形容那些軟弱、懦弱,缺乏勇力的人。這樣點一點,學生對那些因“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的“孱頭”就能有較切近的理解。
“昏蛋”,也叫“渾蛋”“混蛋”“糊塗蛋”。人們用“昏蛋”“糊塗蛋”來罵那些分不清楚是非,不明事理,又自以為是、自我存在感極強的人。他們往往會在某種極度情緒中,做出自以為真理在握其實是毫無理性的“過頭”的事情來,破壞力極強。
“廢”的本義是指被災難,如戰争破壞的房屋。後來人們用“廢物”來形容“無用之物”。“廢物”的主要特性,就是失去了它作為某物的基本特性,失去了作為某物的用處。
當文字的疑惑不清解決之後,讓同學試着将“孱頭”“昏蛋”“廢物”三個詞語互換,看看是否可行。當他們發現,這是不能互換的時候,語言使用的精确性也會讓他們有深刻的印象。
用經典關照學生的内心世界,
方能讓學生理解經典的價值
記得還有人不喜歡《勸學》,說用了那麼多比喻,多數是堆砌,深處更是炫博;并且,說理幾乎隻用比喻,沒有真正的推理。讓學生在學習《勸學》名篇中,除了欣賞其精妙的比喻、自然的推理,更嘗試感受它對我們自身的啟發,引導學生認識“學”的意義與價值,關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幫助學生理解經典的價值。
《勸學》中,其實有荀子對“君子”的信仰,也是對“學”的信仰——人是要向君子看齊的,而“學”是人向君子看齊的基本方式。當一個人有更高的追求時,就會對“學”有一種源于生命深處的喜歡,于是,“學”就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倘若停止學習,人也就停止了自我超越。其中講到“學”對人的改造意義——去除“非人”性,成就人性;“學”對人具有“發展”與“約束”的雙重意義,從而做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其實,荀子自己知道,這一輩子肯定是學不成君子了,但“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這不正是接納嗎?!知道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後永遠向更好的方向努力,這難道不是每個人追求的心理境界嗎?!
我們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從“發展”的角度思考與騰挪,失去了對“約束”的思慮與作為,于是就出現了“高智商的野蠻人”,出現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很多人都在有我無他的“他人即地獄”的困境中作困獸之鬥。有感于此,我将教育理解為:教育對生命具有約束與解放的雙重意義——對生命進行文化約束的同時,喚醒、解放其生命力。
作者:黃榮華(作者為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複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
編輯:張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