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說:“親戚是無法選擇的,朋友是我們自己挑選的。”
親不親,血脈相連。即便你很不想見到親戚,在某些場合,還是要見面。
在我們的印象中,逢年過節,親戚在一起聚會;遇到急事了,親戚會趕過來,幫你一把。
現實生活卻告訴我們,有些親戚,你不想去交往了,也有一些親戚,不想和你交往了。
一般來說,被親戚排斥的人,是以下幾種人。
02
“爛泥巴糊不上牆”的人,親戚會幫助他一兩次,但是不會幫助他一輩子。
《警世通言》裡,有一個叫馬德稱的男人,生于明朝天順年間,家住福建延平府。
馬德稱年輕的時候,寒窗苦讀多年,但是在科考場上,名落孫山。父親馬萬群本是地方官員,因為得罪了宦官王振,不僅弄丢了官職,還因此一病不起。
後來,想要拉馬德稱一把的人,都會沾染他的晦氣。因此,他被親戚朋友孤立了,流落到京城,以賣字畫和乞讨為生。直到三十二歲的時候,才通過考試,改變命運。
人生起起伏伏,并不是奇怪的事情,但是人生的低谷期太長了,或者後半生再也無法站起來,就會被貼上“倒黴、阿鬥”之類的标簽。
每個人都希望來家做客的親戚,是貴人,而不是晦氣的人。親戚交往時,幫一次,是情分,幫兩次是“夠意思”,幫三次,幾乎不可能。
03
在職時,對親戚很冷漠;退休後,主動和親戚互相走動的人,活得太現實,被人反感。
有一種人, 年輕的時候,在單位上混得風生水起,但是他随時提防親戚來找他幫忙。他的位置越高,對親戚的态度越冷漠。
等他退休之後,對親戚的态度來了一個大轉彎,閑來無事,常常去親戚家做客,說:“當初我沒有幫大家,也實屬無奈,請大家多理解;當初我對親戚的做法,是錯誤的......”
喜歡做“事後諸葛亮”的人,擺明了就是為自己 辯解,總以為親戚會圍着他轉動,可以包容他做的一切。
有句話說得好:“你做初一,就别怪我做十五。”
當一個人被親戚冷落幾次之後,親情觀念就淡泊了,并且會拒絕那些言語虛僞,做人很現實的親戚。
04
禮尚往來時,喜歡斤斤計較的人,把親情當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親情也就冷漠了。
《菜根譚》裡寫道:“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親戚之間禮尚往來,如果拿到禮物的人,記得很清楚,送禮物的人,指望回報,那就變成了小攤小販,親情變成了商品。
比方說,長輩辦壽宴,收了晚輩一百元禮金,過了幾年,晚輩辦結婚宴,長輩送了五十元禮金,晚輩就在親戚群裡,說一些風涼話,把長輩的做法,公布出來。長輩的面子,因此弄丢。
俞敏洪說過:“斤斤計較、自私自利的男人,一個銅闆看得比磨盤大的男人,會讓男人世界黯然失色。”
生活中,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眼裡隻有錢,并且通過“禮金”來衡量感情,就會被人排斥。
可以用金錢來體現感情,但是金錢無法代替感情,很多感情,是無價的。一旦“标價”了,就可能弄丢了。
05
親戚觀念很淡泊的人,一年到頭也不聯系親戚,無形之中就斷交了。
知乎裡,網友“Narcissus”說,他小時候很依戀父母,但是長大之後,忽然發現,父母的感情,沒有什麼值得依戀了。一方面是父母沒有給他想要的東西,另一方面是教會了他很多功利世俗的東西,還常常在衆人面前批評他,從不顧及面子。
久而久之,父母和兒子之間的感情淡化了,兒子覺得不需要感恩,甚至連回家也顯得多餘。
血溶于水的感情,需要建立在善良、互相麻煩、彼此感恩的基礎上,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人心就會變冷;受冷的人,也會本能地拒絕和對方交往。畢竟,親情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廂情願的。
親情觀念淡泊的人,很少聯系親戚,甚至一兩年都不會打個電話給長輩,出門在外,去了親戚所在的城市,也不會聯系。不聞不問,所有的感情都會被弄丢。
随着時代的發展,一些家庭,全家人都長期外出工作,過年也不回家鄉,因此他們在外地形成了新的圈子。除了“籍貫”上,體現了人生的來處,就再也找不到和家鄉有關的東西了。
06
被親戚排斥之後,應該怎麼做?
有一個詞語叫“對症下藥”。也就是說在不同的親戚面前,你要采取不同的交際方式,對你好的親戚,不要冷落;瞧不起你的親戚,不要讨好。
其一,常常反思自己,到底有什麼過錯,在哪些方面,傷害了親戚關系。
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卻坐等親戚來幫忙,或者自己很窮,還有仇視富有的親戚的想法,就要主動改正。你若陽光,親情自然會變得溫暖。
其二,對親戚進行分門别類,人品好、人生有盼頭的親戚,可以多溝通,互相學習;人品差的親戚,及時疏離。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人際交往越來越現實,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了親戚朋友的作用,不能盲目拒絕合群。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問心無愧,就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