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爸1.8米高個兒,我也有1.65米,為什麼我們生出的孩子矮小呢?”
“熊孩子一日三餐吃得不少,但怎麼就不長個兒呢?”
在診室裡,幾位媽媽一臉愁容,焦急詢問醫生原因,他們擔心孩子得了矮小症。
孩子長不高會不會是矮小症?矮小症和發育晚是一回事嗎?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内分泌專科主治醫師張麗娜接受了39健康網的采訪,講解判斷矮小症的标準,分享改善身高的秘訣。
當孩子的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别、同種族的正常兒童身高的第3分位,或者是平均-2SD以下,說明達到矮小症的診斷标準。
那麼,日常生活中,如何在早期發現孩子矮小呢?張麗娜指出,如果孩子的身高在同班或同年級按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時,經常排在倒數3名内,家長應該有所警惕,對照兒童生長曲線表來看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同時還可以根據孩子的生長速度進行判斷。
正常來說,兒童期(4歲至青春期前)的生長速度大約為每年長高5~7公分,如果小于5公分,說明孩子的生長速度慢。如果三年前的衣服穿在孩子身上依然合身,也能間接說明孩子生長速度偏慢。
有些家長容易将發育晚和矮小症混淆。張麗娜解釋說,前者指的是晚長高(即晚長型),在醫學上稱為“體質性青春期延遲”。這類孩子在青春期前的身高與旁人無異或隻是稍顯矮小,但他們晚于同齡人的青春期啟動,當青春期真正來臨時,身高差距就能追趕回來。
“這些發育晚的孩子多數會有家族史,盡管身高偏矮,但骨齡前後相差不會超過2年。”
二、矮小症病因多樣,生長激素不可亂用在張麗娜看來,孩子矮小的原因複雜多樣,與多達300多種疾病有關,以下幾種最為常見:
若家長察覺到孩子與同齡人的身高或生長速度差距大,應及時帶孩子前往兒童内分泌科就診。
“身高變化是孩子身體健康的縮影,不管哪裡出現問題,都可能會從身高反映出來。”她表示,對于确診矮小症的孩子,必須查明病因,根據病因對症治療,以免影響成年後的身高。
陷入身高焦慮之中的家長,不滿足通過“運動 飲食”的手段來幫助孩子長高,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要求為孩子注射生長激素。
對此,張麗娜表示,生長激素對部分疾病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但并非所有矮小的孩子都需要使用生長激素。她強調,生長激素是一種用于治病的處方藥,并非保健品或美容品,不能濫用。它一般适用于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納綜合征、普拉德-威利綜合征、特發性矮小等适應症,排除禁忌症而且在真正需要使用的狀況下,才能夠啟動生長激素治療。
家長不要擅自使用生長激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科學地啟動生長激素治療。一旦啟動治療,要注意定期随診,一方面評價療效,另一方面也要監測其副作用。
三、改善兒童身高,要堅持4個方法有些孩子雖然身高偏矮,但未達到矮小症,不需要藥物治療。面對“追高”心切的家長和孩子,可以通過以下4種方法幫助長高。
第一,維持優質的營養狀态。日常注意魚、肉、蛋、奶及主食的攝入。
第二,多做運動,比如跳繩、打球、引體向上、跳高等。
其中,跳繩被稱為最完美的長高運動,原因在于它沒有場地要求,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腦部、四肢的協調性,隻需每天堅持花10至15分鐘跳800至1000次,長此以往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家長可以給孩子置換舒适的運動鞋,并通過播放音樂幫助孩子堅持運動。但在運動過程中要注意量力而為,以免造成運動損傷。
第三,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質量。家長應該督促孩子盡量在每天晚上九點半至十點的時間段内入睡。
第四,保持愉悅的心情。家庭氣氛緊張、父母關系不和諧,均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甚至産生低落情緒和焦慮,而這些不良情緒進而可能導緻孩子的矮小。
#健康2022##謠零零計劃#
本文指導專家:
張麗娜,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内分泌專科,碩士,主治醫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