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朋友,好像生下來就自帶韻律感。不管多小,隻要聽到音樂就會立馬被吸引住。我記得表妹家女兒還不到一歲的時候,表妹為了叫她起床,就放《小蘋果》。沒想到還在睡夢中的孩子,就開始跟着旋律扭動起來,想起來都覺得很好玩。等到了一兩歲,更是能跟着旋律擺動身體,那拍子踩得比大人還準。
但有不少父母納悶,小時候節奏感強的寶寶,怎麼到了6、7歲以後就對音樂反應比較遲鈍了呢?原來音樂也是有敏感期的,并不是孩子天生就帶來的。
寶寶的樂感是天生的嗎?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敏在研究敏感期時說到:“孩子對音樂有着天然的直覺。”
寶寶的音樂敏感期,會呈一個螺旋上升姿式,從出生貫穿到6歲(甚至持續到12歲)。中央音樂學院官網曾貼出一張課程表,推薦1-4歲寶寶學習德國奧爾夫啟蒙親子課。這系列課程的目的是讓孩子參與到音樂中來,激發他使用音樂表達感情的本能。
我們在日常帶娃中,也可以鼓勵孩子多接觸音樂。比如音樂遊戲、音樂表演、音樂欣賞等。通過日常互動,讓寶寶能夠用肢體語言表達出音樂情感。他不是被動的“聽”,而是将輸入主動變為輸出者,并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知韻律、節拍等。
聽音是一種技能,但它不僅僅是依靠智力,而依賴孩子成長的環境。如果在合适的年齡沒有抓住,那麼或許将來在走向專業的道路上就比較艱難。所以若有條件,想讓孩子紮實學習音樂的,訓練就得從小抓起。
分年齡進行啟蒙
寶寶在不同年齡時期,表現出來的音樂天賦是不一樣的,我們得分階段處理,才能讓寶寶的"音樂天賦",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第一階段:3歲前的寶寶,節奏感非常強
打開某視頻平台,就看到一小寶寶聽着音樂扭動身體。她一左一右地擺動,節奏踩的剛剛好,不快不慢。那軟萌可愛的模樣瞬間吸引來近300萬人點贊。
學齡前寶寶,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是靠聽。聽曲子裡的節拍和韻律,然後身體跟着搖晃。這時候的他們,像一個天生的音樂家,無師自通。
第二階段:3-5歲,對簡單而重複的韻律感興趣
寶寶3歲以後,不僅能把握好節奏,還對一些簡單的韻律感興趣。如果想要孩子将來走音樂道路的話,這一階段必須把握好。因為這時期正是孩子發展視力和聽力的關鍵期。
讓孩子學習認識五線譜,以及琴鍵上對應的位置和演奏方式。他能識譜後,便訓練他聽音的能力。聽音識譜是孩子學習音樂的根基,這對他将來不管學樂器還是聲樂,都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階段:5-6歲,能表達旋律中比較複雜的音樂
這時候的寶寶,已經能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樂曲,并用身體動作來诠釋曲調中比較複雜的旋律。此時家長可以為孩子規劃好一種樂器或聲樂進行長期學習。
樂器分很多種,家長可以去專業的音樂學校了解一下。這裡我參考了一下中央音樂學院官方課程,為大家列舉一些常見類型和适合啟蒙的年齡:
5歲以上:鋼琴,大提琴,小提琴,手風琴,長笛,打擊樂,二胡,古筝,琵琶,竹笛等。
8歲以上:單簧管(需換過門牙)。
9歲以上:薩克斯(需換過門牙)。
家長們可以對樂器有一定了解,然後根據自家寶寶興趣選擇一種來作為長期發展。
第四階段:6歲以上,體驗音樂的情感,并沉浸其中
6歲以後的孩子,能用心去感受音樂中的情感,并沉浸在曲中的喜怒哀樂裡。音樂中的情感,也能引起他們共鳴,激發他們自身的感情。到了這個年齡,如果計劃給孩子進行樂器考級,或者讓孩子深入理解曲子将來搞創作,則可以給孩子進行專業的音樂教育啦。
日常家庭音樂啟蒙
《0-6歲敏感期,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一書中指出:父母應該耐心觀察并接受孩子的自然天性,這樣或許是父母培養孩子最适合的方式。
當然,大部分家長給孩子學習音樂,隻為培養他一門興趣愛好,并不打算作為一種長期發展的職業。我們日常家庭給孩子啟蒙不需要那麼專業,目的就是培養孩子情操,多一種愛好即可。那這種啟蒙,可以放在平時生活裡。
比如,找一些經典音樂,存在手機或者電視、電腦裡。早上用美妙動聽的樂曲喚醒孩子一天的好心情。也可以周末帶孩子參加一些音樂活動、演唱會等。再者,就在家裡時常播放經典樂曲,營造一個音樂環境,讓孩子處在音樂世界中,享受熏陶和洗禮。
枕邊育兒寄語:
俗話說“技多不壓身”,不管孩子以後走不走專業路線,擁有美感對他心理發展還是大有裨益的。擁有一些音樂基礎知識,即使是業餘,也能在學校或職場大放光彩,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删】
往期回顧:
“學音樂不唱譜,不如回家賣紅薯?”為啥音樂老師都在要求練唱譜
據說有"絕對音感"的人很少,周傑倫算一位,孩子能否後天習得?
學齡前音樂啟蒙需要買樂器嗎?利用這些物品,實現"低成本"啟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