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個求助帖。
樓主講了她自己的故事,幾句話總結出來就是:她正在跟兩個男生同時談戀愛,每天都跟女王似的被噓寒問暖。但其中的一位男生在昨天知道了另一位的存在,正在鬧分手。她此時迫切地想知道,該如何挽回這位男生。
有人在評論區裡留言:你當初選擇一個人不好嗎?非得腳踩兩條船。
樓主回道:你不是我你就沒體會到,被兩個人同時愛着,真的好爽!
“我不想分手, 隻是因為我還想被愛”
昨天,我和我的閨蜜聊天。在她說想要換個新的男朋友,卻又不想跟現在的男朋友分開之後,我們就順着這個話題聊了起來。
“你現在很糾結的原因,是因為你還對你的男朋友有留戀?”
“可能是吧。”
“這是什麼意思?”
她歎了口氣,說:“我之所以一直沒分手,是因為他明明感受到,我對他已經不如以前那般好,但他卻還是一如既往的對我好,這就讓我很迷茫。我不确定我的下一個男朋友,能不能對我像他一樣好。”
接着,她就沉浸在了自己的回憶裡,自顧自的把男友對她的好,從頭到尾的叙述了一遍。
譬如:“會給有低血糖的她,買好巧克力放包裡”、“會先把香薰放在将要送給她的禮物盒子裡,确保她一打開盒子就會聞到香味”等等。
最後,她像是想通了一般,正色地跟我說道:“我果然還是不能離開我現在的男朋友。”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這段自白裡,與其說她在糾結對現在的男朋友還有沒有留戀,倒不如說她在糾結要不要放棄男朋友對她的愛。
分手等于失去愛,這大概是大部分人都會認可的答案。
但隻要能夠感覺到自己還在這段沒有愛情的關系裡,占有被愛的優勢,那麼這些大部分的人就不會讓分手成為最後的答案。
畢竟“追求被愛”,是我們天生的自帶屬性。
如此,反過來講,那些毫不猶豫就分手的人,大多是無法确切地感知到在這段感情中,自己處于被愛的地位了吧。
“我不愛你, 但我要你愛我”
大學時,我和舍友們讨論過這麼一個話題:如果你的面前出現了兩個人,一個是長得一般卻愛你的,一個是長得帥卻是你愛的,你會選擇哪一個?
宿舍8個姑娘,有6個人都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那肯定是選擇愛我的。”
還有一個舍友在思考過後,也說出了同樣的答案。
對于選擇這個答案的原因,她們說:“如果隻是被愛,那麼我就不用去思考如何維系這段感情。
也就是說,在這段關系裡,我唯一要做的,就是享受對方給我的愛。”這件事就讓我想起了我姐的擇偶标準。
她曾跟我講了一大堆,比如:“要長得帥”、“不要太矮”、“要工作穩定”等等幻想。
還曾信誓旦旦地下決心說:“如果我找到了這個人,我一定會好好愛他,好好維護我們之間的感情。”
但,當這個話題接近尾聲,她卻又加了這麼一句:“前面這些都不是硬性要求,隻要對我好、愛我就可以啦,其它的條件都可以往後靠靠。當然,我能愛上對方最好。但愛不上的話,對方也一定要愛我。”
不難看出,無論是我的舍友們還是我的表姐,在談到戀愛對象時,說的其實并不是另一半怎麼樣,而是誰能給予我被愛的位置。
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很多人身上,想必大多數人的回答也不外乎是這樣。
相較于怎樣回應愛,“能否被愛”是我們在開始或繼續一段感情時,最先會考慮的問題。
而這,都來源于比起主動去愛一個人,我們更想不用費神,就可以輕松地擁有愛,體會到被愛的快樂。
“隻想被愛, 會讓我們失去愛”
曾經的我也很是認同這個觀點,也因此盲目地下過定論:我今後的戀愛,是要跟能給我絕對被愛位置的人談才對。
但後來,在經曆過跟男朋友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隻有我自己享受的戀愛是無法長久的。
就像那位樓主,最後的留言是:另一個也要跟我分手,但不是因為知道我是海女,而是他說他累了。
就像我的閨蜜,因為無法給予愛,最後還是失去了被愛的位置。
其實,這道理就跟我們在銀行裡的存款一樣。
如果我們隻想着肆無忌憚地消費銀行裡的錢,且一直停留在“光消耗不存儲”的狀态,久而久之,再多的錢也會被我們花光。
而且,遺憾的是,我們并不擁有透支的權利。
被愛也是如此。
一個經常統計數據的朋友曾對我說:“在網上搜索“學會這三招,讓男人更愛你”的人數總是會比查閱“怎麼去愛你的另一半”的人數多得多。”
不可置否,生而為人的我們,注定有想要獲得很多很多愛的欲望,渴望自己一直處于被愛的狀态,被另一半熱烈且笃定地偏愛着。
這想法其實并沒有錯,但錯的是我們隻一味地追求“被滋潤”,卻忘記了被愛是一個人的事,而戀愛卻是兩個人共同描繪的事。
就像曾經的我總是會對男朋友說:“我想喝奶茶,你去幫我買。”
卻很少主動說:“你想不想喝奶茶?我去買。”
而長久的愛,不外乎是我們要求對方的未來規劃裡,有自己出現的戲份的同時,讓對方也出現在自己的未來劇本裡。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追求被愛”的天性,但我們卻可以主動地給對方我們的愛。
隻有當雙方都處于被愛的那一刻,我們才真正擁有了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