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雲南大學獲悉,由中外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雲南昆明附近一處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化石寶庫”,發現了大量海洋生物幼體标本,更有罕見的卵化石。
主導此項研究的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楊顯峰博士告訴記者,這個新發現的遠古海洋群落名為“海晏特異埋藏化石庫”。目前,研究人員在此地已采集到118個物種,至少屬于13個門類,包括海綿動物、節肢動物、蠕形動物、腕足動物等,并發現了相當數量的新物種。
海晏剖面的幼體标本。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供圖
楊顯峰介紹,此前研究人員發現的寒武紀化石标本多為成年和亞成年個體,但在海晏特異埋藏化石庫中,卻出現了大量“幼崽”和罕見的卵化石。以節肢動物長尾周小姐蟲為例,體長小于8毫米的标本占此次發現的該物種标本的43.3%,且較好地保存了附肢、消化道等軟體信息。而在位于昆明的另一個化石發現地點,這個比例隻有13.7%。
産自海晏新剖面的各類動物卵化石。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供圖
為何會出現這樣“幼崽”紮堆的現象?
楊顯峰解釋,現代海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一般不随意地在某地産卵和繁育後代,而是選擇某一不同于成體生活的特殊地區作為育兒地點,這個地方發揮着類似人類社會“托兒所”的作用。海晏特異埋藏化石庫很可能是迄今最早的古生物“托兒所”的化石記錄。
不過,他同時提到,海晏特異埋藏化石庫的特殊現象,也有另一個可能的成因,即當時該地區環境快速波動變化,伴随災難事件的發生,大型個體迅速逃離,而運動能力相對較弱的幼體、亞成體則被大量埋葬。此外,還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固有的種群動态、動态的生命周期等可能因素,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該研究由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生态與進化》上。
策劃/海報制作:金地
記者:宋晨、金地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