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遊記靈山後面是哪裡

西遊記靈山後面是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3:17:17

西遊記靈山後面是哪裡(西遊記的靈山上都有什麼)1

今天是2016年5月14日,農曆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誕辰紀念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哈皮波斯得佛陀!唐僧師徒上山來了,記得留塊蛋糕!

靈山在哪裡

首先要說的,就是這座靈山。

靈山這個地方,是印度真實存在的地名。玄奘法師也去參訪過,當時叫“姞栗陀羅矩吒山”,又譯耆阇崛山,一個是巴利語,一個是梵語。海拔不過幾百米。據去參訪過的人說,“步行十幾分鐘就下了山”。

耆阇崛山是舊譯,又稱靈鹫山或靈山。《西遊記》裡也稱“大西天靈鹫仙山雷音寶刹”。一個說法是山上多鹫鳥,另一個說法是山頂石頭像鹫鳥。上一張今天人拍的照片,上圖是靈鹫山頂很像鹫鳥的石頭,下圖是遠望靈鹫山。其實就是個小山包。

西遊記靈山後面是哪裡(西遊記的靈山上都有什麼)2

(上)山頂像鹫鳥的石頭。(下)遠望靈鹫山

(王舍城周邊地圖)

玉真觀

《西遊記》裡的靈山腳下,有一座玉真觀。為什麼要在靈山腳下放一座道觀?原文其實也說了:

  • 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道:“你認得的是雲路。聖僧還未登雲路,當從本路而行。”行者道:“這個講得是。老孫雖走了幾遭,隻是雲來雲去,實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還煩你送送。我師父拜佛心重,幸勿遲疑。”

  • 那大仙笑吟吟,攜着唐僧手,接引旃檀上法門。原來這條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

如果說《西遊記》有什麼寓意的話,這段話的寓意其實是很深的。因為從《西遊記》出版之後,曆代的評點家們,都圍繞這一段大加贊賞:

例如在“老孫雖走了幾遭,隻是雲來雲去,實不曾踏着此地”旁邊,李卓吾批了一句“着眼”。在“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後,李卓吾批了一句:“禅玄原是一家。”清朝的黃周星也在這裡說:“仙佛同源,到此不但明明說出,且明明畫出矣。”不但如此,還有一大段總批:

  • 由玉真觀至靈山,不出山門,即從中堂而出後門,明乎仙佛同門:道為堂宇,而禅為阃奧也。且大仙所指者,不在平地而在高峰,又明乎仙佛同歸:道為入門升堂,而禅為登峰造極也。兩家會合之妙,明白顯易無過于此。不然,《西遊》一成佛之書也,何以前有三星洞之神仙,後有玉真觀之大仙耶?

清劉一明注此二句:

  • 前面有為之道過去,即是後邊無為之道,不必另尋門戶,隻此一乘法,餘二皆非真也。

這一段話什麼意思呢?其實靈山是佛教聖地,本來不應該有道觀。這正是道教人士改造《西遊記》的明顯痕迹。從道觀後門上靈山,正是認為修得金丹大道與成佛本來無二。“道為堂宇,而禅(或佛)為阃奧”的意思,就是說道是廳堂,而佛禅是内室。修道是通向成佛的門徑和必經之路。

貧道之前說過了,《西遊記》本來就是一部找佛祖取經的書,不可能改成找太上老君取經。所以,不是劇情改不了嗎?那就給靈山大門口修一座玉真觀!“雲來雲去”的管不着,隻要是“踏着此地,本路而行”的,就要從玉真觀通過,試問這哪裡是崇佛貶道?到底是修改佛教還是緻敬佛教,就看抱着什麼心态去理解了。

西遊記靈山後面是哪裡(西遊記的靈山上都有什麼)3

(金頂大仙)

淩雲渡

淩雲渡也是這樣,首先從功能上來講,它是一條大河,攔住了凡間到雷音寺的路。像這樣的功能性的大河大水,曆史上有很多,例如昆侖山周圍,就是有弱水環繞的。蓬萊山周圍,也是有大海環繞的,船開近了,就有神風把船吹跑。又如明洪楩輯《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

  • 張良輔佐漢高祖取得天下後,即出家修道。漢高祖思念不已,訪至山中,“張良引駕,正行之間,前面一個仙童,指化一條大澗,橫擔獨木高橋一根,請高祖先行。高祖恐怕木滾,不敢行過。張良拂抽而過此橋。

清代《鏡花緣》裡,唐敖成仙之後,女兒唐閨臣去小蓬萊尋訪,快到山頂,也是遇到一座寬數十丈的瀑布,無法通過。這樣從邏輯上就避免了凡間人随随便便地到仙境溜達。所以玉真觀還是凡間,代表了凡人“踏着此地”,依“本路”的修行。過了淩雲渡,就脫胎換骨了。

至于那條“無底船”,也是禅宗和尚經常提起的話頭,比喻能使人解脫而不可思議、無法用語言表述的佛法。宋《大慧普覺禅師語錄》卷二十八書信《答楊教授》:“欲來年春夏間,棹無底船,吹無孔笛,施無盡供,說無生話。”元普度禅師圓寂時作偈:“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看上去“無底”,隻要勇于朝上一跳,就超登彼岸了。

唐僧過淩雲渡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肉身順水漂去。原文寫道:

  • 隻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着号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

這也正是内丹家經常說的“出元神”,所謂“真個佛法便是道,一個孩兒兩個抱”(《性命圭旨》引劉海蟾語)。内丹術的最高成就是“出陽神”,就是将元神、元炁凝煉成脫離于軀殼、永恒存在的生命體,名為陽神。時機成熟即可移出體外,原來的軀殼就可以抛棄了。而佛教中也有視肉身為皮囊,舍棄肉身成佛的說法。這裡明顯把成仙成佛合二為一了。

西遊記靈山後面是哪裡(西遊記的靈山上都有什麼)4

(淩雲渡)

明代的三教合一

我們看《西遊記》,如果抱着鬥争的成見去看,肯定處處看到的都是鬥争。但是如果抱着平等、合作的眼光去看,其實反倒更多能看出佛道的融合。因為這種仙佛同源、佛道合一的思想,正是明代人所特别崇尚的。

明代民間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激烈的佛道鬥争,反倒是大家都認為:修仙和修佛其實是一回事。其實這種思想,凡是通達的人物都能意識到。全真教從創教之始,就是主張三教合一的,例子不要太多。例如:

  • 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王重陽祖師)

  • 道毀僧,僧毀道。奉勸僧道,各休返倒。出家兒、本合何如,了性命事早。 好參同,搜秘奧。煉氣精神,結為三寶。真如上、兜率天宮,靈明赴蓬島。(馬丹陽祖師)

  • 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丘處機祖師)

據山東友人說,連孫不二祖師都在道教聖地昆嵛山上留下了“願成正等正覺”的手迹。全真教大宗師們,毫無門戶之見,對待佛道儒三教從來都是巨大包容的。

高僧們怎麼樣呢?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也一樣說:

  • 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

民間宗教怎麼樣呢?先不說什麼白蓮教、黃天教、羅教……各種教派無不是既談金丹又談佛祖的,福建的林朝恩創的“三一教”,至今還在福建、台灣、廣東流行。它的教義,正是以儒為“立本”,以道為“入門”,以佛為“極則”的。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宗教,都是産生于自己的土壤之上的,首先都是适合自己的民族特點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叫上帝我叫道炁他叫佛祖,初衷并無什麼本質區别。本來這些創教大宗師,都是懷着悲天憫人的态度,去解決終極關懷的問題的。可惜的是,人畢竟是人(教主也并不能例外),教理一旦把控在具體的人手中,就免不了神化、擴張,就免不了逼迫本土壤之外的人去接受,一旦人家接受不了,就容易打起架來,這實實在在是違背的創教的初衷!

時至現代社會,饒是信息發達,不知為何心胸狹隘的反倒越來越多了。網上翻一翻,站在自己立場罵佛教的,罵道教的,到處都是,外國宗教也不能免,好像水火不能相容似的。真正有情懷的宗教家,悲天憫人、修行養性還來不及,哪有工夫去搞這些派系鬥争?其實我們回顧一下,我國曆史上雖然也有滅佛滅道的宗教鬥争,但也隻限于教内。而且,比起西方宗教影響下的那種殺戮來,主張和睦相處、平等對話、互相包容的一直是主流,這實在值得我們緻以敬意!

【歡迎關注貧道微信公号 仙兒(xianer-xianer),查看往期全部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