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之光照亮征途?古人言:“風有厚薄,俗有淳澆”社會風俗的改易、文明風尚的養成,遵守怎樣的規律,又有怎樣的經驗可循?,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讓文明之光照亮征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言:“風有厚薄,俗有淳澆。”社會風俗的改易、文明風尚的養成,遵守怎樣的規律,又有怎樣的經驗可循?
一種新風尚猶如一顆種子,曆經歲月洗禮方能枝幹遒勁、蒼翠挺拔。以生态文明為例,砍樹容易造林難,改變人的觀念和習慣更難。但是,風尚總會在點滴積累中慢慢變化。從一棵松發展到百萬畝林海的河北塞罕壩林場,60多年接力植樹造林的山西右玉,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轉變的内蒙古庫布其,這些創造了生态建設奇迹的地方,同樣創造出建設生态文明的寶貴經驗。在經年累月地增綠護綠中,幹部群衆養成了視林木若生命的生态文明觀,建立起以綠色發展為己任的生态責任意識,生态環境保護的自覺行動成為裝點祖國大地的一道亮麗風景。
的确,精神的成長、文化的發展、風氣的變化,相比物質文明進步而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既需要重視方式方法也考驗定力耐力。這其中,人的能動作用尤為關鍵。從蠻荒到開化,從落後到先進,在時間的催化過程裡,人的主觀能動性無疑是最具決定作用的酵素。與此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善于“兩手抓”,推動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中醫有一句話,叫“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弘揚新風尚、改易舊習俗,治标與治本皆不可忽視。比如作風建設,既離不開雷厲風行、令行禁止的整治行動,也離不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韌勁,否則就可能功敗垂成。古人總結得好:“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鐵杵磨成針”的功夫,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建設的境界。
文明風尚養成,快慢結合更有效。在上海,垃圾分類工作成為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人們相互交流垃圾分類做法,垃圾分類“金點子”頻出。今天,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成為新風尚。這是應該予以肯定和贊揚的。也應看到,“變成法易,變世風難”。難就難在移風易俗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因此更要強調锲而不舍、久久為功。我們全方位發力建設生态文明,提倡低碳環保、綠色消費、節約資源等理念,時時處處推廣這種新風尚,就是為了讓生态文明成為社會共識、綠色生活成為人人的生活方式。
“風氣之變必以漸也”。涵養時代風尚、建設精神文明、鍛造核心價值,應固本培元,激濁揚清,與時俱進。正如馬克思所說,“再沒有什麼比利用時間和機會更能促進我們事業的興旺”。切準文明風尚的快慢規律,在常和長上走心入腦、潤澤靈魂,一定能讓文明之花長開,精神之河長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6日 04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