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通俗閱讀和經典閱讀的區别

通俗閱讀和經典閱讀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03:13:11

通俗閱讀和經典閱讀的區别?在《社會學概論》中,對社會學的定義界定為從變動着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從實質上來說,社會學研究就是對人類群體及其社會行為的研究經曆了将近兩個世紀的探索,對于現如今的社會學研究者來說,目前的社會學學術研究圖景在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楊清媚、張國旺教授主編的《社會學寫作講義》中有較為清晰的描述之所以選擇此書作為本文的理論參照,一是因為中國政法大學的社會學專業是該校較為突出的專業之一,也是建校時的三大學科之一,該校也是是全國重建社會學專業以來,較早成立社會學教研室和開設社會學課程的高校之一其二,該書是針對社會學論文的專業寫作教材,對于目前社會學的論文作者來說,無疑是一部從内容和形式上全面掌握社會學寫作技能的優秀書籍在該書中,所提到的社會學學術圖景包含三大部分第一是社會學理論,第二是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三是分支社會學本文着重圍繞“社會學理論”進行探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通俗閱讀和經典閱讀的區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通俗閱讀和經典閱讀的區别(經典理論的2種讀法)1

通俗閱讀和經典閱讀的區别

在《社會學概論》中,對社會學的定義界定為從變動着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從實質上來說,社會學研究就是對人類群體及其社會行為的研究。經曆了将近兩個世紀的探索,對于現如今的社會學研究者來說,目前的社會學學術研究圖景在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楊清媚、張國旺教授主編的《社會學寫作講義》中有較為清晰的描述。之所以選擇此書作為本文的理論參照,一是因為中國政法大學的社會學專業是該校較為突出的專業之一,也是建校時的三大學科之一,該校也是是全國重建社會學專業以來,較早成立社會學教研室和開設社會學課程的高校之一。其二,該書是針對社會學論文的專業寫作教材,對于目前社會學的論文作者來說,無疑是一部從内容和形式上全面掌握社會學寫作技能的優秀書籍。在該書中,所提到的社會學學術圖景包含三大部分。第一是社會學理論,第二是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三是分支社會學。本文着重圍繞“社會學理論”進行探讨。

社會學起源于法國,無論是在形成之初,還是在随後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多經典的理論,包括以韋伯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的符号互動論,以斯賓塞、塗爾幹為代表的功能主義的結構功能論,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功利主義的社會交換論以及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的批判理論。這些理論之所以經久不衰則是由于社會學家們則是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借助極具洞察力的概念和範式,構建起對于文明與社會基本特征的抽象理解和認識,來完整表達在可長可短的某一曆史時期,某些人類文明與社會之一般經驗的總體面貌。研究者們需要結合這些經典理論建構對于文明、社會、時代的自我理解。因此,對于社會學理論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目前對于社會學的學術研究,較多傾向于經驗研究,即針對社會問題、社會現象做定性或定量的實證研究,而構建所研究的具體現象或事實範圍内的概念,其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社會學理論的觀照。而對于理論研究似乎有望而卻步之感,尤其是對于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的社會學研究者。原因可概括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首先,客觀方面的原因在于相關理論與概念的本土化問題。由于西方的社會化理論已相對較為成熟,但西方理論的本土化問題仍然還有賴于更多的理論研究者跳出某一具體經驗,而基于更宏大、更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社會整體圖像或樣貌進行研究,而這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知識視野和學術胸懷。從主觀上來說,也正是因為對西方社會學理論需要大量研讀學習,培養社會學思考視角,而社會理論中涵蓋的知識面廣,基本概念較多,基礎理論也較多,這便使得很多論文作者可能在學生階段就對理論學習缺乏持續性的興趣。他們再做社會學研究的時候更多基于功利性的思考,偏向于經驗研究。經驗研究相對來說可操作性較強,隻是需要對具體現象、人物和事件做出切中肯絮的分析與思考;而不需要構建超出其具體研究的現象與時間範圍的一般性概念。但是好的經驗研究若沒有打好理論基礎的話,對于經驗研究中的根本性問題的理論思考也會處于較淺層次。還有的論文作者想要提高經驗研究的理論意義,将經典社會學理論作者的理論生搬硬套,将經驗研究變成對經典理論的直接驗證和說明。這就會造成這樣的現象:盡管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研究,但這些經驗研究在理論方面互相對話的可能性就會有些低。即便發現了現象或事實的根本性問題,也很難納入到社會學的理論範式中去。

因此,無論是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來說,理論研究對于社會學領域的論文寫作者,尤其是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礎的研究者來說,是一件有合理性和迫切性的事情。社會學的研究者需要不斷擴展自己的學術視野,而需要做的則是退一步,回到經典理論本身去深入地理解前人。隻有在對前人的經典理論做出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對于自身的學術研究才會有更深入地認識,學術方向才會更加堅定;從更宏大的角度來說,甚至還會對中國本土的社會理論研究做出相應的貢獻。

而在實操方面,如何做理論研究,在《社會學論文寫作講義》中也有較詳細地介紹。該書介紹了理論研究的叙事方式和相應的具體寫作方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首先從叙事方式上介紹如何對經典理論進行相應的研究。該書中提到了兩種經典理論的叙事方式。

一、字裡行間研讀法

第一種關于經典理論的叙事方式則是以列奧·施特勞斯為代表的字裡行間研讀法(Reading Between Lines)。施特勞斯向現代思想史家提出一個解釋學原則:“思想史家的任務是恰如過去的思想家理解自己那樣去理解他們,或者依據他們自己的解釋複興他們的思想。”因此對于經典的文本,需要從中推導出那些永恒不變的傳統價值和基本觀念;當然也有矯正理性主義者虛誕和狂妄的需要。回到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如何進行字裡行間研讀?在《社會學論文寫作講義》中有提到,随着人類思想的演進,研究者需要根據自己的問題,将思想家的理論體系重新拆解和分割成一些單元觀念,這是一種“分析化學”的方法。也是目前國内較為主流的理論叙事方式。接下來将以一篇範文為例,來展示此作者對該叙事方式的運用。

盧曼始終将“時間”視為社會系統理論的核心要素。從篇幅上來看,他對時間的諸多探讨也的确足以彙總成一部皇皇巨著。然而,盧曼從未對他自己的時間研究進行整理,因此學界對其時間理論既重視又困惑。本文嘗試指出,盧曼的時間理論實際上并非全然一貫。在其系統理論發展曆程中,盧曼曾将社會系統的構成元素從“行動”修改成“溝通”,時間也因而從原先的“發揮化約複雜性的功能”增添了“系統的存在所綻出的維度”這一面向。而這樣一種修正過的時間理論既為社會學解決了“時間的社會性”與“社會的時間性”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亦指出了當代社會唯有改革與變遷才能持續存在。

《時間的系統構成——盧曼社會系統理論中的時間概念》,社會學研究

該片段是範文的摘要部分,我們重在研究此文的叙事方式。我們可從作者的問題、研究過程(字裡行間研讀法的運用)、研究結論來體會其理論研究的方式。該文的理論研究對象則是盧曼社會系統理論中的時間理論,研究緣起于盧曼對時間概念的探讨在他三十年的社會系統理論研究中成果非常豐富,用文中的話說,則是“足以彙總成一部皇皇巨著”。但對于其理論内涵與重要性卻未得到完整的梳理與讨論,使得其時間理論一直“宛若謎團”。因此,作者想要通過其散落在各個論文集和專書篇章中的時間研究主題和焦點,從三個方面解開盧曼理論的時間之謎。

第一,對于盧曼來說,為什麼“一種新穎且極富難度的時間概念”的建立對于一個無所不包的社會系統理論乃至對于整個社會學來說會如此重要?

第二,盧曼時間理論的内涵究竟是什麼,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貫的(或是不一貫的) ?

除上述工作外,一項理論研究若僅對文獻進行彙整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探讨盧曼的時間理論對當代的社會學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與貢獻。

為了開展這三項任務,作者通過對社會系統理論的系統理論回顧,來逐步揭開謎團。首先,作者先對社會系統理論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梳理,從而引出了與時間理念相關的一個重要議題“複雜性”。随後,通過“複雜性的時态化”“行動與時間”“溝通與時間”的理論探索,使得謎團一一得以揭開。既在“複雜性的時态化”的探索中說明了“時間概念對于社會系統的重要性”;通過“行動與時間”“溝通與時間”這兩部分的理論探索,盧曼在建立其系統理論的過程中曾将系統元素從“行動”修改成“溝通”,作者便從其未形成體系的理論中發現,盧曼的時間理論“既不是完全的一緻,也不是完全的斷裂,而是在一貫的主旨上經過調整”,而正是在“他自己又從未交代保留了哪些說法,進行了什麼調整”的前提下,作者通過理論探索,發現了盧曼在理論主旨上的調整。在最後的章節,作者還探索了其時間理論的當代價值。最為關鍵的是,通過與時下流行的其他社會學理論進行對比分析,還發現了盧曼時間理論的獨特意義——不會存在時間社會學理論研究一直存在的“時間的社會性”與“社會的時間性”的矛盾。

通過此範文,我們可以得知,字裡行間研讀法在理論研究中的踐行方式,可以是通過對經典理論的系統研究,在諸多紛繁浩雜的理論概念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發現理論中未成體系的理論點。

二、語境研讀法

第二種關于經典理論的叙事方式則是以斯金納、波考克、鄧恩為代表的劍橋學派主張的曆史語境主義方法。語境指的是概念産生的具體環境、背景和條件,它受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曆史的産物。斯金納對思想史研究的方法通常被稱為語境主義。斯金納認為,要理解作者的作品,僅僅分析文本的内容是不夠的,還有必要掌握作者在撰寫文本時所做的事情。他指出:“任何陳述都不可避免地是特定場合特定意圖的體現,針對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案,試圖超越其特定背景來理解,都是天真的。”回到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如何進行将語境主義運用到理論研究中去?在《社會學論文寫作講義》中有提到,需要探尋概念含義的當時時代的語言結構,如新的話語模式如何克服和代替了舊的話語模式等。而國内很多社會學研究者的寫作往往圍繞産生某些思想的語境進行探索,包括某一時代的一套詞彙、言論、話語、辯論及其反映出來的認知模式。再看下文示例。

在現代早期,随着現代商業社會的浮現和逐漸成形,人們對于商業這種新型生産生活樣式有了全新認知,并以“康小姐”的隐喻将這種認知固化下來。它寓指商業任性善妒、遷變無常的特性,尤其是指工商業資本所具有的全球流動性,以及這種無常性和全球流動性對于現代國家治理所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正是在應對“康小姐”所提出的嚴峻挑戰過程中,作為一種新型知識樣式和國家治理話語的政治經濟學得以興起。在其中,像荷蘭、英國等新興商業國家引人注目的崛起的原因得到了深入探讨,而商業與自由的關系也得到了系統的梳理和闡釋。

《商業、自由與現代早期的國家治理——一種思想史的考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該片段也是範文的摘要部分。該文貫穿全文的理論則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作者并未像上文的作者一樣,以理論作為出發點進行“字裡行間研究”,來獲得某理論的“盲點”性内容;而是将理論還原為一種治理話語和視角,将《國富論》放到“荷蘭奇迹”和“英國崛起”這兩個具體的曆史語境中去,去窺視理論的深層次内涵。而探索該理論的現實背景則是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康小姐”這一語彙的出現。在應對“康小姐”即工商業資本的無常性和流動性的挑戰中,作者對《國富論》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并在結論部分對其的深刻認識做了深入地闡釋:

《國富論》并不是一部關于永久和平的著作,而是一部關于競争性經濟戰略的著作。它意在表明: 任何民族國家,隻要它進入到國際體系,并參與到國際競争,那麼除非它自甘失敗,否則它必然要重視商業和貿易。而一旦重視了商業和貿易,那麼它就會發現: 作為經濟要素的商業和貿易,就會對政治提出反向的剛性制約,就會反過來約束并塑造國家對于政治體制的選擇。因為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為了在殘酷的國際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并實現民族的“偉大”和“榮 耀”,你将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政治擘畫和制度安排,你将不得不引入最能促進經濟增長的“規範政府” ( regular government) 和“自然自由的體系”。否則,民族的偉大和榮耀這種政治性的目标,便成了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在這個意義上,貿易和商業上的競争,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政治體制競争。

通過基于語境的理論研讀,我們可以發現,将經典理論放置到相關時代中去,深入到具體的曆史語境中去,立足于時代特征、曆史屬性去思考理論,将視域打開,則會對理論的理解更全面透徹。

綜上,本文主要探索了進行理論研究的兩種叙事方式。一是對于經典理論可做字裡行間“微言大義”的研讀,而是深入理論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全面深入地探索。但需注意的是,對于論文作者來說,我們均不可禁锢于這兩種較為普遍的叙事方式。還需立足于當下,立足于對當前的理解,回到自身的曆史和經驗中去提出問題。

作者:張文靜(科研寫作研究所中文編輯部編輯)

請尊重原創,未經許可,拒絕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