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有關王陽明思想的文章,他解釋“人皆可為堯舜”,非常透徹精辟,帶給我極大的閱讀樂趣。
人們常常認為自己與聖人、與堯舜相差很大,覺得自己窮其一生也難以達到那個境界,但是王陽明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人真的皆可為堯舜。
他用了一個非常實用而形象的比喻來闡述這個道理。
他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
這段話的意思是: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隻是心中純粹都是天理而不夾雜着人欲。好比純金之所以是純金,隻是因其成色足而沒有銅和鉛等雜質。人達到心中純然是天理就是聖人,金達到成色十足就是純金。然而聖人的才學能力也有大小的區别,好比金的分量有輕有重。”
王陽明認為,人是不是聖人,是不是堯舜,不在于你的重量多少,而是成色如何。
如果一個人成色很足,即使隻有非常小的重量,但也是一個小聖人,他與大聖人之間,隻是數量區别,沒有質的區别。
王陽明認為,聖人就是自己内心真正能夠存天理、去人欲的人。
存天理、去人欲又是什麼意思呢?
個人認為,存天理就是按照天的仁德為人。天仁愛萬物,覆照萬物,承載萬物,養育萬物,沒有私心。
如果人們讀書是為了惠澤這個世界,那麼讀書的心就是純正的。而如果僅僅是要賣弄自己的學問,或者說隻是拿學識作為賺取錢财的工具,那麼這個讀書就變了味兒。
如果教師教書是為了培養一些國家需要的人才、有益這個社會的人才,那麼這位教師的心就是純正的。假如教師隻是把教書育人作為職業,作為謀生的工具,那麼這樣的教書育人也變了味兒。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山西處理了三位教師,這三位教師在校外組織學生有償補課、為校外機構提供培訓服務等被解聘。
像這樣的教師,其實并不僅僅隻是這三個人,為什麼有許多教師明明知道,國家三令五申不允許教師組織學生有償補課,也不允許為校外機構提供培訓服務,但依然想方設法,一而再、再而三的越雷池呢?
其實他們就是為了一個字——“利”。
老師的工資待遇不那麼理想,這是不争的事實,但是作為教師,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把學生作為你謀财的對象,獲取不義之财。
這樣的教師,其實已經不是純粹的教師了,離聖人的要求已經非常非常遙遠了。
孔子曾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聖人說這句話,不是讓我們不要追求富貴,而是要追求符合道義的富貴。
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高尚偉大,也不是看是否做了許多高尚偉大的事情,衡量标準應該是人的内心,是不是真的要追求高尚。
談戀愛的時候,人們往往會看走眼,等到結婚以後,才真正認識一個人,感覺自己上當受騙。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原因之一就是,許多戀人隻看對方的表現,殊不知對方的這些表現,隻是表演給他看的。
真正的認識一個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他的内心是不是真的很純正。
但人又是很善于僞裝的,所以增加了認知一個人的難度。
不過,好在人生的重要課題,不在于認知他人,而在于認知自己。
先反省自己内心,是不是真的那麼有道德很有必要。
有些頂流藝人,一夜之間被社會所唾棄,甚至锒铛入獄,有人認為錢财是原罪,但是,我要說錢财不過是隻替罪羊。
人的内心沒有被道德所錘煉,這才是原罪。
前幾天聽到有人感慨說,人家某某又在朋友圈曬出吃美食、買名包的圖片了,這樣的生活真讓人羨慕啊!我過的簡直就是豬一樣的生活!
她的朋友反駁說,某某的生活隻不過是精緻的豬的生活而已。
我認為,這位朋友解答得非常精妙。
每日隻想吃喝玩樂,那就是類似于豬一樣的生活。隻不過有些豬生活比較精緻,有些豬生活比較粗糙而已,但本質是一樣的。
讓我們努力脫離低俗,把自己打造成純度更高的金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