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李秋怡 張紅霞 肖瑩佩 攝影 吳聃 制圖 甘翠
9月28日,新疆烏魯木齊以明媚秋陽迎接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高級農藝師楊斌一行。午飯後,他們匆匆趕往阿勒泰市,去那裡考察大果沙棘,想把這個優質品種引入到四川海拔最高的石渠縣栽種。
“大果沙棘是難得一見的集生态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為一身的珍貴樹種,極為适合石渠。”楊斌興奮不已,連連給記者發來多張大果沙棘的圖片。
四川石渠——新疆阿勒泰,相距3300多公裡,在楊斌的心裡,如此近地連在了一起。作為與石渠縣展開産學研合作的農業科技部門,在成都市金牛區對口支援工作隊的強力引進、支持下,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的多個團隊長期往返于成都石渠兩地,不斷地摸清“高原的脾性”,在與生态相協調的前提下,要把有“石渠特色”的農業一步步地找出來、做起來、強起來,更重要的是,在發展産業的過程中,帶動農民富起來。
選擇“石渠特色”
把握高原生态對農業的特殊要求
“成都農林科學院的專家來了以後,對我們發展高原農業的啟發和幫助很大。”9月10日,觀光車在金沙河畔壯觀的鄧瑪觀光生态農業科技示範園内行走,石渠太陽部落生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何劍平邊介紹邊由衷地說。
鄧瑪觀光生态農業科技示範園
平均海拔4250米的石渠縣,處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四川省“最高”的縣,有兩個别稱叫“太陽部落”“雲端之城”,也勾勒出其高寒、缺氧、欠發達的面貌。
自2001年開始對口幫扶石渠縣教育起,金牛區已連續20年對口支援石渠發展,相繼幫助建成“金牛大道”、太陽部落廣場、鄧瑪觀光生态農業科技示範園……形成了一大批對口支援成果。“硬件改善了,要有留得下來、發展得了的産業。”金牛區、石渠縣在多年的合作中達成高度共識。
2019年9月,金牛區對口支援工作隊将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引入石渠,與石渠太陽部落生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産學研合作協議》,對其經營的由荒原改造而成、占地1.8萬餘畝的農業科技示範園進行“适高原化”研究和指導。
當時,這個于一年前建成的示範園猶如一個“空降”園區——照搬内地模式、山東模式進行生産種植,沒有結合當地高原氣候、半農半牧區域特點,蔬果種植遭遇“滑鐵盧”——産量低、品種差、病蟲害頻發。
專家團隊頻訪石渠,“适高原化”改造在此後三年間不斷深化。一方面發揮高原日光充足的優勢,在園區推行高原育苗和栽培、肥水一體化、精準均衡施肥等系列高原栽培技術,實現高原蔬菜優質化、标準化發展。另一方面,利用高原冷涼氣候,發掘高原露地優勢産業,比如高原蒜苗在7月至10月期間上市,與成都平原形成錯季上市,效益更高。同時,發展蔬菜加工業,如蘿蔔、芫根、甘藍等等,加工後不僅消化了儲運難題,也使高原産品更為豐富。
如今,原本一年隻有土豆、蘿蔔和白菜三樣菜吃的石渠群衆,不僅四季都可吃上新鮮蔬菜,“石渠特色”蔬菜還銷售到了相鄰的青海、西藏部分地區,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原蔬菜産地。
結合康北高原的氣候和環境條件,專家們充分論證後提出:石渠有望種出全國乃至全球最優質的高原蘋果和葡萄。目前,正處于搜集、引種和實驗階段。
在楊斌心中,康北高原堪稱“中華水塔”,“長江在這裡轉一圈,水量增加了63%,黃河水量增加了60%,應該加大對‘母親河’上遊的保護力度。”此番新疆行,楊斌之所以想引進大果沙棘,即在于其極佳的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特性,改善生态環境作用突出。作為科研項目,楊斌團隊也想籍此探索高原生态綜合治理的新理論、新方法。
培育“石渠特色”
開展科研,讓獨有的白菌走出高原
到了石渠,不喝一碗湯白味鮮的白菌湯,猶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樣,是一種遺憾。石渠白菌,生長于海拔4080米至4200米之間,被評為“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是石渠農産品的一張名片。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曾先富有一個夢想:經過10年努力,成功馴化石渠白菌,讓它象人工馴化羊肚菌一樣,從野生菌類走進人工栽培大棚,既豐富人們的餐桌,也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專家在看白菌情況
“人工馴化羊肚菌用了22年,白菌也完全可以創造這個奇迹,但是難度也很大。”從2019年起,曾先富每年數次到石渠進行野外調查和實驗室栽培,苦苦探尋石渠白菌的生長奧妙。
7月14日至18日,曾先富團隊到石渠進行今年首次白菌采樣和仿生态播種試驗等,首次采用全程低溫冷藏方式将采集的20餘份标本完好無損地帶回成都,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與此同時,他們設在石渠縣林業和草原局内的白菌實驗室也傳出了好消息:經過兩年研究,對不同部位的草根顯微觀測,及子實體、菌絲體和不同部位草根分子測序分析,初步明确白菌的非菌根菌屬性。“這說明白菌内部結構是可以分離培養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點馴化難度。”曾先富十分高興,如果此項研究十年可成,将會極大地造福石渠。
好消息接踵而至:白菌菌絲培養從之前的6個月縮短到了兩個月。現正開展液體培養研究,以期進一步縮短菌絲培養時間,争取達到20天左右。同時,項目組已開始仿野生播種栽培試驗,如果明年菌絲生長正常,人工馴化就可以提速,也許将會比預計時間縮短一至兩年。
由于野生白菌一年隻長一次,且生長期隻有40天,故市場售價不菲,單斤售價超過了百元。“金牛對口支援工作隊将會持續支持這個研究項目,石渠白菌一旦實現了人工馴化,會有極好的産業前景,能快速助農增收,我們對此很有信心。”金牛區對口支援工作隊副領隊羅友相說。
打造“石渠特色”
建産業園發展現代化牦牛養殖業
面前的玉米林,足有兩人高,玉米穗長結得多。一眼望去,竟沒有盡頭。
“這片青儲玉米地有500多畝,是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今年首次試種的,現在看起來,産量不錯。”何劍平手指處,為石渠牦牛而特别栽種的玉米地青翠可人。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專家在看青儲玉米情況
楊斌說,打造“石渠特色”現代農業,牦牛養殖是一個必選項目。然而,按傳統方式放養的牦牛,食草量驚人。由于沙化現象等原因,每畝草原産草量大約隻有130公斤,150畝至180畝草原才能滿足一頭牦牛的食量。因此,必須加快高産量畜草研發,才能為牦牛産業發展夯實底部支撐。青儲玉米是一個優質的可選方案。
從2018年起,楊賦團隊分别在海拔3000米至3800米區域試種青儲玉米,觀察其生長規律。經過兩年測産,海拔3500米區域最适合青儲玉米生長,海拔太高則會被冰雹等嚴寒天氣影響收成。
在長沙幹馬鄉的草原上,一片土建工程建設正酣,那是由金牛區援建的石渠縣現代畜牧産業園一期工程。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片高原上,這個産業園的規模竟如此大——總規劃面積3萬餘畝,其中含6000畝牧草草種基地、5000畝放牧基地。眼前的一期工程,是500畝核心區内的首個示範牧場,建成後存欄1000頭牦牛。這樣存欄數的牧場,石渠縣将建10個,同時配套建設1個牦牛産業管理服務中心、1個有機肥加工廠。
楊斌團隊承擔了“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科研項目,探索高原現代畜牧業發展,“高原農業,是很少有人涉及的研究領域,我們想深耕石渠,做出些成果。”
這是和其他畜牧業迥然不同的模式。擔任長沙幹馬鄉黨委副書記的金牛對口支援幹部劉偉介紹,園區建成後,将從當地牧民手中收購待出欄的牦牛(一頭牦牛散養期大約四至五年),将其集中于牛舍養殖,力争在此期間增重40公斤,每頭牦牛大約可增收3000多元,以此來拉長鍊條、增加總體收益。
首當其沖的,是牦牛集中喂養後“吃什麼”?楊斌團隊積極研發多年生牧草,目前又新啟動了超高産牧草的研發,每畝産量可高達2萬公斤,是普通草場的153倍,一畝即可供給兩頭牦牛。如果成功,牦牛集中規模養殖的瓶頸将被徹底打破。
“石渠風光很美,生态很脆弱,發展産業要嚴謹再嚴謹,必須堅持生态安第一的原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大膽探索,又要小心實施。”楊斌念念不忘高原農業的生态首要原則。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