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8 22:51:21
實驗一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1)主要儀器

固體溶解:托盤天平、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

溶液稀釋:量筒、燒杯、玻璃棒、容量瓶、膠頭滴管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

(2)注意事項

①容量瓶:隻有一個刻度線,隻能配制瓶上規定容積的溶液,若配制480 mL溶液應用500 mL容量瓶。

②寫所用儀器時,容量瓶必須注明規格。

③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須查漏。

(3)誤差分析依據: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2

實驗二

焰色反應

(1)步驟:洗—燒—蘸—燒—洗—燒。

(2)用品:鉑絲或光潔無鏽的鐵絲、稀鹽酸、樣品。

(3)注意事項:焰色反應是物理變化;Na,

K的焰色:黃色、紫色(透過藍色的钴玻璃)。

實驗三

鈉和過氧化鈉

(1)取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幹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現象:在鈉新切口處可以觀察到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切口處在空氣中很快變暗(氧化成Na2O)。

(2)把一小塊金屬鈉放在坩埚裡加熱。現象:鈉先熔化成小球,然後燃燒,發出黃色火焰,生成淡黃色的固體(生成Na2O2)。

(3)向盛有水的小燒杯中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把一小塊鈉放入水中。現象:鈉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成小球(反應放熱、鈉的熔點低),小球四處遊動,并有嘶嘶的響聲(有氣體産生),溶液變為紅色(生成堿性物質)。

(4)把水滴入盛有少量Na2O2固體的試管中,立即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的氣體,該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同時産生O2。

實驗四

鑒别Na2CO3和NaHCO3

分别用Na2CO3和NaHCO3做實驗,觀察現象。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3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4

實驗五

鋁箔在空氣中加熱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5

實驗六

鋁熱反應

(1)藥品:氧化鐵、鋁粉、氯酸鉀固體、鎂條。

(2)原理: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6

(3)注意事項:

①蒸發皿要墊适量的細沙:一是防止蒸發皿炸裂,二是防止熔融的液體濺出傷人。

②鋁粉與FeO、Fe3O4、CuO、Cu2O、MnO2、Cr2O3等發生鋁熱反應。

實驗七

Fe(OH)2的制備

(1)實驗現象:白色沉澱立即轉化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沉澱。

(2)化學方程式為: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3)注意事項:Fe(OH)2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容易被氧化

①所用亞鐵鹽溶液必須是新制的,NaOH溶液必須煮沸;

②膠頭滴管須插入試管底部;

③往往在液面加一層油膜,如少量煤油、苯或植物油等;或用改進裝置如圖所示。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7

實驗八

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1)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原理: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8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9

(2)裝置分析

先通過飽和食鹽水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再通過濃硫酸除去水蒸氣,然後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氯氣,最後用NaOH溶液吸收尾氣,以防污染環境。

實驗九

氨氣的實驗室制法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0

(1)反應原理: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1

(2)氣體制備流程:原理—發生裝置—除雜幹燥—收集—驗滿—尾氣處理。

(3)注意事項:

①制備裝置中試管口要略低于試管底,收集裝置中導管應插入試管底部。

②濃氨水(或濃铵鹽溶液)溶液滴到生石灰或燒堿中制氨氣,或濃氨水直接加熱也可制氨氣。

③不能使用NH4Cl和NH4HCO3制備。

實驗十

噴泉實驗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2

(1)實驗原理:①氨氣極易溶于水;②利用壓強變化。

(2)注意事項:①氨氣應充滿;②燒瓶應幹燥;③裝置不得漏氣。

(3)實驗拓展:①NH3、HCl、HBr、HI、SO2等氣體均能溶于水形成噴泉。②CO2、H2S、Cl2等與水不能形成噴泉,但與NaOH溶液可形成噴泉。

實驗十一

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3

(1)實驗原理: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4

(2)現象:加熱之後,試管中的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或試管中的品紅溶液褪色);将反應後的溶液倒入盛有水的燒杯中,溶液由黑色變成藍色。

(3)原因解釋:變黑的物質為被濃硫酸氧化生成CuO,CuO與稀釋的硫酸反應生成了CuSO4溶液。

實驗十二

中和熱實驗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5

(1)原理:稀的酸與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 mol液态水時所釋放的熱量。酸、堿分别是強酸、強堿。對應的方程式:

H+(aq)+OH-(aq)===H2O(l)ΔH=-57.3 kJ·mol-1。

[H2SO4和Ba(OH)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不一樣]

(2)注意事項:

①中和熱數值固定不變,它與燃燒熱一樣,因具有明确的含義,故文字表達時不帶負号,說放出熱量即可。

②為了減少誤差,必須确保熱量盡可能的少損失,實驗重複兩次,用測量數據的平均值作計算依據。

③為了保證酸堿完全中和常采用OH-稍稍過量的方法。

④實驗若使用了弱酸或弱堿,因中和過程中電離吸熱,會使測得的中和熱數值偏小。

實驗十三

酸堿中和滴定實驗:以一元酸與一元堿,中和滴定為例

(1)原理:c酸V酸=c堿V堿。

(2)主要儀器:酸式或堿式滴定管、錐形瓶、燒杯、鐵架台、滴定管夾。

(3)主要試劑:待測液、标準液、指示劑(酚酞、甲基橙)。

(4)關鍵點:①準确測量體積;②準确判斷滴定終點。

(5)操作步驟:①查漏、洗滌、潤洗;②裝液、趕氣泡、調液面、注液(放入錐形瓶中);③滴定:眼睛注視錐形瓶中溶液顔色的變化,當滴到最後一滴,溶液顔色發生明顯變化且半分鐘内不變色即為滴定終點。

(6)注意事項:

①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端,注入液體後,仰視讀數數值偏大;

②使用滴定管時的第一步是查漏;

③滴定讀數時,記錄到小數點後兩位;

④酸、堿式滴定管不能混用,如酸、具有氧化性的物質一定用酸式滴定管盛裝;

⑤滴定管必須用溶液潤洗,錐形瓶不能潤洗;

⑥滴定時一般用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劑,不用石蕊試液,指示劑用2~3滴;

⑦數據處理:求算2~3次實驗的标準液體積的平均值,然後求濃度。

實驗十四

氯堿工業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6

(1)實驗原理:電解飽和的食鹽水的反應為:

陽極:2Cl--2e-===Cl2↑

陰極:2H++2e-===H2↑

電解的離子方程式為: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7

(2)電極産物判斷:陰極産物是H2和NaOH,若在陰極區附近滴幾滴酚酞試液,可發現陰極區附近溶液變紅;陽極産物是氯氣,将濕潤的KI澱粉試紙放在陽極附近,試紙變藍。

實驗十五

銅的精煉

(1)電解法精煉銅的原理:

陽極(粗銅):Cu-2e-===Cu2+

陰極(純銅):Cu2++2e-===Cu

(2)電極和電解質溶液變化:粗銅中含有Zn、Ni、Fe、Ag、Au等多種雜質,位于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銅以前的金屬雜質,如Zn、Ni、Fe等也會同時失去電子,位于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銅之後的銀、金等雜質形成“陽極泥”,電解質溶液中Cu2+逐漸變小。

實驗十六

将NO2球浸泡在冰水、熱水中,觀察顔色變化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8

将NO2球浸泡在冰水中顔色變淺,放入熱水中顔色變深。

實驗十七

乙酸乙酯的制備

(1)原理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19

(2)注意事項:

①先加乙醇,再加濃硫酸和乙酸的混合液(濃硫酸不能最先加入);低溫加熱小心均勻地進行,以防乙酸、乙醇的大量揮發和液體劇烈沸騰;②導氣管末端不要插入飽和Na2CO3溶液中,防液體倒吸。濃硫酸作用是催化劑、吸水劑。

(3)飽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①吸收乙酸,便于聞乙酸乙酯的香味;②溶解乙醇;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催化氧化

實驗十八

乙醇的氧化反應

1.催化氧化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20

(1)現象:銅絲在酒精燈上灼燒,銅絲由紅色變為黑色。伸入乙醇中,黑色又變為紅色。試管中産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2)注意事項

①銅絲下端繞成螺旋狀,可以增大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

②銅絲在乙醇的氧化中起催化作用(參加反應)。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21

2.強氧化劑氧化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22

(1)現象:溶液由橙黃色變為綠色。

(2)注意事項:

乙醇被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其氧化過程分兩步,第一步氧化成乙醛,第二步乙醛繼續被氧化成乙酸。引申:乙醇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實驗十九

檢驗蔗糖的水解産物是否具有還原性

(1)操作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23

高考化學有多少個實驗(19個高考化學實驗)24

(2)注意事項:加入新制的Cu(OH)2或銀氨溶液之前需先加入NaOH使溶液呈堿性,否則會導緻實驗失敗。

内容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