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3 12:13:14

2000年,法國《世界報》組織評選1001-2000年間的“千年英雄”,全世界範圍内一共才評出12位英雄人物,而中國有且隻有一人入選,這人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美食家、旅行家蘇轼蘇東坡。

蘇轼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是宋朝文壇領袖,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特别是在文、詩、詞三方面造詣出神入化,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6首選入小學教材書中的蘇轼詩詞)1

蘇轼其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可以說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全能冠軍。

但蘇轼人生經曆卻很坎坷,跌宕起伏,面對的困難,遭受的挫折都讓人難以想象,但蘇轼很面對惡劣環境時的處事風格、為人态度都非常積極樂觀,他也經常會把自己這種精神想法融入詩詞裡,這種詩詞就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所以中小學教科書也大量選用了蘇轼的作品。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蘇轼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6首詩詞,都是他的經典之作,您都會背嗎?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6首選入小學教材書中的蘇轼詩詞)2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七絕被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本選入。

當時蘇轼在元祐五年在杭州任太守,他的好友劉景文從小胸懷大志,為民效力,可是卻一直得不到重用。在蘇轼竭力舉薦下,58歲的劉景文才得以去到江浙地區任職。再出發那一天,蘇轼寫下這首詩贈給他,想勉勵劉景文要不怕困難、不怕挫折,要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6首選入小學教材書中的蘇轼詩詞)3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也是入選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無數贊美西湖的詩詞中,這首詩絕對能占有一席之地。詩的上半首寫了西湖晴姿雨态,晴時水波蕩漾,波光粼粼,雨中迷迷茫茫,若隐若現,總之無論何時西湖水光山色都是魅力十足。下半首詩人用一個空靈又貼切的比喻來表達西湖山水的神韻,再一步對眼前西湖進行美的升華,實乃妙不可言。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6首選入小學教材書中的蘇轼詩詞)4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題畫詩入選三年級下冊課本。

面對惠崇江南仲春景色的《春江晚景圖》,蘇轼融入腦中合理的想象,加以其細緻、敏銳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征,使的詩情和畫意恰到好處,相得益彰,成就一段不朽的詩話。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6首選入小學教材書中的蘇轼詩詞)5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富含哲理的七絕詩入選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元豐七年蘇轼由黃州貶所之地赴汝州,好友參廖和尚同行,路過浔陽,遂同遊廬山,這首詩就是作于此時。

我們看景就是景,蘇轼看景悟道理。廬山逶迤綿延,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從遠處和近處各不同的方位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完全不相同。蘇轼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把一件事看清楚拎明白,就得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6首選入小學教材書中的蘇轼詩詞)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入選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是蘇轼在杭州任職期間寫下的組詩作品,這是第一首。作者随筆揮灑,信手拈來的把一場變幻的風雨寫得十分生動,這期間雲翻、雨瀉、風卷、天晴等各景的變化,在他深厚藝術功力的筆下,表現的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讓人眼前一亮,境界大開。

小學蘇轼的六首古詩詞(6首選入小學教材書中的蘇轼詩詞)7

《浣溪沙》

遊蕲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潇潇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蘇轼唯一入選小學課本的詞就是這首《浣溪沙》,被六年級下冊課本選入。

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是在蘇轼被貶黃州之時寫下的。詞的上阕清泉寺周邊詩情畫意的美景,傍晚,細雨細雨潇潇,清泉寺外杜鵑啼鳴,寺山下溪流潺潺,溪岸邊蘭草萌芽,溪邊松林間的沙路,一塵不染,異常潔淨。詞下阕發出議論,眼前景想起心中的事,以富有情韻的語言,寫出人生的感慨,道出肺腑之言——休将白發唱黃雞,水能往西流,隻要心态好,人也能越活越年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