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一般比喻決一死戰、亦即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事實上,這是個幾千年來的誤導。原因在于司馬遷在寫《項羽本紀》時寫了一句:“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這件事又是司馬遷的鍋,沒有他這句話,就不會有這種遺禍千年的誤導。
實際上,所謂的破釜沉舟就一個原因:
不要辎重,輕裝。為什麼要輕裝呢?奔襲呀。當時,項羽是帶部隊去救援趙國的巨鹿,他破釜沉舟的地點經過考證是在平原津。也就是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時生病的地方,之後他就病死了。而平原津有馳道(也就是秦朝的國道)與鹹陽相接。所以項羽會從這個地方渡河。
而平原津到巨鹿城下的距離是100多公裡,正常行軍大約3天可到,如果是輕裝奔襲一日夜就可趕到巨鹿。
《秦時明月》中王離形象
當時包圍巨鹿的是秦将王離,他的軍事素養雖比章邯差點,人家也是将軍,已經和項羽前期渡河的先頭部隊英布接上仗了,難道還會不知道你項羽來了麼。情報肯定會告訴他英布後頭是項羽的主力,在平原津,這是很容易分析判斷的。人家早算好了,你項羽過河到我這要三天之久。
現在項羽把辎重一扔,開始輕裝奔襲,原來王離算好的三天變成了一天,這下王離就得傻眼了。
所以,通過一般軍事原則,很容易知道,項羽的破釜沉舟是為了對王離軍團進行奔襲作戰,以達成作戰的突然性。
而正是因為達成了作戰的突然性,項羽得以在巨鹿城下殲滅王離軍團。
作者簡介:王正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