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23:19:14

  馬是中國古人的“寵兒”,幾千年來備受贊譽。


  在中國,有一匹銅奔馬,它的意義已超越了一件普通的文物,它是中國旅遊的“形象大使”,足迹遍布全國。


  1983年,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1


  它曾多次登上中國郵票的封面。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2


  你也可以在全國大部分城市的廣場或火車站看到它的身影。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3


  李白為它寫“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李賀為它寫“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杜甫更是用一整首詩來描繪它: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骁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


  這首《房兵曹胡馬詩》讓一匹英姿飒爽的大宛馬躍然紙上。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稱“馬踏飛燕”的銅奔馬。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4


  飛馬對漢代帝王和漢代藝術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吉祥符号。同樣值得玩味的是,成帝的一個擅長跳舞的嫔妃也叫飛燕。


防空洞中挖出的國寶


  下圖這匹造型矯健精美的銅奔馬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埋藏時間約在東漢。塑造者定格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刹那瞬間,且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疾速向前的動勢。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5


  它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1969年,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十三生産隊的社員在挖防空洞時,從當地一處名叫雷台的封土下面發現了一座堆滿随葬品的古墓。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6

  這座古墓是一座“高端洋氣上檔次”的大型磚室墓,不僅有前、中、後三室,前室和中室還附有三個耳室,相當于一棟“三室三廳”的豪宅。然而村民們挖開古墓卻被裡面“牛頭馬面”的怪物吓了一跳。原來,在金、銀、銅、鐵、玉、骨、漆、石、陶器等220餘件文物的随葬品中,有39匹神态各異、活靈活現的銅馬,而領頭的正是這匹銅奔馬。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7

與銅奔馬同室出土的車馬儀仗俑隊


  國寶與人才一樣,需要伯樂的慧眼垂青。1971年,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賓奴首相到訪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郭沫若對銅奔馬“一見鐘情”,認為其造型獨特,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當場揮毫寫下“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争說金縷衣”的詩句,将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在郭老的推薦下,銅奔馬被送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後來又漂洋過海去到美、英、法、日、意等多國進行展出,昔日封存在陳列室内的銅奔馬終于名揚四海。


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銅奔馬的魅力除了在其構思巧妙、工藝卓越,也因其身世背景極具神秘色彩。圍繞銅奔馬有三大未解之謎至今仍吸引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不斷探索。


問題

01

這座雷台漢墓主人到底是誰?


  甘肅省博物館依據墓室中出土的“五铢”錢和文物上镌刻的“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等銘文,将雷台古墓的年代認 定為“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公元186年至219 年)”,墓主人是“張某将軍”。


  學者尹國興則依據墓中出土的“将軍”銀印、“冀張君”銘文、葬制等級等進一步提出墓主人為東漢天師張道陵。張道陵何許人也?你也許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有傳說張三豐是他的後人。想象一下仙風道骨的張真人站在銅奔馬旁,畫面也是十分炫酷。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8

  但有不少學者并不同意這一結論,其中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在内的多位學者認為,雷台古墓出土的錢币與東漢錢币特征不符,古墓形制更貼近西晉特征,銅奔馬應是西晉文物。


問題

02

這匹馬究竟是哪種馬?


  第一種說法是漢武帝從西北引進的“天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汗血寶馬”。


  據《漢書·張骞傳》記載,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這種馬可是名副其實的“白富美”,不僅瘦高修長,在現代人眼中也算是“美人”,還被漢武帝欽定“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隻有龍才配和它交朋友,一般的馬根本瞧不上眼。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9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銅奔馬這麼厲害,咋不上天呢?别急,有學者引杜甫的詩句“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驷超天河”将其送上了天,稱其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馬祖神“天驷”。


  另外,還有學者認為銅奔馬的原型是漢文帝“九逸”良馬中的“紫燕骝”,以騎行速度快如飛燕得名。總之無論上天入地,跟你平生所見的馬相比,銅奔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普通的馬就算奮鬥十八年也沒法跟人家在一起吃草。


  除了馬種,銅奔馬看似“順拐”的奔跑姿态也令人印象深刻。在“順拐”這件事上,真真讓人感歎“人不如馬”,因為這種令人嘲笑的步伐放在馬身上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良馬的标志。


  這種同一側前後腿同時向同個方向騰起的步伐被稱為“對側步”,常見于經過特殊訓練的特種良馬,通過馬自身的左右搖擺而減緩馬背上的人的颠簸之感,非常适合絲綢之路上凹凸不平的沙地。據甘肅省博物館介紹,銅奔馬對側步的特征正是河西走馬的真實寫照。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10

  同為“對側步”的甘肅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壁畫與昭陵六駿石雕之特勒骠


問題

03

馬蹄下的那隻“鳥”是什麼鳥?


  銅奔馬因郭沫若将其命名為“馬踏飛燕”而家喻戶曉,據說郭老當時正是聯想到李白的詩句“回頭笑紫燕”遂一錘定音。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11


  然而燕尾服尚有開衩,銅奔馬蹄下這一隻卻沒有,所以目前學者們大多不接受這種說法。


  “馬踏飛燕”受到質疑,又有學者提出了“馬超龍雀”的說法。


  東漢張衡在《東京賦》中寫道“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龍雀指秦漢神話傳說中的風神“飛廉”,但因龍雀鳥身鹿頭,又與銅奔馬蹄下的“鳥”造型不符。


  另兩種在學界流傳較廣的說法是“馬踏飛隼”“天馬逮烏”。燕隼是西北常見的猛禽,形似雨燕,飛行能力極強,與漢代崇尚武勇的風格相映成趣。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12

燕隼


  “天馬逮烏”則是從浙江龍遊石窟中的“天馬行空”浮雕中找到的靈感,浮雕中的“天馬”與銅奔馬相似,“天馬”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代表着“天馬”追趕太陽,可真算得上是飛上天和太陽肩并肩了。


絲路悠悠馬蹄疾


  我國古人向來對馬情有獨鐘。看下圖古人對馬的分類,就算執着于“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的孔乙己也得甘拜下風。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13


  在冷兵器時代,一匹好馬相當于今天的坦克和核武器,看大閱兵時兩眼放光的你和古人看到一隊好馬奔騰而過時的心情别無二緻。火遍全國的“甯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笑”放在古代可能要直接去掉“車”字,寶馬在手天下我有,還要啥自行車?


  更何況,跟今天的跑車比起來,馬在引領潮流方面的可塑性完勝。


  看下圖這匹唐代“三花馬”,“項鍊”“腰鍊”“披肩”一個不少,還剪了“胡式”三辮發型,簡直是時尚時尚最時尚本人。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14


  看到這裡大家不禁要問,我國古人看馬的眼光這麼高,為什麼偏偏是這匹銅奔馬備受青睐?


馬踏飛燕在甘肅省博物館幾樓(馬踏飛燕踏的并不是燕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15


  上面一組圖分别為秦、漢、北齊、唐時期的馬俑,與銅奔馬相比,它們似乎顯得過于安靜。銅奔馬的珍貴,正是在于其以罕見的動态奔馬造型,反映了漢代飒爽浪漫的時代精神。


  銅奔馬的出土地武威是古涼州的所在地,這裡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第一重鎮,居“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要塞地位。漢武帝時期,霍去病遠征河西,擊退匈奴,為表彰其“武功軍威”将此地改稱武威。


  兩千年後的今天,這匹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的銅奔馬仿佛将我們帶回了那個“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大漢王朝,讓我們想到寫下“故馬或奔踶而緻千裡,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的漢武帝,毛遂自薦開拓絲路的張骞,孤軍入漠北、破匈奴的李陵,得名“定遠”的班超,首入波斯灣的甘英,想到漫漫絲路上連綿不絕的馬蹄印,想到不被時光磨滅的對理想和遠方的執着追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