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俞大猷寫的詩

俞大猷寫的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02:10:09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光啟語文研究院 詹丹

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八屆年會日前召開,在語文教師的說課環節,海軍院校的一位老師展示了她指導海軍學員鑒賞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詠海舟睡卒》一詩,引起了筆者的興趣。該詩收錄于《中國曆代軍旅詩詞選編》中,為許多軍隊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時選用的教材。

俞大猷寫的詩(武将俞大猷的一首好詩)1

俞大猷雖是一名武将,但他的詩歌有自己的特色,可惜似乎未引人關注。清末陳田輯錄《明詩紀事》,不知是資料缺乏還是賞識不夠,隻收錄俞大猷一首五言詩《送龍封山汀邑侯》,卻沒有把這首思想藝術更佳的《詠海舟睡卒》錄入,現代學者金性堯選注《明詩三百首》,則未選俞大猷詩,不無遺憾。

為方便讨論,先将《詠海舟睡卒》引錄于下:

日月雙懸照九天,金塘山迥亦燕然。橫戈息力潮頭夢,銳氣明朝破虜間。

據教師展示的說課,提及在指導學生賞析感悟該詩的過程中,曾列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小組讨論。即:“詩歌首句的‘日月雙懸’這一不尋常天象,其寓意是什麼?”

這一問題剛抛出,就有參會的一些大學語文教師在群裡讨論。

有老師認為,“日月雙懸”不就是一個“明”字?而且下文也有“明朝”,雖然從語境看是指第二天天亮,但畢竟可以讓人産生作者身處大明皇朝的聯想,這是拆字法營造出的寓意。但也有老師認為,因為作者詠歎的是海上景象,所以視野特别開闊,那麼,在傍晚或者黎明時,太陽和月亮的周轉,是有可能同時出現天上的,所以這是寫實的天象。

他們的觀點,都能給人一定啟發,不過筆者閱讀下來的體會,又稍有不同。

雖然俞大猷這首詩的首句,沿襲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十”的末句相當明顯,該詩也是絕句,轉引如下:

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雲屯。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對此,《唐詩廣選》轉引蔣仲舒的評點:“末句結上皇、少帝兩意,妙。”從前後文關系看,認為這裡寫到的日月是兩位皇帝的“自然界代碼”,還是顯而易見的。而要從俞大猷的詩的首句引申出一種寓意,還是比較隐晦的。筆者甚至認為,把“日月”作為“明”的拆字,固然有一定道理,但這不是真正體現該詩思想藝術魅力的地方。總體而言,筆者是把“日月雙懸”理解為一種寫實。但這種寫實,又未必像有些老師說的,是體現空闊的海面才能看到的特有景象。這裡的關鍵是,“日月雙懸”作為一種寫實,既是空間意義的,也是時間意義的。

從空間意義看,“日月雙懸”是跟“照九天”緊密聯系的。在李白的詩中,所謂的“照乾坤”,是把天地萬物合在一起說的,但“照九天”則不然。在古漢語中,“九天”有兩個最基本的含義,一指高度,指常人難以企及的極高之處,如李白《望廬山瀑布》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另有一個含義就是指空間的廣度,指幅員遼闊,即《呂氏春秋》提到的中央及八個方位:“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詠海舟睡卒》中的“照九天”,應該是指這種空間的廣度而不是一種高度。為什麼這樣說?這還需要根據下句構成的語境來理解。在下句中,作者提到的是“金塘山迥亦燕然”。金塘山,即俞大猷統領水軍打敗倭寇的金塘島瀝港,在東南地區的舟山群島一帶,這跟北方的燕然山相距十分遙遠,地貌也迥然不同。但因為有“燕然勒石”的典故,即東漢名将窦憲追擊北匈奴至塞外三千裡,大敗匈奴,于是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讓大才子班固寫下銘文(事見《後漢書》卷二十三“窦融列傳”之“窦憲”附傳)。這樣,從打敗來犯之敵的同樣意義上說,金塘山與燕然山就沒有多少區别。恰恰是因為兩地相距過于遙遠,日月雙懸在不同區域的天上的景象才能出現。在這樣的想象中,海上和陸地就連成一片廣袤之地。換言之,隻有把這視為是相當開闊的一種寫實,在此理解的前提下,再進一步聯想到,不論金塘山還是燕然山,都應該屬于大明天下,從而得出“日月”雙懸是“明”朝拆字手法的運用,也許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另外,從時間角度看,雖然作者在詩中刻畫的隻是晚上水兵安睡的瞬間,是“橫戈息力潮頭夢”,但這一特寫安睡中的不穩定所具有的張力,相當動人。這種張力,既是動作姿态性的,是“橫戈息力”,但因為有夢,而且這個夢置于表面平穩其實不安定的潮頭,蓄積着大海的偉力,這樣,“息力”與“潮頭”,“潮頭”與“夢”之間,都體現了張力的組合,特别是把“夢”放在第三句的結尾,第四句的“銳氣明朝破虜間”,就可順勢理解為是夢的内容,是夢中還想着奮勇殺敵、痛奸倭寇。于是,所有的張力,包括人休息後獲得的力量和海潮蓄積下的力量,最終都彙聚到結尾的“明朝銳氣”中。在這種情境下,把晚上的月之高懸與明朝的“日”之高懸,理解為一體,也未嘗不可。這也就是為什麼筆者說,“日月雙懸”兼有空間和時間雙重含義的體現。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從首句的“日月雙懸”短語入手小組讨論,牽一發而動全身,可說抓住了詩眼。

順便一說,說課老師用歌曲《軍港之夜》導入對這首詩的閱讀欣賞,針對的又是海軍在校生,這樣的設計十分巧妙,是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但《軍港之夜》畢竟創作在和平年代,所以俞大猷詩中那種對抗敵人的銳氣,那種敵我對立的張力,在《軍港之夜》是沒有的,這裡僅僅是一種遠航和歸來的交替,是遠航辛勞和歸來休息的張力,其總體的安甯和溫馨基調,迥然不同于俞大猷的詩作,這一點,相信學生是不會誤解的。(詹丹)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