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是對誰的描述

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是對誰的描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8 08:48:19

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是對誰的描述?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李躍華報道:在中學語文課文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身影無所不在銅鏡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課文中也多有記叙和描寫如何理解文學作品中的銅鏡,解讀它承載的曆史使命和文化信息,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我們在深入學習有關課文的時侯,就會發現銅鏡在古人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和有趣的現象,以及銅鏡所記錄的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是對誰的描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是對誰的描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1

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是對誰的描述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李躍華報道:在中學語文課文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身影無所不在。銅鏡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課文中也多有記叙和描寫。如何理解文學作品中的銅鏡,解讀它承載的曆史使命和文化信息,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我們在深入學習有關課文的時侯,就會發現銅鏡在古人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和有趣的現象,以及銅鏡所記錄的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叙事民歌,記叙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木蘭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詩句描寫了回到家鄉後的木蘭脫掉戰袍,對鏡梳妝的動人情景。當年的木蘭隻有二十多歲,還是一個花季少女,她熱愛和平安甯的生活。經過十餘年艱苦卓絕、九死一生的殘酷戰争,回到家鄉的木蘭抑制不住對女兒妝的喜愛,梳洗打扮,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态。我們也許能想象得到,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木蘭站在窗前細心地打扮自己,她一面梳理濃密如雲的鬓發,一面照着鏡子在額頭上帖好花黃(“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多麼惬意啊。“對鏡”将木蘭的女人味和千嬌百媚的容顔留在了銅鏡之中,把她對美的追求的情結留在了銅鏡之中。

在詩歌中,銅鏡生動傳神的表達了木蘭的生活情态,表現了她的身份特點,淋漓盡緻地刻畫了木蘭作為女孩子愛美的天性和她歸來情不自禁的喜悅心情,折射出文章遠離戰争,熱愛和平的深刻主題。試想,如果沒有銅鏡的點綴和渲染,木蘭的形象會有如此的生動可愛嗎?詩歌會有這樣的藝術感染力嗎?

歲月離我們遠去了,但木蘭的故事感動着我們。經曆過殘酷戰争的人,對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都會愛的執着,愛的熱烈,我們希望這份愛不僅溫馨和芬芳,而且永遠萦繞在心間。

《鄒忌諷齊王納谏》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谏,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在文章中,有關銅鏡的描述有兩處,鄒忌“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俆公美?’”“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古人注重生活禮節,講究穿衣打扮,讓自己妝容整齊的出現在大家眼前,來展示自己的美好形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銅鏡絕非女子的專愛,男子漢同樣愛照鏡子。鄒忌是齊國謀臣,“形貌昳麗”,且以敢于進谏和善辯著稱。他妻妾成群,生活優裕富足,每天都要照鏡子,從頭到腳打扮一番。鄒忌照鏡子的主要目的,看自己穿戴是否整齊,欣賞自己英俊的容貌,好與城北俆公比一比誰更美。

課文構思不可謂不巧妙。在文中銅鏡雖然不是主角,卻很好地配合了鄒忌的言行舉止,展示了鄒忌豐富的心理活動。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鄒忌是愛美的,盡管他知道自己沒有徐公美,但他并不糾結自己不如俆公美,而是以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說服齊王納谏,革除弊端,使齊國變得強大起來。在課文中,銅鏡已然成為鄒忌利用的道具,發揮了它特殊的作用。課文情節也很好的借助銅鏡不斷發展演繹,并由此揭示出文章的主題思想。

在古代,鏡子一般都是用銅做的,即所謂銅鏡或青銅鏡。銅鏡的題材非常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學、宗教、社會生活等領域,有“百科全書”之譽,包含了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作為古代妝容的生活用具,我國銅鏡鑄造和使用的曆史非常悠久,從最早的齊家文化銅鏡開始,到清朝中晚期銅鏡開始退出曆史舞台,四千多年來,銅鏡在人們的生活中始終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時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變化。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制作水平非常高超,因而作為青銅器中獨成體系的銅鏡,工藝精湛,制作精美,紋飾華麗,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銅鏡中含有銅、錫、鉛的合金成分,經過特殊的工藝處理之後,使銅鏡表面銀光閃閃,能清晰的照出人的影像,不亞于今天的玻璃鏡,因此深得人們的喜愛。唐朝詩人劉禹錫《望洞庭》詩中有“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的佳句,作者把未磨拭的銅鏡比作風平浪靜的洞庭湖面,想象奇特,形象生動,為銅鏡的風格特點作了最好的注釋。

古時候,銅鏡除了妝容之外,人們還把它當作賞賜、饋贈、婚嫁、定情以及驅邪降魔的器物,賦予它深刻的社會思想和精神追求。一面銅鏡,映照的不僅是先人的容顔,也映出了一代代王朝的發展變遷。唐太宗李世民《金鏡》中“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蘊含的深刻哲理,為後人立了一面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鏡子。古人還常用銅鏡來表達某種特定的情感,“破鏡重圓”的典故寄托了人們希望重新團聚與和好的美好願望;“明鏡高懸”則喻示目光敏銳,見識高明,能洞察一切,暗含了某種政治信念,“鏡”的文化内涵十分豐富。

今天我們在學習語文課文的時候,能夠結合文章内容講解一些銅鏡知識,使同學們了解我國銅鏡的起源、發展、制作和使用,了解和認識到古人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态,對我們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增長知識,拓展視野,學好課文都是有很大幫助的。文學作品中的銅鏡,充滿了生命的靈動,使人物血肉豐滿,活靈活現,生動傳神。愛美是人類共有的天性,照鏡子的含義是我們熱愛美、追求美的表現,是我們生活美好的表現。銅華溢光彩,明鏡照千秋。一面小小的銅鏡,反映的是人們美麗的心靈,是人類生活的豐富多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