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 碧澗流泉
龍山童子寺遺址
龍山童子寺遺址,位于晉源區晉祠鎮西鎮村的龍山之北峰,海拔約1230米。這裡南、北、西三面環山,形似簸箕。屬于晉陽古城的西山宗教區範圍。童子寺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2002年至2006年曾多次發掘,揭露了整個寺院平面布局:即佛閣區和寺院區。站在寺院的遺址上,順着硫磺溝,向東極目遠眺,映入眼簾的便是晉陽古城遺址。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童子寺是北齊隋唐時期著名的佛教寺院。創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天保十年(559 年),文宣帝曾登童子佛寺,表明寺院的創建和大佛的開鑿與文宣帝有關。唐顯慶末年,高宗與則天皇後巡幸并州,瞻禮童子寺大佛。金天輔元年(1117年)毀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慶以後廢棄。
據明洪武《太原縣志》記載:“童子寺在縣西十裡龍山上,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弘禮禅師建,時有二童子見于山,有大石似世尊,遂镌佛像,高一百七十尺,遂得其名童子寺。前建燃燈塔,高一丈六尺,複鑿二石室以處衆僧。金天輔元年毀于兵,明嘉靖初僧道水重建。”由此可知童子寺及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更為詳細的記載是日本求法僧唐圓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中記載,唐開成五年(840年),圓仁到童子寺禮拜大佛,在大佛閣内見到早年所撰的碑刻,碑文記載:從石門寺向西上坡,行二裡許,到童子寺......於兩重樓殿......滿殿有大佛......見碑文曰:“昔冀州弘禮禅師來此山住,忽見五色光明雲從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雲中有四童子坐青蓮座遊戲,響動大地,岩巘頹落。岸上崩處,有彌陀佛像出現。三晉盡來緻禮,多有靈異,禅師具錄,申送請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為童子寺,敬以镌造彌陀佛像,顔容頤(然),皓玉端麗。趺坐之體高十七丈,闊百尺。觀音、大勢至各十二丈”。正由于龍山閃現出種種神奇和靈異,弘禮禅師便在此建寺造像。當然,雕造如此宏偉的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像,可以想象沒有政府的支持,單憑弘禮禅師是不可能完成的。《北齊書·唐邕傳》記載了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曾親自登臨童子佛寺一事。由此看來,童子寺大佛的雕造應與皇室有着密切的關系。
清乾隆二十三年碑文載:太原□□□□山也,山水之勝甲于他邑,叢林梵刹在境内甚多。如童子寺就是其中之一也,背負龍山,朝霞映千層翠黛;面臨汾水,夕陽照百裡波濤。南顧台骀之澤,萬頃沮洳;北瞻惠明之塔,高聳雲霄。視城郭如畫圖,望村落若棋布。此山興與懸甕并峙,而所見尤遠,每至夏秋之交,遊人不絕,間哉,一言佳境也。
入唐以後,童子寺又得到唐皇室的重視。唐高宗顯慶六年(660年)春,唐高宗和皇後武則天出晉陽城西門,沿着蜿蜒曲折的硫磺溝中的小道,攀登至寺,瞻禮大佛。同年四月回長安後,又令内官特制一領袈裟,派遣宦官使者為大佛披挂。披挂之曰,道俗瞻睹者數千萬衆,成為“衆人共知,不言可悉”的盛事(唐,道世《法苑珠林》所引《冥報拾遺》)。既然童子寺為皇室所重,自然有高僧在此弘法。敦煌文書中有唐玄奘《題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東望晉陽城,金川千點渌,汾水一條清。”玄奘是否到過童子寺已不可稽考,但他的大弟子慈恩窺基法師,即尉遲敬德之侄,曾從長安到此寺,宣講玄奘的唯識論。
在唐代童子寺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但由于山寺地域局促,發展空間有限。金天輔元年(1117年)這座著名的寺院毀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建。清乾隆和嘉慶年間曾作修葺。嘉慶以後,這座千年古刹逐漸荒廢,并為灌木樹林所掩蓋。
童子寺遺址雖殘垣斷壁,不堪入眼。但基址保存完好。遺址分為南北二個部分。北部為北齊大佛前的佛閣遺址,南部為寺院主體部分,佛閣區和寺院區皆因山勢而建,兩者相距65米。佛閣前有中國現存最早的燃燈石塔。
寺院為明代所建,寺院區雖屬明代,但正殿寶裝覆蓮柱礎為北齊樣式。這表明北齊寺院應在現有遺址的範圍内。遺址保存基本完整。呈平面長方形,南北長31.8米,東西進深45.52米。中軸線上有山門、經幢和正殿,左右有配殿和鐘鼓樓。在大殿中還發現了明正德十年(1515年)的鐵鐘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慶十年(1805年)重修碑記。在大殿月台前豎立着一座唐代石經幢。寺院西面有北齊4個小型洞窟。據此,北齊初創時期,寺院區與石窟構成一個整體,是寺内供禮拜、起居、禅修的場所。
佛閣為寺内主體建築和禮拜、供養的場所。北齊佛閣依大佛龛而建,南北閣牆與佛龛兩側相接,東閣牆中部開一門道。面寬達35米,至佛龛頂部高24米。牆體現高7--10米,條石壘砌,内壁雕千佛。閣内面寬3間,進深1間。後壁前有4個大型圓形柱礎。左右後三壁設疊澀台座。南壁台座砌2個大龛,供有佛和菩薩。二層台上亦供佛像。門内南側有架登閣木梯的2個石柱礎。閣頂上有後牆、門道、散水等遺迹,使大閣上下融為一體。據此,北齊佛閣外觀面寬應為7間,高約30米。唐代曾進行了二次加固維修,增砌護牆,改建前廊。
在佛閣遺址内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磚瓦等建築構件,主要是唐代蓮花瓦當、獸面瓦當、筒闆瓦、鸱尾殘塊等。目前尚未發現晚于唐代的遺迹和遺物。雖然這些都是佛閣廢棄後的遺物,并不能證明現存佛閣遺址的廢棄年代,但可以說明佛閣在唐代至五代有過修繕加固。佛閣是中國佛教寺院布局演變中的一個标志性建築。童子寺北齊佛閣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實物,為探讨唐代寺院中佛閣建築的淵源提供了直接證據。
佛閣前建一座高達5.3米的燃燈石塔,因塔底部尚未全部發掘,其高度還沒有最終結論。塔系北齊原物。石塔下為雙束腰仰覆蓮座,束腰處雕有雙龍。中為六角形燈室,燈室三面開門,其他三面均雕刻二菩薩立像。塔頂為六角形屋頂樣式,中有圓洞與燈室相通,便于散煙。從燃燈石塔正面對大佛的位置看,石塔是為供養大佛而建造的。晉陽城在1400年前曾為北齊陪都,後又是唐朝北京,當時佛教盛行,晚上龍山童子寺燃燈塔點燃,遠距10裡以外,晉陽城内都能清楚可見,足見當時童子寺之盛況。
在童子寺遺址中同時出土了許多北齊的佛、菩薩和力士像等。北齊佛像明顯地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樣式,一種與河北響堂山、太原天龍山北齊造像一緻,屬于“而短而豔”的南朝張僧繇(yao,字号不詳,吳郡吳中(今江蘇蘇州)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著名畫家。)的張家樣式像;另一種則是臉型偏長,與邺城和太原出土的北齊陶俑、壁畫的人物形象一緻。這種現象是以前所沒有的,對于研究北齊造像樣式的類型提供了新資料。
童子寺屬于石窟與寺院相結合的山地佛寺類型。迄今為止,國内尚未發掘過同類寺院遺址,尤其是大佛前的佛閣建築還沒有發現過。因此,童子寺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北朝佛寺類型以及北朝、唐代佛閣建築類型提供了新的資料。新發現了北齊佛龛、唐代壁畫等珍貴文物,而唐代壁畫是中原地區保存年代最早的唐代寺院壁畫珍貴文物。
相關詩集
題童子寺五言
玄奘
西登童子寺,東望晉陽城。
金川千點渌,汾水一條清。
題童子寺
耿諱(hui)
半偈留何處,全身棄此中。
雨餘沙塔壞,月滿雪山空。
聳刹臨回磴,朱樓間碧叢。
朝朝日将暮,長對晉陽宮。
耿諱,字洪源,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寶應元年進士。初授周至縣尉,大曆中為左拾遺、大理司法。
龍山童子寺遺址感懷
若水
三面環山林茂密,向東尤歎境幽奇。
金川萬點田園美,綠帶一條碧水漪。
且看光明五色起,都說蓮座四童嬉。
燃燈佛塔成追憶,歲歲年年草離離。
孟恭才,筆名若水,中國影視戲劇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中長篇小說《日蝕》《愛的幽靈》《唐碑遺恨》,影視戲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千秋太原》《花香如蘭》《神劍将軍》《家有老母》戲劇《龍興晉陽》民族歌劇《三把鎖》等。
原創作者/碧澗流泉
來源/太原市太山博物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