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構造複雜,難以理解;名詞術語繁多,難以記憶;标本單一枯燥,難有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實現傳授專業知識的目的,又能實現美育教育的目的?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人體解剖學》老師周婷婷帶領學生潛心探索,進行“沙畫藝術展示人體形态結構”的實驗研究,指導學生團隊參加“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總決賽,并獲得大賽銅獎。
受疫情影響,大賽在線上進行。在展示的過程中,同學們的陳述和進行沙畫繪制的小視頻吸引了評委們的興趣。隻見視頻中,同學們手握原色沙,在沙畫台上輕輕揮灑,飛快地繪制出展現人體手部骨骼的“情如手‘竹’”和表現人體肺部結構的“生命之樹”。評委隔空發問:“你們如何保證繪圖的科學性?” 李雨陽同學回答:“我們會提前觀察測量标本的大小比例,嚴格按照解剖圖譜、标本、模型來作畫,準确把握器官的大小比例,在融入人文、思政和美育元素的同時,保證繪圖的科學性與準确性,避免出現大小比例失衡,誇大、誇張等不科學、不嚴謹的問題。”“你們是怎麼體現融入思政元素的?”評委進一步追問,李文靜同學回答:“我們預實驗創作的兩個作品就很好地融入了思政,作品一‘情如手竹’将手骨與竹葉相融合,表達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誼,作品二‘生命之樹’教育我們要愛護環境、關愛健康、關愛生命。”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必修的基礎醫學課程,但人體結構複雜,知識點繁多,學習難度較大;沙畫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門獨特藝術。周婷婷老師喜歡沙畫而且擅長沙畫繪制,在教學過程中,她想到繪制精美的解剖圖具有很強的藝術美,醫學與藝術相融合,有助于醫學生理解、掌握專業知識,于是她和同學們嘗試用原色沙作畫,動态展示人體形态結構。這些解剖沙畫作品和傳統的解剖圖譜标本相比,更具觀賞性,修改比較自由、方便,可以重複利用,成本低、易推廣。
解剖沙畫繪制能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并在學習中獲得美育教育,提升綜合素養,為成為“德藝雙馨”的醫務工作者打下基礎。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周婷婷和同學們還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創造性地将人文、思政、美育的元素融入解剖沙畫藝術作品中,使作品更具内涵,層次更豐富。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供稿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