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甜的鹹的不如原汁原味

甜的鹹的不如原汁原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21:41:58

甜的鹹的不如原汁原味(時代沖擊下咋留)1

地處西南 為何自貢方言屬于“北方”

“數”不讀“shu”而讀“su”,“初”不讀“chu”而讀“cu”,“生”不讀“sheng”而讀“sen”,“容”不讀“rong”而讀“yong”,“綠”不讀“lv”而讀“lu”……來自安徽省安慶市的四川理工學院音樂學院大一學生韓梅梅驚訝地發現,自貢話發音與其家鄉方言幾乎一樣,聲母中的舌尖後音(zh ch sh r)大多讀作舌尖前音(z c s)及y,韻母則少了eng、ing,即沒有後鼻音。

這一現象早在20年前,就被原自貢工業泵總廠工會文娛幹事、黃梅戲迷許馬仙發現。黃梅戲發源于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光大于安慶市,因其唱腔優美而跻身于我國五大劇種。

是啥原因使自貢話與安慶話發音幾乎一樣?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王浩等人給出了答案。

富順縣曾管轄今天我市除整個榮縣及貢井郊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按《現代漢語》七大方言分區劃分,自貢方言片區屬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2005年,王浩在《四川境内的客家話》一書中,讀到四川大學教授崔榮昌對仁富方言小片來源的推測——與明初的平川戰争有關,受明代安徽話的影響很大。

沿着崔榮昌的研究方向,王浩查閱了《明代官話語音演變研究》等,提出由于明代初年實行特殊的軍事制度,今天自貢方言的源頭,是明初在四川軍隊流行的以安徽話為基礎的“軍話”。

貢井區龍潭中學曆史教師向邦林介紹說,平川戰争即明代軍隊平定四川的戰争。他說,元朝末年,湖北省随州市随縣人明玉珍占據四川及其東、南、北周邊地區,建立大夏政權,定都重慶。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在平定包括北方在内的絕大部分地區後,命東、北兩路大軍分别直趨重慶、成都,剿滅大夏。

據向邦林考證,明朝中期前實行的是軍戶制度,即士兵及家屬的戶籍隸屬于軍府,軍戶子弟世襲為兵。因此,說“軍話”的人很多。朱元璋是安徽省滁州市鳳陽人,滁州市與安慶市的口音,均是安徽五大方言之一的江淮官話,其“軍話”便是江淮官話。

為啥自貢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向邦林解釋說,朱元璋出兵征讨大夏政權的北路軍,多是攻克元大都北京後舊政權的降卒,他們的“軍話”自然是北京話。

清康乾時期“湖廣填四川”,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湧入自貢地區。久而久之,以江淮官話為基礎,融合南腔北調的現代意義的自貢話形成了。王浩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四川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周及徐教授等多位省内語言學研究專家的認可。

以鹽為媒 自貢話遠傳鹽津茅台等地

自貢話有兩塊飛地:宜賓市最南端的筠連縣-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連片大部,泸州市最南端的古蔺縣-貴州省遵義市管轄的仁懷市茅台鎮連片小部。

登陸鹽津縣門戶網站,會發現在《鹽津民風民俗》一文中有這樣的記述:“鹽津漢語方言屬北方方言區,系西南官話的雲南次方言滇東北片的一個方言點。由于毗連四川宜賓市筠連縣,多有川籍人來此定居,方言深受川南話影響,尤與川南自貢音系接近,緻有‘三川半’語的戲稱。”這段文字肯定了鹽津與自貢口音接近。

“鹽津人的口音與自貢人幾乎一樣,我們是在1995年發現的。”市鹽業曆史博物館鹽史專家黃健介紹說,那年他們一行人去鹽津發現這一現象時非常驚訝,因為自貢毗鄰的樂山、宜賓、泸州等川江一線的城市,與自貢口音相差甚大——其前段有較強的爆破音和重讀音,而自貢口音強調卷舌,“四”與“十”、“鹽”與“淫”讀音泾渭分明,可是與自貢相距300多公裡并隔着宜賓市的雲南鹽津,沒有雲南口音、宜賓口音,卻與自貢口音相近。

“我們最初以為被接觸者是前往當地務工、做買賣的自貢人,後又懷疑他們是自貢籍知青,因為與當地人結婚等原因留在了鹽津。”黃健說,随着走訪的深入,發現當地人普遍與自貢人口音一緻,大家決定探個究竟,通過深入了解,才發現這一現象是當年自貢井鹽業異常發達,鹽津縣城所在地鹽井鎮是自貢井鹽一個非常重要的鹽運中轉站導緻的。

據黃建考證,自貢井鹽銷往昭通地區始于清乾隆時期,鹽井鎮因系自貢井鹽銷往昭通地區船隻停靠的重要碼頭,是自貢井鹽及相關物資重要集散地,并逐漸發展為該地區的中心。1917年,該地區正式設縣,定名為鹽津。

自貢先民給鹽津帶去了财富和先進的文化,自貢口音因此逐漸成為該地區的主流口音。

仁懷市茅台鎮是黔北名鎮,除了有長征文化、酒文化,還有厚重的鹽文化,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清人鄭珍語)的繁華寫照。鮮為人知的是,正是因為有“秦商聚茅台”,才有了茅台國酒。

“貴州不産鹽,主要依賴四川自貢井鹽。”據黃健考證,自貢井鹽入黔主要通過仁懷岸等4個口岸。許久以前,仁懷岸一線的赤水河東岸茅台村發現了一股純淨的泉水,水質極佳。明朝後期,山西商幫與陝西商幫“聯姻”,共結“秦晉之好”。最遲于1803年,具有雄厚資金和先進經營管理水平的自貢陝西籍鹽商,通過山西商人獲得杏花村酒的原料和制作工藝,帶着酒師來到茅台村釀酒。茅台酒釀出後,該地形成了“家唯儲酒賣,船隻載鹽多”的繁榮局面,自貢話因此在該地流行開來。

留住鄉音 方言傳播需藝術佳作助力

“一句方言就是一縷鄉愁。”許多文化人擔心自貢方言會在經濟、文化大融合中,逐漸失去原有的色彩,被取代甚至消亡。我市知名書畫家、作家、詩人黃宗壤認為,方言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可能因為推廣普通話,或許多在異地工作、生活的人不再說,就會式微乃至消亡。

市新聞出版局原局長王勝武1997年在《閑侃“流行語”》一文中說,流行語今日河東、明日河西。四川方言也有一兩句一度火爆過,《傻兒師長》熱播後一段時間,“決不拉稀擺帶”被許多人常挂在嘴邊。文章認為,以經濟、文化實力做後盾,讓自己的方言流行開來,是一個地區民衆的一件幸事。

“是挑戰也是機遇。”這句話不僅可從百多年前自貢方言對鹽津、茅台等地區的“入駐”窺見一斑,還可從近年來“忽悠”等東北方言的流行得到佐證。經濟、文化停滞不前甚至衰退,那地方的方言遭遇的就是“挑戰”,反之就是“機遇”。

經濟撇開不說。近年來,用自貢方言表達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方言歌曲《這就是自貢》,以“講鹽都話,談鹽都事”定位的本土方言欄目劇《有擺有演》,中國首部方言兒童爆笑網絡劇《自貢小夥伴》,自貢話講述的電影《鹽馬幫》,方言電視節目評書《富順龍門陣》,方言電視劇《富順故事》,收錄兩千多條方言、俚語的書籍《富順方言》,方言舞台劇《文化站長》,大型現代川劇《還我河山》……這些文藝作品,喚醒了本就說着自貢話的自貢人對家鄉方言的關注,助推了自貢方言的傳播。

黃宗壤說,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展示方言獨特魅力的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例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搬上銀幕的《抓壯丁》。

随着生産生活方式改變,自貢方言的個别詞彙可能被遺忘,但不會整體消亡。不過,自貢方言要在大融合中留住“鹽味兒”,繼續遠行,就得以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基礎,就得有影響深遠的方言藝術扛鼎之作助力。自貢網訊(蔣周德 文/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